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概念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707204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09KB
教育学名词概念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学名词概念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概念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得发现事物细节或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观察的品质有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客观性。
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精细型。
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敏锐性。
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关节。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对信息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表象。
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
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
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也就是说,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有意识记是指由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和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贮存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
回忆是指经历过得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像、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像、观念的心理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所谓概括的反映,即思维反映的不是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
所谓间接反映,就是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动作思维又叫做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运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虑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其他品质发展的结果,也是所有优良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说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现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想象活动。
广义的情绪包含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着,它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或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
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对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表情动作简称表情,它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所谓本能,是指有机体身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驱动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的平衡。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
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
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归因。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相信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
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的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
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
智力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又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知觉的理解性的影响因素: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越完整、精确。
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人对事物的理解。
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提高了知觉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同时,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知识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
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知觉的整体性的影响因素:
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大于弱的部分。
对象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的特点,则弱的部分常常被掩盖。
对于知觉整体性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
观察力的培养:
1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 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必要的知识
4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 学会做观察记录
6 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
记忆的生理机制
1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2 潘菲尔德的记忆定位说
3 贾伟和埃斯曼的反响回路说
4 海登的记忆化学分子说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 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3 识记方法
4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遗忘曲线: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
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关于遗忘的原因有两个理论,一个是衰退理论,一个是干扰理论。
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减弱、衰退甚至消失。
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抑制而产生的。
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1 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要间时复习
2 复习中的尝试回忆
3 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4 复习形式的多样化
记忆的培养:
1 首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知道在每种场合识记什么,不记什么,这样就可避免浪费时间。
其次,就是应当集中注意。
因为在由注意引起的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区内,最容易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最容易进行识记。
2 首先是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
3 首先必须要进行认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
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
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与仿佛记住的东西分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4 关键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这样才能做到从有条不紊的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从广义上来说,情感与情绪一样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从狭义而言,它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第一,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第二,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情感则发生的较晚,为人类特有,是个体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特有的。
第三,从稳定性角度看,情绪永远带着情境的性质;
而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
反过来情感又对情绪产生巨大影响。
情绪理论:
1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他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即大脑对身体反应的回馈)。
2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凯农就提出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
情绪发生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
3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说
他特别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中产生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和反应。
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件事情的倾向。
虽然所有的评估都有情感体验成分,但只有这种倾向很强烈时,它才能成为情绪。
认识和评估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因此皮层兴奋被认为是情绪的基础和原因。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
他们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伊扎德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
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的体系。
情绪是这个体系的核心。
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还包含更完整的内容。
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
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
因此,才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从而导致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又说明了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5情绪归因论:
沙赫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用来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体验。
研究者表明,外界情境或生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生情绪的因素,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情绪体验),对于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是主观因素。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包含以下基层意思:
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与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记忆映像;
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体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做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或行为上的趋避动作;
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
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体验,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
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成学生的需要
第二,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的学习。
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评价的学习。
第三,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
(一)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良好情绪有以下几天标准:
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一,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第二,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良好情绪的培养过程:
首先要形成正当的合理地需要。
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锻炼身体
培养幽默感
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
动机可分为生物性和社会性、短暂具体和长远概括、卑劣和高尚、主导和次要。
学习动机的培养
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
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
第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
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
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
2 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明确学习目标
4 及时、有效的反馈
5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意志品质的培养:
1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自我锻炼常采用的方法:
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做比较,找出自我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坚持定好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
每天坚持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
注意有两个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择某种活动的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
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地反映。
注意的功能
第一,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第二,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第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
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
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
当时的情绪状态;
当时的直接兴趣
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
第三,培养间接兴趣。
第四,排除干扰。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知觉对象越相似,排列越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
反之,注意范围愈小。
第二,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第三,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
经验越多,知识越广,越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要想扩大注意的范围,其根本途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
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联系。
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短。
维持时间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的目的。
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
怎样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呢?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浓厚的兴趣
第三,要与分心现象做斗争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地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到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部分,已在经验中形成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
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
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第二,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第三,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第四,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地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0世纪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1. 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
2. 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3. 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
4. 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非形式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 阶级性
2 道统性
3 专制型
4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功能
5 刻板性
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享乐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教育的变化: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教育的世俗化
3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最早始于康德。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名词 概念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