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优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评估自查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972723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2.83KB
精品优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评估自查报告.docx
《精品优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评估自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优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评估自查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优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评估自查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评估自查报告
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是我校第一批本科专业。
该专业20XX年开始招生,20XX年将首批本科生毕业。
该专业建设近X年来,在学校、学院高度重视下和领导支持下,我们在学科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上做到了“专业有特色”、“教学讲质量”、“管理规范化”。
为做好迎评促建工作,同时也为了使本专业更好地发展,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新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对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专业设置的背景与发展历史
1.专业设置背景
电子信息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国家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信息产业已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XX省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数字XX”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在XX省“十五”规划中,制定了以软件、光电子、移动通信制造与元器件配套产业、数字信息家电与网络产品等四个发展重点产业专项计划。
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因此,以培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紧缺人才、更好地为我省的经济建设服务为目的,我校申请开设了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融会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资金流和物流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住宅小区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仪器设备、日用设备、游乐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家庭生活信息化和生活设备自动化、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范畴的CDMA移动通信网已开通运营;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数字电视、蓝牙技术、智能大楼、居民小区智能化物业管理都在快速发展;单片机嵌入系统和DSP器件在机电设备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智能卡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这都需要大量造诣较深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设计。
目前,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
一方面,国家和省市重点高校已经逐渐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另一方面,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又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信息产业制造业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
就此发展格局,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面向应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即实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的工程和技术骨干)的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将出现严重不足。
即使将现有公办高校的培养计划(包括重点高校中的学生)都计算在内,也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扎实的公共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应用开发能力。
因此,为了顺应平衡发展的需要,我校申请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决定将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在面向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高素质的工程和技术人才。
2.近年来招生情况
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自20XX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本科生,20XX年计划招生80人,计划完成率100%,报到率为95%;20XX年计划招生80人,计划完成率100%,报到率为95%;20XX年计划招生95人,计划完成率95%,报到率为98%;20XX年计划招生90人,计划完成率95%,报到率为95%,具体见表1。
该专业生源数量相对稳定,生源的总体素质也较高。
表1电子信息工程来招生情况表
年份
计划招生数
实际录取数
报到数
实际报到率
20XX年
80人
88人
84人
95%
20XX年
80人
81人
77人
95%
20XX年
95人
90人
88人
98%
20XX年
95人
90人
85人
95%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1.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建设计划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技术面广、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既有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适应能力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20XX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立之初,学院和教研室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确定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所谓“高级”,就是有别于只针对某一工种或某一技术进行的技术操作性的培养,而应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了解和熟悉本领域最新的技术和应用方法。
而所谓“应用型”,则是有别于重点本科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更侧重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注重于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更紧密结合。
为实现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希望学生在
知识结构方面:
能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典型电子系统与装置的组成、工作原理,熟悉电子应用技术和应用工具。
在能力结构方面:
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软件编程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能够进行小型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和必要的基本工程技能;
在能力专长方面:
具有一般电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常用电子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一般电子系统的制作能力。
培养适应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向电子、通信企业设计、测试、生产及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具体要求为: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单片机工作原理,掌握单片机嵌入系统和DSP芯片的原理、应用,了解ASIC技术及其应用。
(4)掌握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应用信息系统及使用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5)掌握通信原理,熟悉通信系统,初步具备使用计算机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能力和终端设备的开发能力。
(6)熟悉自动控制原理,了解智能电子设备理论前沿,具有开发和应用智能电子设备的能力。
(7)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
(8)掌握文献资料检索和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后,具体教学实现就必须落实到对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为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电子类人才的需求,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构建“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即电子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与专业方向选修课课程相结合,调整理论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响应学校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化的研究和探索,成立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动员全院教师参与这项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经过多次教研会讨论,安排时间组织多次外出调研,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再确定。
按照学校确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框架,我们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介于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之间,即在技术应用型中偏向技能型。
以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注重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上下功夫。
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和《XX树人大学关于制定本科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对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参见《20XX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
将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分为:
“专业选修课”和2个模块选修课(含:
系统设计模块和系统控制模块)。
系统设计模块以“微机应用系统高级实验”、“电子系统与课程设计”、“DSP技术及应用”等系统设计应用课程为主线,以单片机、DSP处理器的应用为主要对象,使学生课程学完后能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
系统控制模块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等系统控制类课程为主线,以单片机、PLC等构成主要控制系统,使学生课程学完后能用相关器件,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简单的系统控制。
专业选修课的开设主要为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我们为学生开设了比较多的选修课,介绍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知识。
我们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认真考虑和研究了课程间的相关性及课程在专业结构中的地位,强化主干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开始进行课程微观层面的设计。
专业建设是学校质量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培养目标,教研室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并请XX大学、HZ电子科技大学、XX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等教授、专家进行了把关。
专业建设规划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每门课程设立了课程负责人,由2~3位教师组成课程组,负责课程的教学和建设。
2.教学建设与教学基本条件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后,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就必须落实到对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为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电子类人才的需求,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构建“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即电子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与专业方向选修课课程相结合,调整理论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和《XX树人大学关于制定本科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对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参见《20XX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
将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分为:
“专业选修课”和2个模块选修课(含:
系统设计模块和系统控制模块)。
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建设进行了规划:
“学科基础平台”包括了学科的基础课程。
如:
“电路原理与实验”、“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工程制图”等。
其中“电路原理与实验”、“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3门课为专业主干课程,列入06、07年重点建设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包括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现代逻辑设计”、“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专业必修课。
其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现代逻辑设计”、“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5门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列入08、09年重点建设课程。
在2个模块选修课中,系统设计模块以“微机应用系统高级实验”、“电子系统与课程设计”、“DSP技术及应用”等系统设计应用课程为主线,以单片机、DSP处理器的应用为主要对象,使学生课程学完后能完成一个小系统的设计。
其中“DSP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列入20XX年重点建设课程。
系统控制模块以“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等系统控制类课程为主线,以PLC等构成主要控制系统,使学生课程学完后能用相关器件,利用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PLC)实现简单的系统控制。
专业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介绍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知识。
我们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认真考虑和研究了课程间的相关性及课程在专业结构中的地位,强化主干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开始进行课程微观层面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每门课程设立了课程负责人,由2~3位教师组成课程组,负责课程的教学和建设。
各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员见表2:
表2各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员一览表
课程名称
负责人师
课程组成员
电路原理及实验
YSB
WLH、WJ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优选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学位 授予 评估 自查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