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72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727080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58.75KB
学年高中历史 72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下载.docx
《学年高中历史 72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72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经济上:
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
(2)政治上:
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3)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重点精讲]
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农奴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有何变化?
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农奴用高价赎得一块份地,但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通过建立村社,农民由个别地主支配转为受地方政权支配。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
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思考
材料中亚历山大二世的矛盾心理是什么?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答案 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防止农民暴动,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所决定的。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一:
俄国“二一九法令”颁布后,民众向沙皇欢呼的场面。
图二:
俄国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被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地感恩,吻自己主人的脚面。
(1)图一中“民众向沙皇欢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有人怀疑图片中“场面”的历史真实性,认为是作者故意美化统治者。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2)图二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答案
(1)主要原因:
“二一九法令”颁布后,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并可以赎买份地。
历史依据:
该法令颁布后,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支配,但是仍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农民赎买份地要缴纳高额赎金,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残酷掠夺。
(2)它形象地反映出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施,而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恩赐”的特点。
材料三 1862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
“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
“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
“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
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
(1)据前两段材料,概括两人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对农民的诈骗”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材料一认为改革没有使农奴获得真正的自由。
材料二认为改革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
(2)理解:
农民为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虽摆脱了地主奴役,却遭受村社束缚。
影响:
激化了社会矛盾;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1.政治上:
1864年在省、县设立地方自治机构。
1870年成立城市杜马(议会)。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地主专权的局面。
2.司法上:
效仿西欧司法制度,公开举行审判,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
3.教育上:
1864年颁布初级和中级教育条例。
允许私人办学,大学拥有广泛的自治权。
4.财政上:
创办国家银行,取消各部门独立的财权。
建立财政监督制度和国家统一的税收制度。
5.军事上:
1874年,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改善军法。
是俄国军队现代化的开端。
6.评价
(1)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作用:
是俄国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也是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第一步。
(3)局限: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是对农民的掠夺。
“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这三条改革措施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系?
1861年“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度后,俄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这就要求政治体制方面也作出相应调整。
沙皇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9世纪60~70年代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较重要的就是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教材互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第一步。
(人民版)
[归纳总结]
对比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农民的处境可以发现,农民的“解放”实质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
农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土地。
但农奴制的废除也解放了生产力。
由于农奴制的废除,工业发展有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国内市场扩大。
材料一 地方自治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又增加了一套机构。
政府当局与城市杜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
大部分省长继续把自己当做“全省的主人”,不尊重城市杜马的权利。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特点。
答案 俄国的地方自治机构权力有限,只是地方政府的辅助机关。
材料二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后,司法改革实际进展缓慢,很多地方仍然按照以前的习惯法来处理诉讼,普通群众也不具备法律意识。
农村中仍然保留了“治安官”。
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习惯方式断案。
如果他们判决错误,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
刑法虽然废除了极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据材料,俄国的司法改革呈现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据以上材料,你对俄国上层建筑的变革有何认识?
答案
(1)特点:
进展缓慢;
地区发展不均衡;
仍保留农奴制的烙印。
成因:
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的残余;
司法改革由贵族地主推行,以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为出发点;
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2)俄国上层建筑的变革促进了俄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变革受到沙皇专制体制、传统习惯势力、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困难重重。
三、解放农奴步履维艰
1.改革后农民债务沉重、生活贫困。
2.民粹派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抗运动。
3.沙皇专制依旧,大肆捕杀民意党人。
课堂小结
1.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
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D
解析 农奴制的落后和腐朽激化了农奴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改革前,农民的斗争此起彼伏。
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亚历山大二世决定自上而下地解放农民。
2.下列各项不符合俄国“二一九法令”的是( )
A.农奴获得充分人身自由
B.农奴可以合法拥有财产
C.农奴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D.农奴享有公民权利
答案 A
解析 农奴只是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但并未获得充分的人身自由,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
3.《农民改革法令》规定由村社管理农民,主要是为了( )
A.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
B.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把农民纳入地方贵族的控制
D.维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答案 B
解析 1861年改革前,农民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由庄园主进行管理;
改革后,农民从法律上脱离了庄园主的管理,为加强对“解放”后的农民的管理,改革法令规定建立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
4.“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 )
A.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需用高价购买份地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解析 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具有极大的掠夺性,它突出的表现是农民为获得“份地”而付出了高额的赎金。
5.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D.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的掠夺
解析 判断改革的性质主要看改革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看改革的领导者。
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答案
(1)农奴制。
(2)持批判的态度。
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1)“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可从政治、经济、组织上回答。
(2)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进步性、局限性:
参见“史家讲坛”。
3.提示
(1)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实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大批农奴获得解放,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他又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一系列改革,标志着俄国从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3)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了农民起义。
亚历山大二世也遇刺身亡。
一、选择题
1.亚历山大二世曾说:
”这表明( )
A.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B.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
C.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解析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增强国力,其改革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又被称为解放法令。
对于“解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农奴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
B.地主再也不能把农奴当作私产买卖和抵押
C.农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
D.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解析 《农民改革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人身自由;
但获得解放的农奴,还要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管理,并没有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
3.1861年改革规定,由村社管理农民,主要是为了( )
改革后,农民从法律上脱离了庄园主的管理,为加强对“解放”后的农民的控制,改革法令规定由村社管理农民。
4.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 )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B.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
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
解析 C、D两项是加强专制和加强对农民阶级控制的措施,不属于向西方学习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
故B、C、D三项均不正确。
5.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向近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主要是因为( )
A.颁布“解放”法令B.司法改革
C.地方自治改革D.土地改革
解析 “解放”法令使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还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定的土地。
这是俄国走向近代化的基础。
6.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 )
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 注意关键词“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
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二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在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2)材料二中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
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2)不符合实际。
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社区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
(3)目的:
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解析 第
(1)问应从各自所拥有的权利分析概括;
第
(2)问要从改革后农民是否真正获得自由及农民处境分析;
第(3)问对于改革的目的要结合教材内容与材料三回答。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
农奴每周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四天,然后才能利用其他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
——《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 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
……农民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宣言
为了加强对改革后农民的控制,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旧有的农村村社中,实行连环保。
村社在名义上由农民选举公职人员,实行“自治”,但又规定村社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
地主有权否决村社的任何决议,有权要求撤换村社公职人员。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改革后,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
出现了阶级分化,农村中分化出一些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他们用多种方式积累资本,添置新式农具,购置耕地,雇佣大批劳动力,发展资本主义农业。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2)上述变化对俄国社会近代化有何重大影响?
答案
(1)农民的身份地位由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变为拥有私产的自由农民;
在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村社”取代了原来农奴主对农民的管理。
(2)为俄国的工业化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市场、资金等条件;
为俄国上层建筑领域的近代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解析 第
(1)问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农村在政治上、组织上和经济上发生的变化。
第
(2)问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则表现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领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中历史 72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 学年 高中历史 1861 俄国 农奴制 改革 北师大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