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与护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20790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6.88KB
保健与护理文档格式.docx
《保健与护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健与护理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体温上升期:
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病人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有时伴寒战。
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渐升(伤寒)。
2)高热持续期:
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病人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
3)体温下降期:
其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的调节水平。
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2、体温过低(hypothermia)
当体温低于35℃时体温过低。
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
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一、脉搏的观察
(一)正常脉搏
1、脉率:
即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
在正常情况下,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健康成人在安静时脉率为60~100次/分钟。
★
2、脉律:
脉搏的节律性。
正常脉搏节律跳动规则均匀,间隔时间相等。
3、脉搏的强弱
4、脉搏的紧张度
第三节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正常呼吸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约为16~20次/分钟。
第四节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
心脏收缩时,血液射入主动脉,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
舒张压:
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
一、血压异常的护理
(一)正常血压及生理性变化★★
1、正常血压的范围:
正常成人的血压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
2、异常血压
(1)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低血压:
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
常见于大量失血性休克。
4、血压计的介绍
血压计的种类:
汞柱式血压计(台式和立式)、表式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三种。
5、测量血压的方法
1、上肢肱动脉血压测量:
(1)取体位:
被测肢体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坐时平第四肋软骨,仰卧位平腋中线。
(2)缠袖带:
缠于上臂中部,下缘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放入一手指为宜。
(3)测量:
将听诊器胸件贴于肱动脉搏动处——冲气至搏动音消失再升高20-30mmHg——放气——第一声搏动音为收缩压,声音减弱或消失为舒张压。
6、注意事项★★★
(1)四定,即:
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偏瘫、肢体外伤或手术的病人,应在健侧手臂上测量。
(3)排除影响血压值的外界因素:
如运动后立即测。
(4)如血压听不清或异常时,先驱尽袖带内空气,使汞柱降至“0”,稍等片刻重量。
第三章野外急救的四大技术
(二)处理方法
1.直接加压止血法(包扎止血法)
最快速、有效及简单的止血方法。
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敷料(如手帕、毛巾、清洁餐巾或床单等)直接覆盖后,再以手掌根、三角巾、纱布绷带、弹性绷带或任何现场可取得之宽度适当的长条形包扎布条(领带、长袖子、裤管、撕下的布条等)施予均匀压力将伤口缠绕。
2.抬高患肢止血法
使用手指、手掌及敷料直接压在伤口上,并将受伤出血之肢体部位抬高(高于心脏25公分以上),此法可以减缓血流和加速凝血。
如果你怀疑患者有骨折、脫臼或脊椎受损伤时,不要抬高受损之伤肢。
3.止血点止血法(指压法止血)
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
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或运送途中放止血带的间隔时间,可用此法。
另外以直接加压止血法无法控制出血时,或多处出血部位是由同一条动脉提供血液者(例如下肢多处出血时,以手掌施压于同侧患肢位于鼠蹊部之股动脉来止血)则用
止血点止血法
4.夹板固定法
断裂的骨头尖端可撕裂皮肤、肌内、组织及神经,这会造成严重的出血,若不加以固定移动的断裂骨边缘会再次伤害其周围组织血管,造成持续出血。
在此种情况下,夹板固定除了有固定功能外,也通常用于有骨折时的止血。
空气式夹板则可视为一压力性敷料,将无菌敷料覆盖于伤口上,迅速套上并吹起或打起空气式夹板,小心不要移动到敷料,此时空气式夹板则同时具有固定及压迫止血功能。
5.冰敷
当使用冰敷时不可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须加一层纱布或毛巾等适合物质,以免使皮肤或伤口产生冻伤,一般冰敷时间长度以20分钟为一间隔,即冰敷20分钟休息20分钟,在受伤24小时内使用。
6.止血带法
只适用在四肢动脉大出血的止血。
用橡胶带扎缚在伤口近心端的动脉上,也可用绷带、三角巾、软布带等代替。
扎止血带的松紧度要适宜。
上肢出血时,止血带扎在上臂,但不要扎在中1/3;
下肢出血时,止血带应扎在大腿并靠创口的近心端。
扎上止血带后,上肢每隔30分钟或下肢每隔1小时必须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以免引起肢体坏死。
7、填塞止血法
用于腋窝、肩、口鼻、宫腔或其他盲管伤和组织缺损处的填塞止血法,是用棉织品将出血的空腔或组织缺损处紧紧填塞,直至确实止住出血。
填实后,伤口外侧盖上敷料后再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
此方法的危险在于用压力将棉织品填塞结实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同时又将外面的脏东西带入体内造成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常引发破伤风或气性坏疽。
所以,除非必需,尽量不采用此法。
二、外伤包扎
1、包扎方法:
环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8”字形包扎法。
2、三角巾包扎法
(1)头部包扎,三角巾底边在前,顶角在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枕后,压住顶角并打结。
(2)手、足包扎,三角巾平铺,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手腕部。
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上反折回,再将三角巾两底角向手指背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
三、固定
在野外活动中由于不小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可能会导致骨折、关节严重损伤、肌肉拉伤等。
骨折、关节严重损伤和大面积软组织损伤需要进行及时、正确的固定,以预防休克,防止伤口感染,避免神经、血管、骨骼等再遭损伤,同时有利于搬运,送就近的医院治疗。
野外固定物有:
2-3厘米厚的木板、竹竿、竹片、树枝、木棍、硬纸板等作为临时应急固定物。
1、骨折的症状(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
对骨折处进行固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伤口有出血时,应先止血、包扎,后固定;
四肢骨折时,应由上而下固定,固定时要露出指(趾),以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固定材料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应垫以棉、布等物;
离体断肢应包好随伤员一起后关,以便再植;
固定松紧要适宜。
对四肢固定时先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绑骨折端处的下端。
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
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
四、搬运
搬运伤病员的方法是野外急救的重要技术之一。
搬运的目的是使伤病员迅速脱离危险地带,安全迅速地送往医院治疗,是对伤员生命的维护和延续,以免造成伤员残废。
搬运的方法应根据当地、当时的器材和人力而选定。
常用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
1、徒手搬运。
适用于伤势较轻且运送距离较近伤者
(1)单人搬运法:
背、抱、扶持
(2)双人搬运法。
椅式、轿式和拉车式
(3)三人搬运法。
对胸、腰椎骨折的伤者应由三人搬运。
2、担架搬运。
适用于伤势较重,不宜徒手搬运,且需转运距离较远的伤者。
在野外没有现成的担架而必须担架搬运伤病员时可自制担架。
第四章心肺脑复苏
一、概述
1.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和/或呼吸骤停时的一种急救方法
2.涉及研究心脏和/或呼吸骤停的原因、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诊断与复苏方法、并发症防治与预后评价等
3.关键是脑复苏
4.操作重点是心脏按压技巧和药物的应用
5.心跳骤停有原发和继发两类,后者最常见
二、病理生理
1.心跳停止血氧下降组织缺氧无氧酵解酸性产物积聚+呼酸组织器官损伤不可逆损伤
2.常温下各组织器官耐受缺氧时间
大脑4~6分钟,小脑0~15分钟,延髓20~30分钟,脊髓45分钟,交感神经节60分钟,心脏和肾脏30分钟,肝脏2小时,肺脏时间更长些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全身抽搐。
2、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
具有上述两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立即进行复苏术。
至于呼吸停止,常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发生。
瞳孔散大虽亦是重要体征,当常在停搏后45秒出现,1-2分钟才固定。
至于心音,常可受到抢救时外界环境的影响,故不如摸大动脉搏动可靠。
四、心肺复苏方法
一旦发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心肺复苏,时间就是生命。
完整的心肺复苏应该包括基本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
近年来,特别提出了保证心跳骤停患者存活的生命之链的概念,即尽早呼救、尽早心肺复、苏尽早除颤、尽早高级生命支持。
基本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
目的:
给心跳骤停病人机体组织临时性供氧
步骤:
1)识别心跳骤停2)开放气道(Airway)3)人工呼吸(Breath)4)人工循环(Circulation)
A-开放气道
应立即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异物和正确的头部位置
仰头抬颈法仰头举颏法抬举下颌法
B-人工呼吸
口对口/鼻呼吸
胸廓有起伏表示有效通气,通气频率10~12次/min,心脏每按压30次,通气2次。
C-人工循环
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
胸外心脏按压术
胸外心脏按压注意事项:
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
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手臂的力量。
按压幅度为45cm,,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
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通气为15:
2。
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一方面使双手位置保持固定,另一方面减少对胸骨本身的冲击力,以免发生骨折。
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1:
1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在30次按压周期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要改变手的位置。
有效指征:
触到脉搏、瞳孔逐渐缩小、口唇转红、开始有自主呼吸等
第五章旅游途中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现场处理
一、中暑
中暑是因为气温过高而且干燥,引起体内体温调节中枢失常,无法控制体温,汗腺失去排汗功能,以致不能散热,是机体热平衡机能紊乱的一种急症。
表现的症状为脸色潮红、脉搏快而强、体温高达40度以上,神智不清或昏迷。
是旅游中常见的急症。
中暑分类
先兆中暑:
高温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轻度中暑:
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重度中暑:
(l)中暑高热:
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
面色潮红,皮肤干热。
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
体温在40℃以上。
(2)中暑衰竭:
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中暑处理:
1.迅速将游客移到阴凉通风地方,解开衣扣、平卧休息。
2.立即移至阴凉处或空调室中,并给予物理降温,重症者迅速降温,例如浸入冷水中或是浸湿并给电扇吹风,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用30%洒精擦身降温。
喝一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
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中暑预防
1.盛夏期间旅游注意防暑降温,住所应开窗使空气流通,地面经常洒水,设遮阳窗帘等。
2.合理安排户外旅游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出外旅游。
加强个人防护,戴遮阳帽、饮消暑饮料。
3.有头痛、心慌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饮水。
二、食物中毒
发病特点:
⑴由于没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染过程,所以导致发病呈暴发性,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的趋势。
⑵中毒病人一般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
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⑶发病与食物有关。
患者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发病曲线在突然上升之后呈突然下降趋势。
⑷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由于细菌污染了食物而中毒。
这种情况大多由于餐具消毒不严格、不彻底,或食物腐烂变质,滋生病菌,或苍蝇、其他昆虫、动物污染所致。
二是由于化学药口混入食物,误吃引起中毒,称为化学性食物中毒。
如喷过农药而未洗清的蔬菜、杀鼠药、化学添加剂或其他化学药品混入食物所致。
三是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如毒蘑菇、发芽土豆、河豚、病死畜肉等。
食物中毒急救措施
①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②若是刚吃不久,应尽量将吃下去的东西呕吐出来,不要止呕。
③急救时最重要的是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④在等待救护车期间,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患者饮用加入少量的食盐和食用糖的“糖盐水”,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⑤对于已发生昏迷的游客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⑥为中毒游客加盖毛毯保温。
食物中毒预防
外出吃饭时,尽可能选择卫生条件比较好的餐馆,自带碗筷,或作用一次性碗筷;
反复使用的碗筷应用开水消毒过后再用;
避免吃生冷、凉拌或卤菜,各种菜类应炒熟至透,不要服用伪劣、过期或密封不好的罐头食品和饮料;
饭菜以新鲜干净为好,冰冻食品也不可多吃,尤其是在夏天,不能吃剩菜剩饭。
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
常发于初春季节。
有机磷化合物是一类高效、广谱杀虫剂。
广泛用于农林业。
(1)中毒的原因:
中毒原因主要是有机磷农药污染食物引起。
如用装过农药的空瓶装酱油、酒、食用油等;
食物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有机磷农药污染;
刚施过有机磷农药的蔬菜水果,没有到安全间隔期就采摘上市,或把有机磷农药和粮食、食品混放于同一仓库保管,造成误食或污染食品。
潜伏期多在2小时以内,,短的5分钟,长的2小时,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急性中毒可分为三度:
①轻度:
表现为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出汗、视力模糊、无力等。
②中度: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有肌肉跳动、瞳孔缩小、胸闷或全身肌肉紧束感、出汗、流涎(口腔、鼻孔可有大量的白色或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腹痛、腹泻、轻度呼吸困难、轻度意识障碍。
③重度:
除上述症状外,并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发绀、瞳孔缩小如针尖、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极困难、肺水肿、大小便失禁、惊厥、患者进入昏迷状态。
最后可因呼吸中枢衰竭,呼吸肌麻痹或循环衰竭肺水肿而死亡。
上述症状中瞳孔缩小、肌束震颤、血压升高、肺水肿为主要特点。
①催吐、洗胃。
②解毒:
用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剂。
③对症治疗。
预防:
有机磷农药专人保管,单独贮存;
器具专用;
喷洒农药须遵守安全间隔期;
喷过农药和播过毒种的农田,要树立标志提示群众;
配药拌种要远离畜圈、饮水源和瓜果地,以防治污染;
喷洒药作业必须注意个人防护,喷药后用肥皂水洗手、脸;
蔬菜水果在食用前洗净。
(1)中毒成分及机理:
生大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机体后抑制体内胰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2)中毒原因及预防:
常因喝了生或未煮开的豆浆。
预防措施是豆浆一定要煮开后才能食用。
(3)中毒表现及治疗:
一般在食用生豆浆或未煮开的豆浆后数分钟至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胃肠炎症状。
和豆角中毒类似,一般无须治疗,很快可以自愈。
(1)毒性成分及中毒机理:
发芽马铃薯中龙葵碱是其毒性成分。
马铃薯正常情况下含龙葵碱较少,在贮藏过程中逐渐增加,但马铃薯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含量激增,人食人后可引起中毒。
龙葵碱对胃肠道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并能引起脑水肿,充血。
此外,对红细胞有溶血作用。
(2)中毒原因:
当马铃薯贮藏不当,至马铃薯发芽或部分变绿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去除或破坏掉龙葵碱,食后发生中毒。
尤其是春末夏初季节多发。
(3)中毒症状:
一般在进食后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
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灼烧感,上腹部灼烧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剧烈呕吐、腹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血压下降。
此外,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
重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4)急救与治疗:
食后立即催吐、洗胃、导泻,对症治疗。
(5)预防:
马铃薯应低温贮藏,避免阳光照射,防止生芽。
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
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
这种马铃薯不易炒吃,应煮、炖、红烧吃。
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龙葵碱。
误饮洗涤剂急救
1、洗衣粉的用途最广,也极易被误食,特别是小孩子出于好奇,极易发生。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月桂醇硫酸盐,多聚磷酸钠及荧光剂,人服后可出现胸痛、恶心、呕吐、腹泻、吐血和便血,并有口腔和咽喉疼痛。
误饮洗衣粉后应尽快予以催吐,在催吐后可内服牛奶、鸡蛋清、豆浆、稠米汤,立即送医院救治。
2、误饮洗涤餐具、蔬菜和水果的洗涤剂,其成分主要是碳酸钠、多聚磷酸钠。
硅酸钠和一些界面活性剂,碱性强于洗衣粉。
因其碱性强,对食道和胃破坏性较大,后果更为严重。
误饮后应立即内服约200毫升牛奶或酸奶、水果汁等,同时可给予少量的食油,缓解对粘膜的刺激,并送医院急救。
一般说来,严禁摧吐和洗胃。
误服洗涤卫生间用的洗厕剂。
由于这些洗涤剂毒性更大,后果更严重。
这些洗涤剂中,液体的多用盐酸、硫酸配制;
粉末的其主要成分是氨基磺酸,易溶于水,也是强酸性的。
误服这些强酸性的洗涤剂极易造成食道和胃的化学性烧伤,治疗较困难。
当出现口腔、咽部、胸骨后和腹部发生剧烈的灼热性疼痛,呕吐物中有大量褐色物以及粘膜碎片等症状和体征时,应警惕强酸性洗涤剂中毒。
马上口服牛奶、豆浆、蛋清和花生油等,并尽快送医院急救处理,切忌催吐、洗胃及灌肠。
其他中毒急救
吞服硝酸银时可用生理盐水与之作用生成氯化银;
吞服汽油、煤油等有机溶剂,可先用液体石蜡150~200ml,使其溶解而不吸收,尔后方可考虑洗胃。
特效解毒剂对某些中毒具有特殊的解毒作用:
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用氯磷定、阿托品;
铅中毒用依地酸二钠钙;
砷、汞中毒用二巯基丙醇或二巯基丙磺酸钠;
亚硝酸盐中毒所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用小剂量亚甲蓝(1mg/kg);
氰化物中毒用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序贯治疗;
杀鼠药氟乙酸钠中毒用乙酰胺;
吗啡类麻醉药中毒用纳洛酮;
安眠药中毒时用中枢神经兴奋剂等。
鱼刺刺伤
吃鱼时,不慎将鱼刺卡在喉咙里,造成咽喉肿痛、咳嗽、血痰、呼吸困难和吞咽受阻。
处理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旅游的心情。
(一)急救措施:
1.较小的鱼刺,有时随着吞咽,自然就可滑下去了。
如果感觉刺痛,可用手电筒照亮口咽部,用小勺将舌背压低。
仔细检查咽峡部,主要是喉咽的入口两边,因为这是鱼刺最容易卡住的地方,如果发现刺不大,扎得不深,就可用长镊子夹出。
2.对较小的细刺,也可用食醋或威灵仙煎汤含漱,效果也较为理想。
鱼刺刺伤注意事项:
1.较大的或扎得较深的鱼刺,无论怎样作吞咽动作,疼痛不减,喉咙的入口两边及四周如果均不见鱼刺,就应去医院治疗。
2.当鱼刺卡在嗓子里时,千万不能让患者囫囵吞咽大块馒头、烙饼等食物。
虽然有时这样做可以把鱼刺除掉,但有时这样不恰当的处理,不仅没把鱼刺除掉,反而使其刺得更深,更不易取出,严重时感染发炎就更麻烦了。
猝死
“猝死”的防治:
关键是积极防治冠心病,控制其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如认真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戒烟洒。
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养乐观主义精神。
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认真医治。
由于猝死多数发生在旅途中、家中或正常工作及日常活动中发生,或在睡眠中发生,因此,争分夺秒、即时的现声救护非常重要,往往可挽救其生命或争取一定的抢救缓冲时间。
一旦发现猝死游客,应立即使其平卧在床上或地上,进行现场救护,严禁搬动,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一面速请就近医院前来救治。
只有当游客呼吸、心跳恢复后才能以妥善方法护送到医院继续治疗。
毒蛇咬伤
毒蛇咬人时,其上颌腺分泌的毒液随牙齿注入人体,引起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因毒蛇的种类不同,所含毒素的成分也各异,中毒的症状亦不同,毒素的种类分神经毒素(使延髓麻痹)和血液毒素(破坏毛细血管、溶解血细胞、引起出血)两类。
毒蛇咬伤临床表现
1.有被蛇咬伤史、伤处留有二个邻近的牙痕。
(无毒蛇咬伤的牙痕呈锯齿状)
2.由于毒素作用不同,或出现四肢麻痹、无力、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不能吞咽和说话,呼吸缓慢无力等神经障碍,导致窒息、心衰死亡;
或全身皮下淤血、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甚至昏迷、虚脱、休克而死亡。
毒蛇咬伤急救措施
1.立即应用止血带:
为防止与减缓毒素继续吸收和扩散,在肢体创口的近心端绑扎止血带。
可在伤处近心端上5~10公分处用布巾类适度地绑紧,绑扎不能过紧过久,要间断放松,防止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伤肢制动、抬高,以减少毒素吸收和水肿。
2.尽快排出伤口毒液:
创口用清水、肥皂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
用手由上向下、周围向创口中心挤压,或用吸吮器、拔火罐吸出创口毒液。
急救时也可用口直接吸吮,但口腔粘膜有损伤者不可,以防毒液从损伤处进入救护者体内。
3.保持咬伤的肢体低于心脏,除去肿胀部位可能影响循环的戒指、链子等物品。
4.使伤患静卧,减缓血液循环的速度。
5.不要尝试在咬伤的部位以刀子切割。
6.咬伤部位请勿冰敷,以免造成伤处组织伤害、冻伤等。
7、用蛇药片(如南通季德胜蛇药片)口服,或将蛇药片用清水溶成糊状涂在创口四周。
8、急送医院处理。
1.在蛇区行走时,扎好裤脚,穿好鞋袜,在草丛中行走时,手持一棍棒,边走边打算,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
2.常备一些蛇咬伤的治疗药品,以防万一。
第六章烧、烫伤
烧、烫伤是旅游中也可见到的意外损伤,主要包括高温(火焰、沸水、蒸气、热油、灼热金属)、化学物质(强酸、强碱)和电流(高压电)等引起的机体组织灼伤。
以下介绍一下各类烧、烫伤的紧急处理方式。
热液烫伤
1.冲:
以流动的自来水冲洗或浸泡在冷水中,以达到快速皮肤降温的目的(不可把冰块直接放在伤口上,会使组织受伤)。
早期的冷水处理对创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保健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