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第二部分解读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15794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55.61KB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第二部分解读Word格式.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第二部分解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第二部分解读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
(1)史实
①井田制: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
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
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
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考点二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核心词:
经营形态、手工工场、“丝国”、“瓷都”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织(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
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
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特别强调
(1)丝绸与瓷器皆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象征,常用常考的相关史实还有:
元代烧成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瓷。
(2)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终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考点三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时期
发展表现
阶段特征
先秦
①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来历。
②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兴起和繁荣发展
秦汉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
①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②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
③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
①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明清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②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四 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1.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
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闭关锁国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世界的原因之一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
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
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
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1.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牛耕技术推广到珠江流域。
( ×
)
点拨 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2.唐代已发明灌溉工具筒车,由人力、畜力到风力、水力是灌溉提水动力的发展趋势。
( √ )
3.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之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特征,它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也有存在。
( √ )
4.春秋时期井田制度下的私田并不归周王所有,归私田主人控制,鲁国“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而商鞅变法则从制度上废除了井田制。
( √ )
5.标志着中国传统农耕技术成熟的是牛耕的出现,而不是曲辕犁的发明。
( ×
点拨 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才是农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6.历代农民起义多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而王安石变法“理财”的措施则集中体现了封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 √ )
7.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战国晚期已掌握炼钢淬火工艺,东汉初发明了筒车等鼓风设备。
( ×
点拨 筒车是发明于唐代的灌溉工具,东汉的鼓风设备是水排。
8.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较密切,明代中期以后,手工业生产从官营为主转为私营为主。
9.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同期产生了手工工场,但中国并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更没有发展到工业革命的程度。
( √ )
10.“工商食官”是指工商业发达,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而并不是指部分手工业生产由官府垄断。
( ×
点拨 “工商食官”意指工商业者依官府生存,本质上反映的是工商官营制度。
11.“商人”一词源于商朝人善于经商,“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兼具旅店、货栈的功能。
( √ )
12.《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是表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13.重农抑商政策推行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小农经济大量存在,根本目的是稳定统治秩序,保障财政来源。
( √ )
14.闭关锁国并不是不对外贸易,而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实质上是政府垄断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 √ )
1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封建制度衰落的反映,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衰落的封建制度。
( √ )
考向一 从通史视角观察宋元经济发展
典例1 (2013·
海南高考)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
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知识定位 唐宋——经济发展——货币关系
解题关键点 “赋税征收单位由货币与实物并行到单一货币形式”是材料体现的核心立意,这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B、C、D三项说法均与此主题无关,故答案为A。
答案 A
区分选择题求答项的限定词:
说明与表明、体现与反映
1.说明与表明:
历史选择题求答项多有“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问答题),同时“表明”还有时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
2.体现与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
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但是“反映”有时在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运用时,有可能就是对材料的内容理解;
“体现”在结论型选择题运用时,就是获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题干结论的史实。
典例2 (2013·
重庆高考)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知识定位 宋代——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纸币”与“便钱”区别
理解材料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
宋真宗时,允许民间资金进入都城,进行金融兑换业务。
商旅携带便钱到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以便进行交易。
因此,这里的“便钱”显然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而是宋代商人兑换货币的凭证。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真宗时还未流通。
故答案为D项。
强调 紧扣材料中“金融兑换”这一主题信息,综合所学大胆排查分析备选项,不要受所学知识——交子(纸币)干扰。
当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不一致时,应坚持依据材料信息解答。
答案 D
从通史视角观察宋代阶段特征
1.政治: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2.经济
(1)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封建化。
(3)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4)商品经济繁荣,贸易场所“市”、“草市”服务娱乐设施完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对外关系
(1)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广州、明州和泉州是对外贸易港口;
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
(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4.文化:
教育事业发达;
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两宋时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考向二 老话题新角度——农村经济与土地制度
典例3 (2013·
全国卷Ⅱ高考)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知识定位 主干知识——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辨析选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
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
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因此,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
典例4 (2013·
重庆高考)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知识定位 重要概念——均田制
解题关键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均田制的概念。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由此排除A、C两项。
均田制下的露田是国有土地,不得买卖;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但限制买卖,由此排除B项。
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答案为D项。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
1.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使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推动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发展。
3.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地主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和社会贫富分化,到明清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4.土地兼并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就促使封建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调整土地政策,如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以维护小农经济,稳固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考向三 关注地方区域历史
典例5 (2013·
上海高考)2012年10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青龙镇遗址发现了唐宋房屋基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和瓷器等文物。
据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的县级治所名称是( )
A.嘉兴B.松江
C.华亭D.上海
知识定位 区域历史——上海行政区划历史变迁
解题关键点 上海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上海,战国开始建城。
“申城”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城市。
后来申城城址几经变迁,地名已经过多次更改。
三国时期更名为“华亭”,唐朝设县,元朝朝廷批准上海镇建独立县。
明代在华亭、上海地区设立松江府。
清代设立苏松太道(中后期依其驻地又俗称为上海道)。
由上可知,唐时,上海治所应在华亭。
故应选C。
答案 C
典例6 (2013·
安徽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知识定位 汉唐——农业经济——水利兴修
解题关键点 解答本题要抓住两个关键点:
一是时间“汉唐间”,二是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
汉唐间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居全国领先水平,故排除A、C两项。
从统计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总体上呈逐年增加态势,所以它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答案 B
图表数据型材料题的一般解法
1.读图、表。
图、表一般由标题、基本内容、注释等构成,标题规定着图、表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是展示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内容,是答题的着眼点。
因此,同学们在读图时应充分挖掘图、表蕴涵的信息。
2.读注释。
图、表下的注释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表内容。
3.读题干,并将从图中提取的信息与设问相链接。
4.读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判断。
考向四 从发展视角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典例7 (2013·
大纲全国高考)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
“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 )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知识定位 清代——台湾货币——大陆与台湾经济联系
辨析选项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地方官描述台湾当地货币流通现象混乱是材料的大意,A、D两项与此大意没有必然联系,台湾在乾隆时已实现两岸统一,故不可能存在不同货币体系,可排除C项,故答案为B。
本题实为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长效热点在高考命题中的反映,以台湾地区流通货币情况为切入点,考查两岸经济联系。
准确体会命题意图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判断材料考查方向:
粗读材料,大致了解材料的意思,感知一下应属于教材哪一方面的知识。
(2)体会命题意图:
结合材料信息及选项提示,尽力体会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如本题只有明确考查清代两岸经济交流状况的命题意图,才不会被干扰项迷惑。
(3)结合命题立意辨识选项,尤其是当部分选项本身说法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命题立意不符时,立足材料信息则是首选原则。
典例8 (2013·
四川高考)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年
300
1700
1850年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知识定位 主干——江南人口变化——城市化与城市经济
辨析选项 一般认为,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当时这一地区依然是农村人口占多数,故A项错误;
1620~1850年城镇人口增加了1倍多,农村人口增加了不到1倍,所以B项正确;
1620~1850年该地区农村人口不断增长,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要得出该地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必须有一个全国范围的人口增速比较,题干缺乏这一信息,故D项错误。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
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换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古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
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着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考向五 关注重要历史概念
典例9 (2013·
海南高考)右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知识定位 重要概念——小农经济与小国寡民
解题关键点 立足材料图片信息,准确理解“小农经济”、“小国寡民”等概念的内涵是解题关键。
“妻子纺织,丈夫耕作”是图片的直观信息,实质反映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特征,与小农经济的内涵一致,故B项正确。
全面理解小农经济
(1)发展的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含义(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缺陷:
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所受封建剥削沉重;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弱。
(4)影响:
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它不仅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前的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也有局部存在。
押题1 (立意:
现实中农耕文明的印记)
2013、2014年分别是蛇年、马年,传统历法中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形象,与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形成关联最密切的是( )
A.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
B.中国大河农耕文明的发展
C.古代城市商品货币关系繁荣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解析 易错选C项,应联想到十二生肖多以常见的动物、家畜为原型,是农耕文明在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反映,同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从内涵上也从属于农耕文明,故选B。
押题2 (立意:
水旱灾害与古代农耕)
2013年7月4日《古代人与夏天的战争》:
自公元前1766年——公元2013年3800年间,中原地区每3年5个月就有一次较大水灾,每3年4个月就有一次严重旱灾。
我国古代人民对抗灾害的活动不包括( )
A.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B.灌溉工具创新不断
C.水排成为汉代抗旱利器D.重视农耕经验、技术的总结
解析 水排是汉代冶铁鼓风设备,并不是灌溉工具,故选C。
押题3 (立意:
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
“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解析 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元时期,粉彩瓷出现于明代,与唐玄奘生活的唐初时间不符。
押题4 (立意:
主干知识——手工业成就)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
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 )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
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解析 珐琅彩瓷始现于清代,不可能在明代烧制出,故选C。
押题5 (立意:
热点——历史上的城镇化建设)
2013年7月9日《数字中国网》:
“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
”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不相符的说法是
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
B.位于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届高三 历史 二轮 同步 复习 专题 古代 中国 农耕 经济 第二 部分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