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972011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81KB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2、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3、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4、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5、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1、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2、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3、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
4、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3、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4、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主要材料清单
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蜻蜓、蚂蚁、蝴蝶的图片或标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1课时,机动、整理1课时,合计8课时。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
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
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
同学们观察过蚕吗?
你知道它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卵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
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
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
(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
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
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
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板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颜色形状大小
观察蚕卵
【教学后记】
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放大镜,直尺,天平,蚕,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的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
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
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
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
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
【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体长(毫米)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
【教学后记】
3、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
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
蚕变成了什么样呢?
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
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
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
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
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
(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
它会变成什么模样?
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
(这个活动的目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
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
(“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
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
第三,教师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板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大小
颜色
测量茧的长度
【教学后记】
4、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蛹经过10天~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蚕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
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二、学习新课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
”(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
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
)(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
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
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
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
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
(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
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
)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
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
”。
(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
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
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小学 三年级 科学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