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才荣 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18736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7.25KB
杨才荣 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杨才荣 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才荣 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对所听和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
浅议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重视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这些固态的知识是垫脚石,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学教学就只应该是填鸭式的枯燥乏味,还有更多的方法运用能让小学课堂变的生动,形象。
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的追求与情怀。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
固态的知识要教,但是要怎么教?
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是与游戏或活动相结合的形势,打破传统“教与授”的固定模式,让学生边玩边学。
但是,游戏的设计往往是难题,其实,只要是改变某些固定模式,将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起来,就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
只要不是一尘不变,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小学的教学中,教师起绝对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创新意识对整个课堂的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要想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械,首先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比如,多运用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有条件的学校,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多运用提问,讨论,辩论的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
作业不仅是对课堂固态知识的巩固,更应该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小学数学所教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生活化的,要让作业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科学的载体,使作业成为开发学生潜能、体现个性和培养能力的场所,这样的作业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
因此,笔者认为作业应是开放的、整体的和多元的。
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开放的内容,采用有效的策略,促进知识的整体优化。
主要形式有操作性作业、调查类作业、整理类作业等。
丰富的作业形式也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养育的弊端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工人数的增加,“隔代教育”已成为“留守儿童”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性力量,是“留守儿童”们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载体。
但是,存在即是合理的么?
诚然,隔代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笔者却更多看到的是隔代教育的弊端。
在笔者工作的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很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地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引起的。
由于本地没有合适的产业吸引和安置这些劳动力,进城务工似乎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
“留守儿童”也是迫于生计的无奈决定,隔代教育更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但是,由于祖辈自身文化水平、行为习惯、年龄层次、道德观念等原因,在对孙辈进行教育的时候,不自觉地对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辅导严重不足。
据笔者观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课外辅导呈现空白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其隔代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限制。
大部分祖辈隔代监护者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这部分人在自身学龄阶段,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所受的教育就非常有限,加上知识的更新换代较快和年齡大和,对以前所学知识基本上忘记了,因此对孙辈的课外辅导就显得力不从心。
众所周知,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这一层面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儿童课外学习受阻,不能接受应有的辅导和监督。
2、习惯养成教育不良。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祖辈观念陈旧,一般并未特别对儿童习惯养成进行专门教育。
而自身生活方式落后,很多不良习惯跟随了他们几十年,根本无法转变。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为儿童所习得,在将来要想转变非常困难,会对儿童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3、心理健康问题。
隔代教育一般都存在“重养轻育”的状况,隔代监护人通常采用温饱式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更不要说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家庭对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种本体安全感(即基本信任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而形成。
而“留守儿童”亲情互动缺失,造成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容易产生焦虑和对人的不信任感,这无疑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4、价值观偏移。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农民工产生大量的需求,农民工待遇显著提高,特别是一些熟练技工,其收入高过很多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读书无用论”心态开始滋生。
这些心态不自觉地为孩子所察觉,也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
再加上大部分父母由于平时对子女的关爱太少,内心产生负疚感,而最常用,也是最方便快捷的补偿方式就是纯物质补偿。
在此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金钱的数目增多,使用的自由度也逐渐提高。
这就极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行为习惯养成、价值观培养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并且,这些只是笔者在众多影响中认为最重要的几方面,还些诸如在对儿童智力开发、兴趣培养、体质发展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良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关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
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要有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
当前数学创新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
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果开放,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探索式教学。
采用“发现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
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地观察。
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支持。
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
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
其次,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
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
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诱发学生的灵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
对于各种各类应用题,过去的教材内容比较分散,教学时间长,教师只能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学生反反复复地练。
这种教学方法,偏重技能的训练,没有突出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不佳。
能力是什么?
能力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
每一种活动都对人的心理过程、分析的能力、反应的速度、个性的特征提出某些要求。
能力就是人的这些心理特征,符合于相应活动的要求,并且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这种活动的条件。
我在改革教材的基础上,对应用题的教学,突出地抓住了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能力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
近十年来,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重视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
我觉得这些能力属于一般能力。
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如语文能力、数学能力、生物能力、音乐能力等等。
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养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学科,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
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
我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
以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为例。
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
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就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
这就是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
“能力强的学生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结构,就能把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而数学能力平常的学生遇到一类新问题时,一般说来,他们只是感知问题孤立的数学成分,并不理解这个问题。
对于平常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联系起来。
”(克鲁切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252、254页)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
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
在讲两步应用题时,重点上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
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
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
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
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
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
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
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
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下面是我的训练方法:
1.读题。
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
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
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2.画批。
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
3.画图。
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4.说理。
说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
通过上述读、画、说,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非常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三)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
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
因此,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
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
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
“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
1.改变叙述方法。
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
2.改变重点词语。
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
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3.改变条件。
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
4.改变问题。
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
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5.改变条件和问题。
就是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问题,把问题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
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变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
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思维越广阔,变的途径就越多;
思维越灵活,变的式样就越新颖;
思维越深刻,变的内容就会越复杂。
所以“变式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能力永远指的是某种活动的能力,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形成。
能力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具有心理过程的个性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
培养数学能力就要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和练习来进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培养不出能力来的。
正因为如此,培养能力的教学,一是改革教材,重新编排练习,并使练习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改革教法,重在选用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应用题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
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
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
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经过怎样?
结果如何?
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
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
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
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
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
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
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
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
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
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
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
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例如:
第三册有这样两个题:
1.40个同学去检查身体,每5个同学一组,_____?
2.小丽做了20朵红花,____。
每个同学分得几朵?
使学生明白:
根据总数、份数可求出每份数;
根据总数、每份数可求出份数,清楚意识到每份数必须和份数对应。
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是指解答应用题的思考线索。
只有切实掌握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思维有方向、解题有依据,使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能够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判断。
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
1.小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多6本,小华有多少本?
2.小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少6本,小华有多少本?
3.小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多6本,小华有多少本?
4.小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少6本,小华有多少本?
5.小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少6本,小明有多少本?
6.小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多6本,小明有多少本?
7.小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多6本,小明有多少本?
8.小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少6本,小明有多少本?
这八道题看似很简单,如果要想全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
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同时还要重视解题基本方法的训练。
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
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和执果索因的分析法是最基本的两种逻辑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探索的关键在于确定正确的方向。
教学中要抓好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训练,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课本中不同数量关系的对比的出现也有利于这两种基本方法的掌握。
例如第四册开始接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包办代替,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思考过程。
在练习时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模仿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解题思路。
遇到应用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集体分析讨论,使出错的学生明白错在何处,别人是怎样分析的,把别人的思维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着分析。
总之,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点一滴进行的,切忌操之过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的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
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才荣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