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docx
- 文档编号:19692512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72KB
语文作业.docx
《语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作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作业
语文作业
作业一:
《海燕》(第一课时)课例研修方案
翁堵初级中学:
李润
2013年8月1日
《海燕》(第一课时)课例研修方案
翁堵初级中学李润
一、研修背景:
学校:
翁堵初级中学
执教教师:
李润
备课组:
语文教研组(成员:
兰桂梅、周升富、李丽、禹荣倩、杨红芬、普馨慧、李润)
研究学科:
初中语文
研究的主要问题:
构建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
2012年9月,从师范学院毕业的我回到家乡,成为了翁堵初级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真正接触到农村的语文教育,我发现农村语文课堂太过枯燥。
由于农村学校缺乏教学资源,没有足够的软硬件来支持教学,再加上学生学习资料的缺乏、语文学习意识的不足,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十分枯燥,语文课堂成了一塘死水。
老师一味讲,学生跟着抄,课堂氛围极为沉闷。
经我校教研组决定,决定充分整合利用我们已有的教学资源,开发周围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对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加以改进,构建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
二、研究过程:
(一)设计思路
关于这堂课的设计,我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
《海燕》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诗作品,非常适合朗诵。
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诵读展开,试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让整个课堂充满一种活跃的氛围;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海燕”的艺术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内容,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01年。
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这一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也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和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诗篇。
学习本文《海燕》对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综合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都是90后,是生在“蜜糖中的一代”。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们,根本无法体会革命时代的革命者们的激情与斗志,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引领学生学会领悟这些革命先驱们的无限豪情。
(四)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上把握散文诗的优雅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五)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用词的正确性。
2、反复诵读,理解“海燕”精神的内涵,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思路。
2、多采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作者和年代背景的资料
2、收集整理一些革命年代中革命的精彩片段。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文学创作,同学们都会想起哪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呢?
(交流)那么,假如说到俄国文学创作,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高尔基。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欣赏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
(揭题)这是一首具有着深刻思想、锐利锋芒和激越诗情的诗篇,一直以来都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我们欣赏这首诗,要着力专心去感受凝聚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2、简介作者。
互动:
在此之前,我们同学有没有读过高尔基的作品呢?
都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交流)好,下面,咱们就进步深入了解高尔基。
高尔基:
(1868—1936),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
要求:
学生不要看书,仔细聆听,发挥想像,去感受你听到了什么。
提问:
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
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翱翔。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
提问: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的?
(热情、赞美、赞颂)
4、自主、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赏析“海燕”形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2)朗读、品评语言,赏析“海燕”形象。
操作:
学生悟读、师生共评、朗读指导、赏析交流。
<1>、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海燕的段落,选择一两个你最喜欢、你认为最出色的句子或段落来赏析。
赏析的方法是首先朗读你选择的句子或段落,读出诗情诗味,并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分析你重点喜欢哪些语句,(提示:
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句子所包含的感情、描写的角度等去赏析)它表现了海燕的什么形象。
示例:
①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翱翔。
比喻和拟人。
“黑色的闪电”正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点拨:
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
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翱翔”?
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
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
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②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作者紧扣“高傲地翱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翱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翱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
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③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
“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聪明,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④第2、9、10段作者全面描写海燕的动作。
从“叫喊”到“大笑”、“号叫”,从“翱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乌云,从“碰着”到“掠起”波浪。
我们可以想象在狂风和汹涌的波涛中,海燕的英姿:
迅捷、欢快、豪壮、勇不可当。
朗读时,这些词句要强调,要重读,要读得干脆有力。
⑤从海燕的“声音”赏析的。
第2段“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第3段“在这叫喊声里——布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
我体会这两段对声音的描写,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抒写了对海燕的激情,其实也是作者自己的激情。
“对暴风雨的渴望”,就是对搏击风浪的渴望,对参加战斗的渴望。
排比句式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朗读时,应读出坚定、昂扬的气势,应读得连贯,气势衔接,一气呵成。
它的叫喊也表达了它必胜的信心。
海燕为什么“欢乐”?
是因为它能够享受搏击风浪的快乐,是因为自信能够取得战斗的胜利。
也就是说,这“号叫”声中包含了海燕对战斗怀着必胜的信念。
<2>通过一番的朗读赏析,同学们眼前肯定出现了海燕的形象,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上一个修饰语,你会填什么呢?
(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各抒已见,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教师适时板书)
的海燕
(要求同学们从这些句子中找出能够突出海燕精神的要害词。
)
提示:
高傲、勇敢、无畏、渴望等。
海燕就是英勇无畏、乐观自信、渴望战斗并且勇于献身的战斗者的形象。
【板书】:
高傲
勇敢海燕
敏感
<3>小结:
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动作、情态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勇敢迎接暴风雨来临、英勇无畏的海燕形象。
(3)全班朗读。
(4)理解象征意义。
a、通过阅读课文,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说说高尔基仅仅在写海燕吗?
“海燕”形象有何深刻内涵呢?
我们还要借助于写作背景。
(投影写作背景):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它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他在1906年写的《暴风雨之前》中引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作结。
(适当播放几个简短、典型的革命片段)
提示:
(海燕——革命先驱)
b、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
提示:
象征
①解释象征的含义:
象征就是赋予某个事物非凡的含义,用以表达作者的思想。
即把抽象的含义或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②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假如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轻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
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翱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灵敏、矫健。
③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
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漂亮、幸福、友谊等)。
5、小结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布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今天,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我想,“海燕”这一艺术形象同样可以给予我们同学新的启示,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那么,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成为生活中一只坚强的海燕。
6、作业
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高傲、勇敢、敏感的海燕象征(革命先驱)
暴风雨象征(革命风暴)
(九)课例设计说明
我们设计《海燕》的课例,主要是为体现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这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与探索,探讨实现一种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模式。
(十)教学的评价
(语文教研组及校教研组的评价意见综合)
(十一)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达到了一些目标,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总体来看,我感觉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并在,现分析如下:
成功之处:
1、教学理念上我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
在整体的设计上我无论从导入还是从练习上首先想到的是:
“学生是否会接受?
学生是否会喜欢?
是否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才会让自己的试讲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2、教学策略多样。
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被我调动起来,并且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达到了形象而直观的演示效果。
3、紧靠教材精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4、有效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
5、教学中渗透了情感教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概括出作品中“海燕”这一艺术形象所展现出来的生命之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我们如何才能成为新时期勇敢坚强的“海燕”,很多学生都踊跃发言,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性发挥淋漓尽致,有效语文课堂尽显其中。
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简练。
2、对课堂中的预设不足。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是不可预知的,当意外来到时我的教育机智明显不是很好,尤其表现在和学生的交流时,语言就显得有些僵硬。
其实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就得用心的把学生“搁”在心上。
唯有这样,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这也是我急需要提高的。
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我这堂课的设计还是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我想,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某些不成熟的表现,“不成熟”即是幼稚。
但是,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
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
”因此,在我看来,抱怨“遗憾”是大可不必的了。
关键在于从“遗憾”中发现了什么,参透了什么。
当经历了多次的试讲之后,我觉得自己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了,深刻反思的背后是进步,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积极改正不足,实现心中的美好理想。
(十二)教学改进
(通过反复讲课后,综合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自己对上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对课堂教学加以完善和改进。
)
作业二:
构建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
翁堵初级中学李润
2013年8月1日
构建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
翁堵初级中学李润
引言
如何构建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语文教学研究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堂课的反复实施与改进,来研究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更加促使教师从课例中获得经验,完善自己今后的教学。
构建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着力介绍了几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几个典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实例展示教师们对开放活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旨在为更多的语文教师在同一问题上提供宝贵的经验,以便教师们从中反思,完善教学。
正文
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这是语文教学中一直在探讨解决的难题,关于语文开放活跃课堂教学的研究由来已久,现在语文开放课堂教学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改观,通过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语文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已打破了以前那种枯燥乏味,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观念的局限,现在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沉闷,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活跃的课堂模式,文章以《海燕》的教学为例,通过一堂课的实施,研究农村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先用的资源和条件,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活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结论
总之,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语文课堂。
附录:
【参考资料】:
1、叶澜:
《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1994年《教育参考》第4—5期合刊。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业三:
浅谈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翁堵初级中学李润
2013年8月1日
浅谈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翁堵初级中学李润
【内容摘要】:
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语文课堂。
本文将对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开放语文教学学习课程
前言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
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
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二、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我们的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
如《捞铁牛》、《称象》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浮力的原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草原》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课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功到自然成》中徐悲鸿所画的栩栩如生的马,美术课上老师已给学生进行了鉴赏,语文课上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和品德课中的《要诚实》是相互印证的,孩子们早已熟知于心了;就连作文教学中的学钉扣子也离不开劳技课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试才能把作文写生动具体。
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
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
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
如:
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春天,带领学生去茶园采茶,金秋时节带学生去收割粮食……那美丽迷人的景色,挂满枝头的果实,热情好客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获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
大家比赛谁采的茶又多又好,谁收收获的粮食多,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采的,谁的大,谁的多,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了表达。
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陈出不穷。
四、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阵地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
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
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
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三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
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
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
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几乎没有到过北京,对天故宫是非常陌生的。
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壮丽的。
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
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
“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
”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
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