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及其实现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98691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5.81KB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Word格式.docx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自由及其实现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就具有独立性和个性,就有奴役工人的自由。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则没有独立性、个性和自由,他们一无所有,他们要生存,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资本的奴役以外,别无他途。
工人现实的活的劳动只是为资本家增加财富的一种手段。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摆脱了人对人的奴役,工人创造的财富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成为不断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一种手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劳动支配工人现实的活的劳动,即人受物的奴役,而这种物的奴役实质上还是人对人的奴役。
资产阶级正是利用过去积累起来的财富来奴役工人的。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物受人的支配。
过去由工人创造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支配,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宣言》还指出: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消除人对人的奴役,使人获得自由发展。
四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指在必然性基础上人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活动,即对必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只有在人们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掌握了它的性质、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运用和驾驭它的时候,人的行动才是自由的。
没有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对必然的正确把握,就没有人的自由。
共产主义社会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
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自由价最高。
它既是人的天性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还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
正因为如此,自由才成为人类追求的崇高理想。
人要想得到自由发展至少需要如下几个条件。
首先是物质基础。
人的自由发展首先需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即我们通常所的说的衣、食、住、行、用的保障。
如果一个人的生存都没有保障,那么谈自由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人的自由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源泉涌流,才能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
这样的条件,现在许多国家基本上已经具备了。
在这些国家,“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正在逐渐成为“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任何人,哪怕你出身再穷,但社会可以保障你的基本生活,保障你受到基本的教育。
这就使每个人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都有创业的机会,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
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只要努力奋斗,就有成功的可能,那么这种社会当然就是一种进步的社会。
其次是时间保证。
人的自由发展需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如果一个人整天被工作所累,没有闲暇的时间,那也根本谈不上自由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这样的条件,许多国家已经是越来越具备了。
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人每天劳动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由于工人的斗争,再加上国家的干预,人们劳动的时间不断缩短。
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到十小时工作日,再到八小时工作日;
从每周工作6天到每周工作5天。
一些国家还实行每周工作35小时的制度,即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7小时,距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英国的托马斯?
莫尔设想的未来社会人们每天劳动6小时只差1小时了。
不仅如此,国家还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多。
这就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最后是社会环境。
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自由的社会环境。
这就需要建立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制度、体制、机制。
这样社会就能够保证每个人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天赋,每个人都有可能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
这样的社会当然是具有活力的社会。
社会主义或说共产主义就是要为每个人创造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样的社会主义或说共产主义是人类进步的方向。
环顾全球,我们欣喜地看到,促进、推动、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或说共产主义正在实现和发展中。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
叶汝贤
《共产党宣言》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界定社会主义,深刻地表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同一切旧社会区别开来。
恩格斯认为,就表述未来社会新纪元的核心思想而言,除了上述命题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尽管千百遍地阅读《宣言》,却并不重视、也不理解这一命题,甚至认为这是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误笔”、“败笔”。
实际上,这是他们终生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不息的主题。
一、马克思终生探索的核心主题
我们从马克思的少年时代说起。
1835年8月,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满怀激情地表述了他的人生理想。
他首先确定选择职业的原则,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就是少年马克思的人生观。
有人认为,对一个17岁少年在作文中写的东西,不应太过认真。
当然,一篇中学生论文,可能是这位少年偶然的感情抒发,确实不应评价过高。
但是,如果这位少年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终生遵守诺言,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就应把这视为他的人生起点;
就马克思而言,就是他终生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的起点。
1841年4月写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从哲学上探讨个人自由的开端。
同少年时代不同,此时马克思已是黑格尔的信徒,他对问题的探讨已注入了理性的思考。
他批判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肯定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偏斜运动的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原子对命定式直线运动的独立,体现了原子独立性、个性和个体性的自由。
马克思认为,这是“定在中的自由”,是同“他物”、“他者”的关系中的自由。
这是从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类个体和人类个体的自由,已经包含着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思想萌芽。
但是,马克思这里对个体自由的探讨,还囿于抽象的、思辨的形式。
到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走出这种抽象性,旗帜鲜明地为备受压迫的劳动者的自由辩护,并提出理想的国家应该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
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是充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快乐的状态。
提出“自由人联合体”这一概念,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偶然之作,而是马克思根据他对旧国家的批判、根据“自由理性构想国家”的结果。
当然,在当时,这一概念还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这种内涵是马克思的探索走向成熟时赋予它的,但提出这一概念本身已清楚地表明了青年马克思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刚开始投身实际斗争,就已经确定了斗争目标和理论探索的方向。
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跳跃。
在青年马克思的探索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青年时代思想进程的总结,同时是走向成熟阶段的起点。
在这之前,马克思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从这一手稿开始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在这之前马克思对每个人的自由的理论探讨主要局限在政治哲学层面,从这一手稿开始则深入到经济学哲学领域,深入到解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和探讨扬弃异化的途径中,第一次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作了如下表述: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作的表述。
同过去各种共产主义学说——如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物的占有作为目的不同,马克思这里强调废除私有制、对物的占有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关注点是扬弃人的异化,着眼于人本身的发展。
占有物不是目的,目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认为,这就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这是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重要成果,比之前一阶段从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出发去解决人的自由问题,无疑是一大进步。
稍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下简称《形态》),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并在他和恩格斯所发现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巴黎手稿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合乎科学的回答。
这里与我们探讨的问题相关的就是对异化产生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道路的解答。
在巴黎手稿中,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形态》进一步揭示与此相关的产生异化的原因:
强制性的、固定性的分工。
因此,废除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这种强制性的、固定性的旧式分工,就是克服异化、走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形态》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情景: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由于消除了那种强制性、固定性的分工,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共同体,个人的存在摆脱了对人与对物的依赖,成为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人。
博士论文讲人的自由是“定在”的自由,《形态》这里说的是“能在”,人已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全面发展的自觉自由的个人。
这里,马克思不仅阐明共产主义条件下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本质特征,而且根据唯物史观,根据对历史、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体阐明实现这一人类理想的前提、条件和道路。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成熟的表述。
这里还需要说明,上述马克思关于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思想,也是恩格斯本人的思想。
这不仅表现在《形态》是他们两人的共同作品,而且表现在恩格斯不同时期的著作中。
例如,1845年2月15日,恩格斯在《在爱尔非特的演说》中,就明确表述了他和马克思在《形态》中表述的相同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一革命从一开始,就要“公正地处理社会问题,尽一切努力使现代的奴隶得到与人相称的地位”,不仅如此,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
恩格斯强调指出,“……我们谈的是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
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在回答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目的时,他进一步谈道:
“把社会组织成这样:
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
”这里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当作共产主义的目的和本质特征。
马克思逝世以后,不是别人正是晚年恩格斯指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
《宣言》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命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系列探讨水到渠成之作。
《宣言》以后,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未停止这一探索,例如《资本论》就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的命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内涵丰富的命题,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四重关系(矛盾):
第一,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性质不同的“共同体”,《形态》对此作了区分。
一日“虚假的共同体”;
二日“真正的共同体”(这里“共同体”又叫“联合体”)。
参加前者的不是作为个人的个人,而是阶级的成员。
掌管这个共同体的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但它打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旗号,实际上只代表少数统治者的利益。
所以,对于被统治的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共同体”是“虚假”的、“冒充”的、“虚幻”的。
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对被统治的阶级,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真正的共同体”,参加这个共同体的不是阶级的成员,而是作为个人的个人。
在这里,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已经消除了异化与对立关系。
一方面,个人的发展是在共同体中实现的,通过共同体个人才能获得和控制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有个人自由;
另一方面,只有以个人身份(不是阶级成员)参加的共同体,才是自由人联合体。
个人是发展的主体和目的,共同体是个人发展的形式和条件。
这里既是个人的联合,又是联合的个人,两者相互协调,互为条件。
第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的关系。
在历史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由于利益的分野与对立,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条件的,这里存在的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状况。
个人的存在由于消除了阶级属性,由于消除了为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源的竞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又都是发展的主体。
他们的关系是平等、互动、互补、互助与合作的关系。
在这里,个人的发展不仅不以牺牲他人的发展为前提,而且是为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他人的发展同样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也就是互为对方创造条件。
第三,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
“每个人”与“一切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个体”,后者是“整体”;
前者是“现在”,后者是“未来”。
过去历史上的“虚假的集体”,总是打着代表“全人类”、“一切人”的旗号,鼓吹“一切人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是用一个抽象的、虚幻的前提,掩盖其真实的意图与行径。
马克思相反,他强调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阐明只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这里前提是“每个人”,而不是“一切人”。
第四,一国之内的每个人同全世界范围内的每个人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说来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在历史已经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各国人民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一国范围内尽管有可能首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不能说已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可能存在着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条件的人的生存状态。
而且,没有全人类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一国范围内即使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是不可能巩固的,还不可能消除各国之间为争夺资源和争夺霸权而展开的斗争。
由以上这四重结构来看,《宣言》的命题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的命题。
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根据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论证了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现的前提和条件。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动力、以个人本身的发展为内容,从低级社会走向高级社会的过程。
所以,个人发展的不同程度标志了历史过程的阶段性。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
”这段话明确揭示了个人发展的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在《形态》、《宣言》、《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经济学手稿)和后来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愿所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两位作者对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上个人的发展状态,作了具体分析。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个人自由,既以牺牲自己丰富的个性为代价,同时以牺牲大多数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
这种现象当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或者发展不足,一些人(少数人)的自由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以牺牲多数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可以说是一切阶级社会所共有。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中发现,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扩大,是一种不会停止的历史趋势,历史发展必定会出现这一天,无限丰富的物质财富能够满足全社会每个人的需要,过去一直支配人们把追求财富作为唯一目的,已成为多余;
人们之间为争夺控制和支配生活资源而展开的竞争,也因为没有必要而终止,这时,人们就会把目标转向人本身的发展。
马克思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个人自由的,就是说他的着眼点是“自由的个人”,即“有个性的个人”、“真正的个人”。
这是马克思的自由观高于一切自由观的关键点。
自由的个人,是全面发展的个人。
人类历史发展第三阶段的“有个性的个人”,就是全面而自由发展相统一的个人。
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
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原始的丰富和全面。
留恋这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
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
商品交换的普遍性,造成个人交往关系的普遍性,这是毫无疑义的;
而注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生产力,为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下面再进行分析)。
所以,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了条件。
个人自由发展能力的全面性同个人所能拥有的自由时间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说:
“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自由时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人们还为一日三餐奔波,还被困在所有者设定的职业笼子中的时候;
当人们没有自由时间或自由时间很少,他就缺少发展的空间,个人的存在只能是片面的。
马克思进一步说:
“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
所有的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有无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多少,决定了个人有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空间的大小。
占有充分的自由时间,片面的人就可以变为另一个主体——全面发展的人。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用于谋生需要的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减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一缩短劳动时间的趋势还在继续。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以预见的前景,也许有一天,人们只要坐在家里按按键盘,就可以从事任何生产和完成任何产品的生产流程;
从原料到产品,从产品变成人们的消费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从这时开始,人们只要花很少时间的劳动,便能充分满足需要,从而增加了闲暇时间,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作者:
李培超
内容摘要:
“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思想整体的核心价值命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凸显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现实性品格和实践性特征,也以此与一切形式化或说教型的伦理学思辨体系划清了界限。
关键词:
马克思;
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伦理主题
作者简介:
李培超(1966-),男,山东海阳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是一部包含着丰富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主题就是:
全面地阐述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实现途径,由此也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现实性品格和实践性特征。
下文试作详述。
一、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一个实质性命题
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在思想史上曾为许多思想家所关注过,无论是在东方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谱系中,也无论是在马克思之前和之后的思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较为丰富的阐述,但是马克思对这一价值命题的把握至少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
其一是,这一价值命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始终,可以称之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主题。
“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
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分析与揭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工人阶级以及每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3](P4)也可以说,这一核心命题是连接马克思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由 及其 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