如何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技巧和艺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730557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77KB
如何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技巧和艺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何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技巧和艺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技巧和艺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
“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这都说明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1、以语言引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风趣、幽默、抑扬顿挫、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的教学语言,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常使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巧妙的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恰当地作比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常结合本班一件有趣的事编成应用题用作教学,或用一个小故事去编成应用题给学生解答。
这样既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使学生在笑声中解答问题掌握知识。
2、以情趣引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通过游戏,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好数学的欲望。
3、以实物直观演示引趣
初中生认识事物主要是直接感知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不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
我在教学“—和—”分数大小比较时,我拿两个同样大的苹果,把其中一个苹果平均切成2块,得出每块是—,把另一个苹果平均切成3块,得出每块是—,把切出的“—的苹果”和“—的苹果”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的苹果”大于“—的苹果”,从而比较出“—大于—”。
为了让学生掌握“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我把刚才平均切成2块和3块的苹果,分别再平均切成4块和6块,让学生比较“—和—”谁大?
通过再分切的演示,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大于—”。
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反而小”的知识规律。
三、导思,优化教学过程
我国古代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归纳为:
“学、思、习、行”。
“思”是“学”的灵魂,“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强调思的灵魂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思、导思就能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设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例如,我教学“用方砖铺地”的应用题时,我问:
“学校要装修课室,想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方砖,你们能计算出来吗?
”接着就出示例题:
“一间课室,长9米,宽7米,如果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方砖?
”然后又问“铺地板需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回答:
“量出课室的长与宽”,接着又提出问题:
“要求用多少块方砖,必须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通过一步步的设疑,诱导学生思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最后获得解应用题的方法,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再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在“生疑-引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矛盾运动中探索知识,发展智能。
2、讲练结合,以练导思
讲练结合,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判断题“甲数比乙数多20%,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20%”。
学生判断这道题容易受整数比多比少的干扰,于是我不急于让学生判断,而是再设计两道题让学生先做。
“5比4多百分之几?
4比5少百分之几?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5比4多25%,4比5少20%。
使学生悟出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标准量,标准量不一样,商也就不一样。
从而判断出“甲数比乙数多20%,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20%”是错误的。
教学实践证明,要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
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需要什么?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言堂”为“群言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
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
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情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应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开展一次模拟超市购物,学习了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为自己的小房间考虑购买合适的地砖等。
学生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时时在用数学。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例如,在教统计的意义时,我就会弃了书上的例题,而是在班上搞了一个小调查。
学校准备再建一幢大楼,校长室向所有学生征求意见,是选择建童话城呢?
还是科技馆或体育馆?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除了灵活运用教材以外,也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各方面寻找素材,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也可让学生走出校门,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干世界中学习知识。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一评价一一倾听一一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
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
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
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
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总爱提问题的学生,其实爱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不同意见,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钻研精神和对学习的严谨态度,与知识的本身相比更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如果学生向老师提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他也许会从此失去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成为一个不善思考的人口相反,如果老师能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如果展开有关问题的讨论,有时还能帮助大家找到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
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算法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板书出来,再进行评价。
因为板书是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鼓励,是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呵护!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
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
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
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
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调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
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
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
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35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3.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
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
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
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一节课的内容,应在35分钟内完成。
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点”来实现。
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35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量,各个年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也不尽相同。
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客观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练习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所以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时,应注意:
1.质的控制:
练习作业须有针对性、启迪性,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练有所得。
这就要注意习题的难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作业的布置,教师要精心设计。
练习作业设计一定要目的性强,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巩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开始时可以做一些低难度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应以基本题为主,最后可以在练习中孕伏渗透后面将要出现的知识内容,以降低后续学习的坡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循序渐进,层层加深,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量的控制:
应以少胜多,切忌搞题海战术。
课外作业应严格控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否则会造成学生怕学、厌学,影响完成作业的质量效果。
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
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观察、体验、感知;
思考、归纳、抽象;
应用与开拓。
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
例如:
学生认识圆周率π,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线和大小不等的圆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用线在纸片圆周绕一圈,再将所得的线拉直,去度量该圆的直径,学生就会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
教师再说明历代数学家的研究测定,π的近似值约是3.1
4。
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的知识后,让他们去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具体问题,这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中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1、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2、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3、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接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发挥 数学 课堂教学 技巧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