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24170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29KB
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
教法的原因
初中教学多以实践或实物直观教学为基础,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由于进入初中的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直接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发展的空间;
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因此,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
本人在调查中体会到大部分男生因为化学需要大量的记忆而畏惧甚至讨厌化学。
可想而知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过于强调记忆。
但高中化学教材注重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注重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推导过程、产生条件,以及它们的灵活应用,由于知识面的拓宽,有了更多知识迁移机会。
再则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高中教学中往往会通过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化学的学习。
(三)
教师原因
1、高中教师不了解高一新生的认识特点、学习特征;
不少高三教师回到高一后,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对象已换成才离开初中的学生,因此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仍习惯性地按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
例如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把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规律的方法讲得很全面、很深,甚至将氧化还原的配平及电子守恒的相关计算一并教给了学生。
学生就感觉很吃力,于是造成基础差,能力差,一届不如一届的现象。
调查发现:
高一年级教师普遍存在“一步到位”的目标观念,起始教学就是高密度、大容量“门槛”设置太高,结果学生望而生畏,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反而将学生“拒之门外”。
2、教师对教材理解挖掘不到位;
高中教师普遍漠视新生的学习基础。
很多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仍保留在原有初中生的认识上。
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严重脱节,在初中没有讲过的概念、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或接触不深的知识教师都一带而过,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3、教学思想的老化、陈旧,教学方法机械、死板;
很多教师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多的课堂教学,教师包办得多,学生参与得少;
教师专制的多,学生自主的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因为课时量多而逐渐用黑板实验或动画实验替代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从而使化学失去其生动增添了几分枯燥,学生对化学越来越失望,很多学生从因为喜欢化学而努力学习演变为为了学习成绩为了升学而学习化学。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心理原因
有关研究表明: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有三块:
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三和高二,其中,高一恰好是两个心智发展高峰之间的低谷,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和角色的转换,高一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亦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度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
高一新生入学,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同时产生消极心理。
主要有以下一些消极心理:
①把握不住自己所处的位置,心理落差大,无所适从。
以前在初中都是班里的佼佼者,现在进入一个新集体,一旦成绩有所波动,便动摇信心。
②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自负倾向。
往往眼高手低,自我感觉良好。
平时学习浮躁懒惰、没有科学的学习习惯,不求慎解;
考试时粗心马虎、不认真不仔细。
“一听就会,一考就慌”,我们戏称为“大明白”。
③自暴自弃。
基础知识准备得不足,太多地方看不懂,、听不懂。
缺乏学习动力,从而产生畏难厌学心理,因此破罐破摔;
2.
学法原因:
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听命于教师,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阅读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
而到了高中,许多学生仍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
具体举措
“望、闻、问、切”了解学情
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
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
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要对课改后初中科学教材的内容与特点有所了解,高中教师不能单凭原有经验教学,因此有必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或进行足内交流的方式来帮助自身了解和熟悉初中教材。
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进行复习和补充。
例如:
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已经没有“酸、碱、盐”的定义,高中教师在专题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这些概念。
初中教材已删除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高中化学专题1“原子结构”前须补充。
只有熟悉了初中教材,熟悉了新一届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中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合适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真正进入课程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下内容是当前初中教学中已删除的内容:
(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2)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
(4)H2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5)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酸、碱的定义;
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
(7)物质的溶解过程;
(8)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10)H2的实验室制法,H2的性质(还原性);
(11)碱式碳酸铜的分解;
(12)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1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14)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5)Cl_、SO42—检验;
(16)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因此在相关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
开学初本人对高一新生作了一系列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交流显示:
I.
学习动机调查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
“知识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动机是指直接引起、推动并维持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力,为个体提供方向和能量,被视为人类行为动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点燃火焰”的重要作用。
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触发器”和“催化剂”,不仅决定着学习行为的唤起,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绩效,虽然学生的学习困难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
从本质上讲,学习动机是一种外在于学习过程的控制力量,它对学习的影响不是以实体的方式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之中,而是通过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唤起情绪和促进强化来对学习过程施加作用的。
表1、化学学习动机归因调查表
高一
(1)班、高一(5)班、高一(7)班共171名学生
人/次
1、对化学本身有兴趣
141
82.4%
2、为了取得好成绩
22
12.9%
3、原有成绩的影响
10
5.8%
4、为了理想或奋斗目标
58
33.9%
5、教师及家长的肯定与鼓励
22
6、为了不辜负家长及社会压力
21
12.8%
7、喜欢教师的授课方式
5
2.9%
从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兴趣,这些同学能否保持原有的学习热情关键看初高中衔接过程中能否调动起学习信心。
因此,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调查还表明一些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这些学生也很容易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及学习成绩的下滑而改变学习态度。
这些同学可能是最先放弃学习的,因此,在初高中衔接中一定要重视这些学生的思想变化。
II.
学习习惯调查
表2、化学学习习惯调查表
高一
(1)班、高一(7)班、高一(9)班共171名学生
统计:
高一(9)班
人数
1
2
3
4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40
38
28
23
32
20
25
33
B
41
29
C
24
31
35
34
D
30
高一(7)班
46
49
19
42
高一(5)班
27
43
26
37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管理意识和能力,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对于自身内部和外部资源的管理有不完善之处。
主要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安排具有无序性。
在回答关于制订学习计划的问题时,参加问卷调查的171名学生有15.2%的学生选择了“从不制订学习计划”,67.2%的学生选择了“制订,但不能坚持”,另外只有一位学生选择“制订,严格执行”。
②具有整理知识系统习惯的学生只有4.1%,69.6%的学生选择了“不经常,有时会总结”,另外26.3%的学生或者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或者想,但无从下手。
③27%的学生有抄作业现象,有的“认为不重要的作业有时会抄”或者“作业太多完不成会抄”。
对于课外练习的完成,21.7%的学生“会有选择、有重点地做”,但有71.7%的学生“主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很少有练习”,另外6.6%的学生或者“比较多,一般手头有的练习尽量全做”或者“不太做练习,作业完成也是敷衍了事”。
④学生大多不能坚持良好的预、复习的习惯。
坚持每天预习、复习的学生只有25%,另外35.7%的学生承认自己从来不预习、复习的
⑤关于听课,39.7%的学生喜欢的学科注意力比较集中,上课的效率也比较高,不喜欢的学科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的效率也比较低;
39.7%的学生存在不喜欢但勉强听课的情况;
只有18.7%的学生不管喜欢与否,都会认真听讲;
另外,只有一位学生选择了不喜欢的就不听一项。
III.
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
必须控制摸底卷的难度,否则学生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场考试将会受到打击,影响其学习情绪,而且题目应具有一定的扩散性,不能单从记忆角度考察学生,因为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学生对初中时的有些记忆已经很模糊,考试卷的内容尽可能全面,从各个角度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摸底卷测试结果分析:
①有25.8%的学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混合物理解上存在问题,因此涉及的两道选择题做错了。
②结构示意图虽然初中课本上不要求,但在摸底卷中出了两个相关题85.9%的学生能正确地解决问题,说明初中老师在这方面强调得较多,在高中教学中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③27%的学生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的理解不清概念有混淆,本次测验中出了一题概念辨析的选择题,说明学生学习概念是完全凭借记忆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因而在高中教学中必须矫正学生这种学习方法。
④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本卷出了一到信息题:
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A.Mn+H2SO4=MnSO4+H2↑
B.Mg+MnSO4=MgSO4+Mn
C.Fe+MnSO4=FeSO4+Mn
D.Mn+CuSO4=MnSO4+Cu
这题只有57.6%的学生做正确,说明初中时学生掌握的大部分是课本知识,但知识的迁移能力,信息的处理能以较弱。
⑤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此次测验并未涉及实验大题主要从物质的检验、除杂、基本操作三方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其中除杂学生掌握的最差只有15.5%的学生选正确答案,说明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安排相当有道理,确实的了解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将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放在了第一专题的第二单元,另外,教师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一定要知道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教学时应该从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入手切忌过快或一带而过。
多举例,让学生多参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与实验习惯。
⑥关于化学式的书写,也存在较大问题,有不少学生单质的书写都存在问题如氢的单质写成H;
硫的氧化物出现了SO4,其中有一点须强调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而且高中书上也没有相关概念的介绍,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出现了让学生书写酸式盐,这应该超标准了。
然而在高中教学中教师会经常提到这两个词,或许会从来不加解释,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未曾学到的知识必须先告知,先进行提前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了解的基础上应用该知识。
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类型的判断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CuO+CO=Cu+CO2
有67%的学生认为是置换反应,当然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并非是学生不理解置换反应,而是由于疏忽。
在方程式书写中出现了许多知识性错误:
在写置换反应时有学生写出了氢气置换金属钠;
铁置换其他金属时生成了三价铁盐;
化合反应中氧化铜与水;
分解反应中氢氧化钙分解等等。
以上问题学生自身是无法判断,因为没有判断依据。
教师也很头痛:
学生总爱书写一些随意编写的反应方程式。
因而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地进行解释、分析。
因而,本人认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必须弱化,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根据信息或根据现象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而不应该让学生记住这些方程式,因为从调查中发现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走出高中校门不到一年在他的脑子中只存在初中时所学到的几个简单反应方程式,走出大学校门化学方程式也就走出了脑门,因此记忆反应方程式是无意义的。
⑧关于化合价,由于初中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在标化合价中不能灵活应用,如学生记住了氢是正一价,也知道钠也是正一价,因而就无法判断NaH的化合价了,再如NH4NO3中两个氮原子的化合价,有91.7%的学生无法正确的标出,说明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较差,教师在初高中衔接时必须对化合价进行复习,复习时不能走初中的老路:
逼学生去记。
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元素在化合物中绝无二价的,那些元素有变价,何时出现特殊变价等方面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而且不需要死记硬背。
(二)制定计划抓好衔接
1、学期初的衔接
为了让学生不会因为未知知识的出现导致学习上产生困难,因此教师在充分熟悉初高中教材的前提下,找出必须在新课进行前解释的概念及复习的相关知识点。
①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及形成过程②化合价③挥发性④酸、碱、盐的定义⑤分子数、原子数、离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及运算。
⑥相对原子量的定义及计算。
⑦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化合态)以上内容可在高中上新课前进行讲解与分析并配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这些提前知识的掌握下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与物质的量能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2、学习过程中的衔接
在新知识的介绍与学习时尽可能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因为,一旦学生意识到新知识与旧有经验相关时学生能积极地探索、思考、活动。
特别是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旧有知识、旧有经验与习惯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就构成了矛盾,促使学生能动地进行积极探索。
应该说在高中教学中有很多衔接处。
例如:
《物质的分散系》的教学中教师展示氢氧化铁胶体、硫酸铜溶液、泥水,让学生指出其分散系的类别,学生自然就应用初中知识从外观上判断出氢氧化铁胶体与硫酸铜溶液这两杯均为溶液,当老师用聚关灯照射观察到不同现象时学生就产生了新旧知识的冲突,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此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几个问题:
①初中未介绍物质导电的原因,因此在此节内容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补充该内容。
②学生对“熔融状态”并不是很理解,比如说学生对熔融的氯化钠是理解的但对液态的氯化氢可能就搞不懂了,所以教学中应注意该知识的介绍。
③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定义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因此教学中可以节省时间但要引导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该部分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其中《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结构示意图、同位素初中已经学习过,只有质量数、核素的概念没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识。
如:
《物质的量》是学生觉得比较难以学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确保学生新知识的自然形成。
在教学中本人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摩尔质量的定义,从字面上学生理解成1摩尔物质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字面理解学生轻松的推导出摩尔质量的公式及推导公式和其单位;
教师再根据初中学生所学知识“速度”的定义纠正学生的字面理解,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定义方法并为之后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打下基础。
3、在进行知识衔接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
梳理知识,按需补救:
对初中未曾学过或学习不深在高中必需的知识应及时告诉学生,让学生心里有底。
注重基础,删繁就简:
所衔接的知识是那些因初中与高中的要求不同而对学生高中化学学习造成困难的内容。
切忌一味以高考为标准任意拔高,不能将高中各年级原本就应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强加给学生。
III.前引后牵,自然过渡。
在进行新旧知识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教材出现的知识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使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IV.
循序渐进,注意知识学习的心理强度。
有的知识高一学生可以接受,而有的则要求偏高而一时难以掌握。
我们应根据知识学习的心理强度组成教学序列,在高中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展开,切忌一步到位。
(三)唤起学习兴趣
唤起学习兴趣,诱发认知兴趣、活跃智利积极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发展知识、技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特别注意学习困难学生的兴趣调动。
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正确学习化学的方法。
1、让学生明白化学需要记忆但不是死记硬背。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不断地强调“记住它”而是让学生将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记忆的内容转化成自己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了认真分析后大部分的学生其实已经记住了,如电解质的定义很多学生即使记住了该定义也不能正确判断出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定义进行引导分析①找出该定义的中心词。
通过该问题学生自然明白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意味着单质与混合物(如水溶液)就不是电解质了。
②物质导电所具备的条件。
③哪些物质在水溶液中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④熔融状态是指什么?
⑤哪些物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学生不仅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定义,而且难题也得以化解。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初中的学生习惯于被老师使唤,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化学 学习 障碍 分析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