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23287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2.62KB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
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
(1)出名;
这;
博学的人;
”(3)C。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比如,本题,A项,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鸿儒,泛指博学之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理解句子,找出句子成分,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主谓宾顺序来停顿。
另外注意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本题根据“入则”“出则”两个假设短语,可将它们断开。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本文通过寓言故事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找出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宝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_家。
(2)下列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可爱者甚蕃(值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陶后鲜有闻(新鲜)
亭亭净植(竖立)
(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________
而________
②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________
甚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
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
(1)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2)C
(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表转折,“却”
从
十分,很
(4)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5)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寄寓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爱莲说》。
周敦颐。
朝代:
北宋。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要注意识记《爱莲说》的作者、朝代等。
(2)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的“鲜”是“少,很少”的意思。
(3)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表转折,可翻译为“却”。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中“自”翻译为“从”。
“甚”翻译为“很”。
(4)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予”、“染”、“濯”、“妖”、“鲜”、“闻”的意思。
(5)此题既考查所使用的手法,也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
结合文意可知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
“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
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
鲁国,在现在的山东。
②计:
计谋,策略。
③俄:
不久,一会儿。
④老父(fǔ):
老人。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圣人:
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
⑥中截:
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执竿入城________
②不可入________
③但见事多矣________
④遂依而截之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竖执之。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
(不超过40字)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
进入;
只,只是;
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但”解释为“只是”。
(3)注意第②句是反问句。
(4)阅读文本可知,执长竿者是一个遇事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
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
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或做事不能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要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2)①握,持②进入③只是④于是,就
(1)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主谓之间要停顿;
谓宾之间要停顿;
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并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拿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人,我是一个爱帮忙的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
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①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②,当珍惜;
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①未遑:
来不及。
遑,闲暇。
②旧窑:
年深日久的陶瓷。
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②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
(1)的;
仅仅,只
(2)C
(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
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
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
⑴的;
仅仅,只;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
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
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
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
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
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5.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乙)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
工文章,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禹锡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禹锡依骚人①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②。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暑。
而禹锡作《游玄都现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后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取材于《新唐书·
刘禹锡传》)
【注释】①骚人:
诗人。
②巫祝:
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
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链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刘禹锡)
③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羽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往来无白丁________
②调素琴________
③善五言诗________
④宰相复欲置之郎署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意在强调“陋室不陋”。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4)人们常用“诗豪”评价刘禹锡,无论其性格还是文风皆有豪气。
请结合《陋室铭》及上面的(链接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答案】
(1)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不加装饰的;
擅长、善于;
想要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4)如:
甲文中,作者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被贬,身居陋室,但仍不改其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
链接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之作写出了春意,可见其豪气。
(1)①句意:
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白丁:
知识浅薄的人。
②句意: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
素:
不加装饰的。
③句意:
善于作五言诗。
善:
擅长,善于。
④句意:
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
欲:
想要。
(2)①重点词:
斯:
惟:
只;
馨:
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重点词:
丝竹:
指代乐器声;
乱:
扰乱;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劳累;
形:
身体。
(3)解答此题,要抓住关注句子,理解意思,并进行概括。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了陋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表现主人志趣高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主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据此理解作答。
(4)解答此题,要抓住重点语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刘禹锡被贬至和州后,又被刺史穿小鞋,安排在只容一张床的斗室居住,但刘禹锡不以为意,还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矢志不渝的品质。
⑴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想要;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⑷如: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
链接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之作写出了春意,可见其豪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意近即可。
作答本题时,可围绕刘刘禹锡的作品,表达自己对诗人作品中振衰起废、催人向上,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肯定与赞赏之意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
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乙: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家中世代是儒生。
(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
(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
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
(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
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
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
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
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
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
后来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
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间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
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
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
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
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格物:
穷究事物的道理。
①笠翁:
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
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
【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
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
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⑴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否弄懂该句的大意,是否能根据句式、词性、语感将句子断开,考查的知识点多样,需要考生加以重视。
句意是:
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是根本。
据此断句为: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易:
动词,改变。
素,副词,向来,平素。
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
当然(应该)。
宜:
当。
众:
众多。
句意是: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是:
这样。
待:
对待。
谓:
说。
至:
极点。
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
甲文的莲花:
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
乙文的黄杨:
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下册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