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观后感.docx
- 文档编号:19698287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20KB
圆明园观后感.docx
《圆明园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明园观后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篇一: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
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
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
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
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
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
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
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
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
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
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
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
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
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
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
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
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
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
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
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
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
雨果
这是出现在《圆明园》里出现的两段话。
前一段在片头,后一段在片尾。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
而这部数字电影沿承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发展路线。
圆明园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个谜。
不管看再多的资料或图片,仍然是个神秘的谜。
它的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存在性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就如同《天方夜谈》里梦幻的东方城堡一样。
因为再奇巧的工艺,再极至奢华的建筑,现在都只是荒烟蔓草残垣断壁罢了。
那曾经只属于全天下唯一一个人专用享乐的梦幻园子,现在则成为了万千普通百姓凭吊历史的遗迹。
盛极而衰,中国两千年王权和奴性堆砌到顶峰而产生的标志就这样在一场火光中轰然崩塌。
后人只能从故纸堆里翻出只言片语的叙述,妄自遐想。
《圆明园》是一部很精彩的记录片,它恢弘的画面和气势让人觉得50块的票价比《夜宴》值十倍。
这是一部相当低调的片子,上映1个多月却几乎没做过什么宣传,要不是在机场大巴上的偶遇,我至今也不会知道它的存在。
然而就是那惊鸿一瞥,却让它的美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那是怎样的一个画卷,当3D的模型从脚底的废墟里蹭蹭的拔地而起的时候,当立体的园林从二维平面图站立起来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壮观还是壮观,除了震撼仍然震撼,除了激动惟有激动。
于是,我一直寻觅着这部电影的芳踪,在得知网上无法下到,牒贩亦无货源的时候,我义无返顾的走进了影院。
恐怕也只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小剧场才能完整的显示影片的精髓,才能真实的再现电脑特技所展现的圆明园无与伦比的梦幻效果……雨果还曾这样描述:
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
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
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
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全是用洋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用最珍贵的宝物装饰起来的。
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
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皇宫。
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德嫩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
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
而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带你感受到那种虚缈的梦幻。
这部记录片并不是以往那种唱高调的党中央宣传材料的教育片,到处都高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
这部国产大型数字影片堪称史诗性的巨制,与荷马的《伊力亚特》所不同的是,后者用文字的描摹刺激着我们的想象,而前者则直接用直观的画面惊艳着我们的眼睛。
这种感官上多方位全角度的移步换景似的立体刺激,比单看清宫画师创作的《圆明园四十景》的效果图的冲击力大的多。
150年的修建,耗费了6代皇帝的心血,囊括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整个东方灿烂文明的代表,是几十万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见证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甚至一度成为了类似罗斯福新政里的那个大坝,是政府花消银两促导货币正常流通的公共工程。
盛世危言,但它同样奏向了一个王朝衰亡的挽歌,这颗东方明珠甚至同那个曾经叱诧在白山黑水之间征服了北戎南蛮的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起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难以想象,那些扩张奠定了中国超大版图的彪悍草原骑士的后代竟然能被鸦片蚕食的不成人形终日沉湎于花柳莺燕之间;难以想象,血性汉子皇太极的纯种基因世代遗传竟然孕育出了没有脊梁骨的无能懦夫胆小怕事的咸丰之流;难以想象,一国之君竟然能丢盔弃甲的舍下祖宗几百年开创的基业仓皇四逃抱头鼠窜;难以想象,当英法联军都在使用先进的远程大炮和来复枪的时候,我们奋勇的将士却还在拉弓射箭挥刀肉搏;更难以想象,耗费数十万劳力修建起来圆明园竟然最后只靠着20来个赤手空拳的小太监来保卫,150年财力基业所构建的洪篇巨制的神话世界竟然在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的焚烧之后化为灰烬。
华夏史上最后一代王朝的历代先王在专门供奉他们画像的庙堂之中冷眼看着这场世间浩劫,并随着庙堂的焚毁一起化为灰烬,变成了笼罩在北京城上空那遮天蔽日挥之不去的黑云,和着圆明园的阴魂始终不散。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
146年前的今天,正是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的日子。
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我不想再费笔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教训我也不必再提,因为听的太多,也说的太多。
仅仅就是走进影院吧,去体验一下东方夏宫卓尔不群万世瞩目的独特魅力,去感受一下八里桥一战数万蒙古铁骑在几千敌兵的洋枪大炮下几乎全军覆没的悲壮。
历史总是波澜壮阔的奔涌向前,而我们需要历练自己的大气和智慧,才能从容的应对历史,平心静气的回顾过去,并淡定自若的面对未来。
【篇二:
圆明园观后感1500】
到北京的第二天,我们来到著名的圆明园遗址。
这里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一进圆明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蜿蜒的断垣残壁,以及那参天古木,令我不禁触景生情。
1709年,圆明园建园之初,所到之处尽是华美壮观、风情万种的各式建筑,透露着浓浓的西域美景与典雅的东方情怀,令人叹为观止。
更神奇的是那“大水法”喷泉,它喷出的泉水忽上忽下,忽高忽低,时而腾空而起,时而委婉曲折,形如丛林舞蛇一般,皇上看了以为这是在变戏法,便赐予了“大水法”这个名字。
圆明园曾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可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见到如此之美景,嫉妒至极,便将罪恶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从此,美丽的画面消失殆尽了,只剩下无尽的黑暗。
烈火吞噬了一切,刺鼻的硝烟弥漫在天地之间。
美丽绝伦的圆明园,就在这八国联军的铁蹄下灰飞烟灭了。
无数的宝物遭到掠夺,圆明园被烧毁了,让后人感到无比的愤慨与悲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国联军是可恶的,但一个王朝的腐败是更为恐怖的。
所以我们应当珍惜当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大好形势,以及祖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的日渐强盛作出贡献。
遥远的东方一片光亮,似日出东海时的“彩霞”,火红的云霞伴着阵阵紫气,千里连绵不绝,不能不让世人叹为观止。
知情的人理应不觉奇怪,这毕竟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最后时刻向世界放射出的余光。
就算化成灰烬,在这之前也要与《西游记》里的火焰山相媲美。
大火连烧三天,映红了东方的天空,迷惑了人们的眼睛。
一时间,人们弄不清到底是光明的到来,还是黑暗的降临。
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就是在这场大火中向世界放出全部的光和热的。
圆明园,始建于雍正年间,也就是康乾盛世的始鼎盛时期,大清帝国经过两代皇帝的打拼,根基已经稳固,积富积强,国家大权牢牢掌握在雍正这位对权力充满渴望的皇帝手中。
但权力是无形的,依然满足不了这位皇帝空虚的心。
“得用点儿来证明我的权力与拥有呢?
”虽然他明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
不过在当时看来,大建圆明园似乎是大有必要的。
因为满清入主中原,建一个圆明园,证明出的结果,几乎是难以预料的。
它为什么被称为圆明园呢?
清朝入关后,一切制度几乎丝毫未改,只是因为他们初来乍到,怕自己建立的制度难以服众,故而照搬前朝,虽知部分有不合理之处。
但他们希望治理的比明朝好,想让明的体制更加完善,趋于完美,想让大清国成为理想化的明朝,故而取名“圆明园”。
终于,酝酿已久的圆明园,在总设计师雍正的策划下如火如荼地开始建造了。
向全国各地征集的木料,石料,画师,工匠的召书已经下达,数以万计的人加入到了这座皇家园林的建造行列。
他们从此日夜赶工,四季不停,整整三年。
朴素,美丽,堪称“世外桃园”的圆明园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人们震惊了,包括中国人,外国人,都面带惊愕,不知道心里该想写什么。
雍正倒好,看到世之惊色,哑然一笑,带上宠臣,游园题字。
这可是他艺术理念的真实体现,啊不,确切地说是清人艺术审美的体现!
那种对称恢宏,错落有致的宫殿,水榭楼台,高阁长廊的格局,无不是当时人们至上的追求。
位于园林中心的正大光明殿是皇帝每天召集大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勤政的雍正每天天刚刚亮都会准时到大殿上,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正大光明殿建得异常宏伟,并位于全园的中心,皇帝建园的政治用意可见一斑。
深夜,全园一片寂静,万家灯火都已灭尽,只有位于东南方向的大殿还灯火通明,那是皇帝还在批阅堆积如山的奏折。
拭完头上的汗珠后,他真的寂寞了。
已无睡意的他走出屋子,步入如水的月光中,心中考虑着的,依然国事百姓事。
在渴望权力的同时,或许他并没有考虑到负担权力的痛苦与孤独。
自从园林竣工并入住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有离开过这儿。
园林给他的无非是填补部分的虚求欲望,至于原先预想的深远政治用意,却无从考证了,不过他本人是从没有怀疑过的。
至于每天那些妃子、儿子在园林里游玩,嬉戏,于他却什么也没有。
有时他也会让儿子和他cosplay一下,扮演书生文人什么的,下下棋,写写诗……全国上下汉族占了大部分,作为一国之主,要使政治稳固,必须掌握汉文化,从思想上统治人民,特别是激进的文人知识分子,所以学习汉文化到成为一种政治需要了。
皇室子孙每天天还未亮,就必须点着灯笼到书房读书,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雍正驾崩后,文采风流的乾隆继承了父业。
即位的第二年,他就下令扩建圆明园。
虽然大的格局并没有多大改变,但朴素,淡雅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
她换上华丽的衣裙,浓妆艳抹,和一般的皇家林园没什么异样,不过稍显华丽些罢了。
对于圆明园的政治功效,乾隆似乎有所怀疑,或是认为她的政治用途已不再必要了枣虽然他的名字并没有改变。
在他的指挥下,圆明园的扩建持续了将近十年。
竣工之时,人们又一次被震撼了。
这俨然是一座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艺术审美之大成者的园林,其中充满了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宝。
外国人震惊的描述随信寄回国内,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贵族以拥有中国的东西为自豪,全世界也刮起了一阵“中国风”。
东方成了举世瞩目的神圣之地,哥伦布出海的部分原因不排除寻找中国的可能。
当然,外国人在震惊之余,不免有几分压抑与嫉妒,但震惊与敬佩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以中国式为时尚。
与此同时,西方正在爆发着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后,西方迎来了日新月异的进步。
而此时的中国,还完全是封建体制,整套体制几乎完全照搬明朝的“三省六部”制,政策还是唐朝的“重农抑商”,何其落后!
要命的是,全国上下都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狂妄自大,不愿与西方互通有无,长期闭关锁国。
人的本性似乎是这样,越是让他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想得到。
几经要求开放被拒绝的外国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以英国为手的外商居然向华输出鸦片,成功逆转了贸易状况。
但他们认为开放的口岸太少,并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毅然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
节节败退的新政府很快弃都而逃,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登陆,直捣京城。
心潮澎湃的几千名外国士兵闯进圆明园时,他们彻底被震撼了,令人神往,几番现于梦境的圆明园就在眼前。
但令他们无语的是,偌大一个万园之园,居然没有一支军队守卫……他们乐了,欢呼,尽情欣赏,一整天都被震撼着,心中但存敬佩。
第二天,才有一小部分人丛震惊中醒悟过来,接着有少量的珍宝失窃。
之后,压抑了很久的侵略者们终于爆发了,他们肆无忌惮的抢,见了这件,想要,见了那件,也想要,拿不动的,就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见了这件丢了那件。
我们很难去揣测他们那时的心理,反正几乎人的所有劣性都暴露出来了,几番梦中想做的,想拿的,或是亲人朋友曾经告诉他们想要的,想做的,统统都有他们来完成。
他自豪了,乐了,全然忘记了自己在抢劫,浑然没有罪恶感,留下的只有满足欲望后的快感,但人的占有欲是无限的,珍宝太多,带不走的他们就会毁掉。
他们的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
他们把毁掉的珍宝,让它从这个世界消失作为是一种占有。
我们真的无法想象那是怎样一种畸形的心理。
这种破坏欲从一开始就无法收拾,当该带的都带了,能砸的也砸了时,蓦然回首,那山山水水,在文明的碎片中却更添了几分清秀;那花花草草,在野蛮额度脚印旁,却更增了几分娇媚……侵略者们惊愕,同时又是多么地怜爱,但这些都带不走啊!
也没有精力去破坏它们,我们无法排除他们冒出就此停手的念头。
纪录片里说他们烧圆明园是为了证明那几天的“壮举”,为了想世界证明他们进入了圆明园,并毁坏了它。
毋庸置疑,他们当时毫不含糊地毁园当作是一种自豪,一种壮举。
那是一种怎样压抑,不平衡的心理!
其实,要证明他们毁坏圆明园,那些被抢走的无数珍宝就已经足够了。
但转念一想,又有谁在几千年后能证明那些东西是圆明园的?
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载入史册。
他们的罪行,苍天可鉴!
何须担心罪行不被天下人知晓?
何须多此一举,烧了空园!
这完全是对他们畸形心理,滔天罪行的掩盖。
然而,如我刚才所说,这恰又是这种心理的坦白。
或许,他们还有更加荒谬的想法,为了掩人耳目,也让人们多以为大部分珍宝被毁于这场大火……够了,够了,我不想也不必再猜测下去。
大抵这场大火是圆明园的最终归宿吧!
从他被造出来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被注定了。
她不是很明白的一生,就在即将为世人大知的同时也烟消云散了。
从建设者的初衷而言,她并没有完成使命的百分之三十。
她究竟是一座政治建筑呢,还是一座艺术建筑,或许只是宏大的皇家林园?
都罢了。
不过她曾经存在过并被人破坏过,都为世人所承认。
并不像南京大屠杀那样……与之相比,圆明园又要幸运得多了。
我们大可没有重建圆明园的必要,她演绎了的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结局还是一样的,不论是在哪个轮回。
在每一次战争中,文明总是被撕成碎片,更何况是易碎的文明!
她并不像长城,金字塔那样坚固。
她即使不在鸦片战争中被毁,在后来的战争中,抑或毁于军阀之手,抑或是日寇之手,无所定论,但唯一确定的是,她是注定要被毁的。
望好处想想吧!
圆明园的文明并没有在这场大火中完全毁灭,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里,还是可以看到她当年的一角衣裙的,只是那场大火毕竟于后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是在英法联军野兽般的洗劫后,园中的风景名胜、奇珍异宝和文化艺术藏品都所剩无几,只留下几根残柱孤独地立在冷冷的寒风中。
中国人民一百五十一年的心血,历经了多少个世世代代的文化结晶就这样在英法联军的魔爪下毁于一旦,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野蛮的英法联军,是你们在1860年烧毁了我们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你们掠走了我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你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法国着名的作家雨果曾给你们写过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这样的话:
“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的名字叫作圆明园。
”如今,你们已把这个世界奇迹用以无比野蛮的方式销毁掉了,难道你们还不觉得可耻吗?
你们终究会成为世界历史的罪人。
看着大屏幕上一幅幅画着圆明园昔日辉煌与成就的画面,再看看语文书上的残垣断壁和照片上的那几根残柱,总使我想起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回想汉唐时期我们的中国是多么强大啊,可是到了晚清,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侵略者在我们的领土上胡作非为,我真为我们那时的祖国感到无比的惋惜和痛心!
【篇三:
《圆明园》观后感】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用了两节语文课的时间,欣赏了一个皇家园林“一生”的纪录片,看后,我们有许多话语想与众议论。
圆明园由康熙、雍正、和乾隆精心设计,着手打造,用了151年的时间建造了一个好比人间仙境,漂亮精美,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圆明园。
并藏有大量奇珍异宝。
圆明园内有数不尽的宫殿和令人陶醉的景点。
乾隆皇帝认为圆明园十分了不起,不论外表,和建筑所蕴含的含义都别有一番风味。
这样的好景不长,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清军也在大力抵抗。
但是,英法联军仅有三千人,用先进的武器把超过三万名的用鸟枪和腰刀抵抗清军统统杀死,让我感到无比的痛惜。
我同时也十分愤怒,中国拥有人力物力,拥有许多资源,就是没有好好地利用起来。
庞大的军队没有优秀的武器和高超的武技,最终只能全军覆没。
更何况国家拥有着英式枪支,但又未曾批量生产,给清军使用。
令我最气愤的,就是乾隆对科学的厌恶,甚至认为科学是玩物丧志。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认同科学,那么,国家的强大又从何谈起?
就是因为大清帝国的落后,才使得英法联军得逞。
乾隆皇帝实在是对外国太敏感,只想靠自己的实力走下去。
合作可以促进国家的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还可以使两国更加了解对方,并对对方更加友好,能保持和平。
相反,乾隆皇帝对他国的不认同,让英军难以完成女王使命,才用武力侵入中国。
对于咸丰,他实在是个败家子,享受皇帝所拥有的豪华生活,但又不治理国家,在危机爆发之时,也不想办法,只顾着逃难。
因为这样的皇帝,在危机关头,我们只有饱受折磨。
一个国家文明的落后,和不做事的统治者,加起来就是一场不可言喻的灾难。
我对英法联军是十分痛恨,这庞大的军队用机枪无情地夺走了三万多人的生命,又侵入了圆明园,可以抢的东西都被士兵们抢光了,拿不走的就任意破坏。
几千声打破玻璃瓷器声在同一秒同时发出,这样的情景也持续了许久,这多年前的精美艺术品在瞬间就变成了碎陶瓷块儿,当今谁也不知道这曾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谁也不知道破坏它们的人是谁。
这些还不算什么,英法联军还有条不紊地把火把统统投向圆明园,使圆明园在几分钟内便燃起熊熊大火,三天三夜的时间里火带着圆明园和三百名官女一起离开了我们。
英法联军却带着胜利的笑容。
这群人从此让了令人神往是圆明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我的心头充满着愤怒的气,久久不能平息。
简单的说,一样好东西突然失去,你只会痛心。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一天,有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英法西和英格兰。
”(
【篇四: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_600字】
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心中感受好像泉水般,涌现出那一幕幕可恨、可气、可悲的时刻。
圆明园是清代着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里面藏有名人字画、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打入北京,而皇帝和慈禧却逃之夭夭,只留下一座空城和手无寸铁的百姓。
残暴的敌军很快打入了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了一番抢劫后励志网http:
//wWw.qqZf.cN/,又下令:
火烧圆明园,理由竟是看园的大臣不让他们进去抢夺东西。
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
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现在,有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心头:
英法联军为什么敢在中国的领土上为所欲为?
答案只有一个——清政府太无能。
当时在位的皇帝整天不务正业,把外国所谓的科技视为玩物丧志,可真正等敌人攻入国门时,却手握落后的武器去防守,结局当然是——全军覆没,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外的,也是情理中的:
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没有想到,被他们视为“玩物丧志的东西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没有想到我们和敌方的实力是那样的悬殊。
可当清政府明白时,一切却显的那样不堪一击。
由于清政府的无能,皇帝及大多数官员的贪生怕死,与入侵者签定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以此来换取太平生活。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手中可以把握未来,使这段悲剧不再重新上演。
【篇五:
圆明园读后感】
今天,我学了《圆明园》这篇课文我感受到无比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圆明园是专供皇帝,后妃游乐,他为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内造了“买卖街”,“山乡村野”,买卖街并真没有真正的居民,而是皇宫里的人扮演的,“山乡村野”并没有村民居住的村落,而是模拟建造供皇帝,后妃享乐之用的。
圆明园非常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的。
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地十分之四,大小山恋起伏,个太湖泊星罗棋布,临空俯视如千岛之国。
但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更让我生气的是它们竟然单场拍卖文物!
一个亲铜铁器竟卖3英镑!
一幅画则1英镑卖掉了!
这……。
简直是中国人的耻辱!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
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
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圆明园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