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控制系统控制逻辑检查试验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90083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12KB
协调控制系统控制逻辑检查试验Word文档格式.docx
《协调控制系统控制逻辑检查试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调控制系统控制逻辑检查试验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主给水管路为正常运行状态;
3)汽包水位、蒸汽流量及给水流量等主要参数运行正常,指示准确,记录清晰;
4)汽包电接点水位信号运行正常,指示准确;
5)汽包水位相关保护装置投入运行;
6)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
7)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控制及保护系统随对应给水泵投入运行;
8)30%负荷以下应投入单冲量给水调节运行,30%负荷以上应投入三冲量给水调节运行,系统应能自动进行单/三冲量给水调节转换。
4.1.3质量指标
1)控制系统正常工作时,给水流量应随蒸汽流量迅速变化;
在汽包水位正常时,给水流量与蒸汽流量应基本相等;
2)锅炉稳定运行时,汽包水位允许偏差应为:
300MW以下机组±
20mm,300MW及以上机组±
25mm;
3)锅炉稳定运行时,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不应频繁动作;
4)内扰:
当给水流量扰动(额定负荷的15%~20%)时,给水流量的恢复时间应小于30s;
5)定值扰动:
当水位定值改变40mm时,控制系统衰减率Ψ=0.7~0.8、稳定时间(水位恢复到给定值上的允许偏差范围内的时间)为:
300MW以下机组小于1.5min,300MW及以上机组小于2min。
水位应在2min内稳定在新的给定值(水位恢复到给定值的±
25mm范围内的时间);
6)全程控制动态质量指标:
在30%负荷以下单冲量方式运行时,汽包水位允许动态偏差为土80mm;
在30%~70%负荷范围三冲量给水调节运行时,汽包水位允许动态偏差为±
50mm;
在70%~100%负荷范围三冲量给水调节运行时,汽包水位允许动态偏差为±
40mm;
7)机炉协调控制方式下的静态、动态质量指标见表1。
4.1.4检修验收
在锅炉大修后,应提供以下试验报告:
1)新投入使用的给水旁路调节门、电动液偶调速给水泵特性、汽动调速给水泵、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控制门应提供试验合格报告;
2)汽包水位动态特性试验报告(要求时);
3)汽包水位控制静态、动态质量指标合格报告。
4.1.5运行维护
1)每天应根据汽包水位、蒸汽流量及给水流量的记录曲线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消除;
2)定期比较汽包水位、蒸汽流量、给水流量三重冗余变送器的输出值,应取其中值作为控制系统的反馈信号;
对超差的变送器及时消除故障;
3)定期检查取样测点、测量信号的正确性;
4)定期检查执行机构、调节机构的特性;
5)定期检查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控制品质记录曲线,发现异常即时处理,保证系统处于完好状态。
4.1.6运行中试验
在控制系统修改或检修后至少进行一次给水流量和汽包水位定值扰动试验。
4.1.7控制系统的撤除
发生以下情况可考虑撤除自动:
1)给水压力低于允许最低压力;
2)锅炉负荷稳定工况下,汽包水位超过报警值;
3)给水自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
4.2汽温自动控制系统
注: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过热汽温度和再热汽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4.2.1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
4.2.1.1过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
1)过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在必要时进行。
2)试验应分别在70%和100%两种负荷下进行,每一负荷下的试验不少于两次;
3)试验项目主要包括二级减温水扰动下主蒸汽温度、二级导前汽温动态特性,一级减温水扰动下中间点温度、一级导前汽温动态特性。
4.2.1.2再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
1)再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在必要时进行。
2)试验应在70%和100%两种负荷下进行,每一负荷下的试验不少于两次;
3)试验项目主要包括摆动燃烧器倾角或尾部烟道控制挡板摆动下再热汽温度动态特性、再热器减温水扰动下的再热汽温度动态特性。
4.2.1.3减温水调节门特性试验
对新投入使用的调节门均应进行本项试验,其质量要求如下:
1)调节门的最大流量应满足锅炉最大负荷要求,并约有10%的裕量;
2)调节门的漏流量应小于其最大流量的10%;
3)调节门特性曲线应呈线性,工作段应大于70%,其回程误差应小于最大流量的3%;
4)调节门的死行程应小于全行程的5%。
4.2.1.4摆动燃烧器特性试验
在摆动燃烧器大修后应进行本项试验,其质量要求如下:
1)热态下摆动燃烧器机械部分动作灵活,无卡涩;
2)摆动燃烧器四角倾角误差小于±
2°
。
4.2.1.5尾部烟道控制挡板摆动特性试验
在锅炉尾部烟道控制挡板大修后应进行热态下尾部烟道控制挡板试验,其机械部分动作灵活,无卡涩。
4.2.2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
1)主蒸汽各级温度、再热汽温度指示准确,记录清晰;
2)减温水调节门、燃烧器倾角或尾部烟道控制挡板有足够的调节裕量;
3)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
4.2.3质量指标
1)锅炉稳定运行时,过热蒸汽温度允许偏差为:
3℃,300MW及以上机组±
4℃。
再热蒸汽温度允许偏差为:
5℃,执行器不应频繁动作;
2)内扰:
减温水扰动10%时,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从投入自动开始到扰动消除时的过渡过程时间应不大于2min;
3)定值扰动:
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给定值改变±
4℃时,控制系统衰减率Ψ=0.75~1、稳定时间为:
300MW以下机组小于8min,300MW及以上机组小于12min。
对于采用烟气分流挡板和摆动喷燃器的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应在12min内恢复稳定;
4)满足机炉协调控制方式下的静态、动态质量指标。
4.2.4检修验收
1)新投入使用的减温水调节门应提供特性试验合格报告;
2)大修后的摆动燃烧器应提供特性试验合格报告;
3)大修后的尾部烟道控制挡板应提供特性试验合格报告;
4)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控制静态、动态质量指标合格报告;
5)过热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报告(要求时)。
4.2.5运行维护
1)每天应向运行值班人员了解并根据过热汽温及再热汽温记录曲线分析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消除;
2)定期检查测量信号的正确性;
3)定期检查执行机构、调节机构的特性;
4)定期检查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控制品质记录曲线,发现异常即时处理,保证系统处于完好状态。
4.2.6运行中试验
1)在必要时进行减温水流量扰动试验;
2)在必要时进行燃烧器倾角或尾部烟道控制挡板摆动试验;
3)在必要时进行过热汽温及再热汽温定值扰动试验。
4.2.7控制系统的撤除
1)锅炉稳定运行时,过热汽温及再热汽温超出报警值;
2)减温水调节门已全开,而汽温仍继续升高,或减温水调节门已全关,而汽温仍继续下降;
3)控制系统工作不稳定,减温水流量大幅度波动,汽温出现周期性不衰减波动;
4)减温水调节门漏流量大于其最大流量的15%;
5)锅炉运行不正常,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参数低于额定值。
4.3燃烧自动控制系统
燃烧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炉膛压力控制、风量氧量控制(送风机动叶风量控制/二次风门风量控制、风箱与炉膛差压控制/二次风压控制、氧量校正、燃料风控制、燃尽风控制)、一次风压控制、磨煤机控制(直吹式制粉系统一次风量控制、出口温度控制、给煤量控制)等自动控制系统。
4.3.1炉膛压力控制系统
4.3.1.1投入前的试验项目及要求
炉膛压力动态特性试验
锅炉大修后,必要时进行炉膛压力动态特性试验,试验应包括送风风量、引风风量变化下,炉膛压力变化的动态特性,并在不同负荷段分别进行。
4.3.1.2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
1)锅炉运行正常,燃烧稳定,炉膛压力信号准确可靠;
2)炉膛压力方向性闭锁、炉膛压力低超驰控制、MFT超驰控制等保护回路投入;
3)引风机挡板在最大开度下的引风量应能满足锅炉最大负荷要求,并有足够裕量;
4)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
4.3.1.3质量指标
1)稳定工况下,控制系统应能保持在给定值±
100Pa范围内;
2)炉膛压力给定值改变±
100Pa时,控制系统衰减率Ψ=0.75~0.9、稳定时间为:
300MW以下机组小于1min,300MW及以上机组小于2min。
3)机炉协调控制方式下的静态、动态质量指标见表1
4)锅炉排灰或启停磨煤机时,控制系统应能保持炉膛压力不超越报警值。
4.3.1.4检修验收
1)炉膛压力动态特性试验合格报告(要求时);
2)炉膛压力控制系统质量指标合格报告。
4.3.1.5运行维护
1)炉膛压力取样管路应定期吹扫,保持畅通;
2)每天比较炉膛压力三重冗余变送器的输出值,应取其中值作为炉膛负压控制系统的反馈信号。
3)每天应向运行值班人员了解并根据炉膛压力记录曲线分析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消除。
4.3.1.6运行中试验
在必要时进行炉膛压力定值扰动试验。
4.3.1.7控制系统的撤除
1)锅炉燃烧不稳;
2)控制系统工作不稳定,炉膛压力波动过大;
3)炉膛压力保护装置退出运行。
4.3.2风量氧量控制系统
风量氧量控制包括:
送风机动叶风量控制、二次风门风量控制、风箱与炉膛差压控制、二次风压控制、氧量校正、燃料风控制、燃尽风控制系统。
4.3.2.1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
送引风机冷态平衡通风试验及风量标定
送引风机冷态平衡通风试验及风量标定在必要时进行。
4.3.2.2风量控制动态持性试验
风量控制动态持性试验在必要时进行。
1)送风机动叶风量控制系统在投入前应进行送风机动叶风量控制动态持性试验,试验中风箱与炉膛差压控制应投入自动;
2)二次风门风量控制系统投入前应进行二次风门风量控制动态特性试验,试验中二次风压控制应投入自动。
4.3.2.3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
1)锅炉运行正常,燃烧稳定,送风机动叶/二次风门风量控制系统投入一般负荷大于50%;
2)送风机动叶/二次风门在最大开度下的送风量应能满足锅炉最大负荷要求,并约有5%裕量;
3)风量、氧量信号准确可靠,记录清晰;
4)炉膛压力自动控制系统投入运行;
5)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
6)炉膛压力方向性闭锁、防喘振保护回路投入。
4.3.2.4质量指标
1)锅炉稳定运行时,控制系统应能保持送入炉膛的氧量在给定值的±
1%范围内;
2)燃烧率指令改变时,风量应能在30s内变化,炉膛氧量应能在1min内变化;
3)风压/差压给定值改变10%时,控制系统衰减率Ψ=0.75~0.9、稳定时间为:
300MW以下机组小于30s,300MW及以上机组小于50s。
4.3.2.5检修验收
1)送引风机冷态平衡通风试验及风量标定试验报告(要求时);
2)风量控制动态持性试验(要求时);
3)风量、氧量控制系统质量指标合格报告。
4.3.2.6运行维护
1)风量信号取样管路应定期吹扫,保持畅通;
2)应经常根据风量、氧量、煤量、负荷等参数记录曲线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消除。
4.3.2.7运行中试验
必要时进行风量、氧量定值扰动试验。
4.3.2.8控制系统的撤除
1)锅炉运行不正常,燃烧不稳定;
2)控制系统不稳定,风压波动过大;
3)炉膛压力控制系统退出运行。
4.3.3一次风压控制系统
4.3.3.1投入前的试验项目及要求
4.3.3.1质量指标
1)稳定工况下,一次风压应能保持在给定值的±
2)正常运行时,控制系统应保持一次风量与负荷(主燃料量)相适应;
3)一次风门开度改变5%时,控制系统应在30s内消除扰动;
4)一次风压定值改变300Pa时,控制系统衰减率Ψ=0.75~0.9、稳定时间为:
300MW以下机组30s,300MW及以上机组小于50s。
4.3.3.2检修验收
在锅炉每次大修后,应提供以下试验报告:
1)一次风压动态特性试验报告(要求时);
2)一次风压控制系统质量指标合格报告。
4.3.3.3运行维护
1)一次风压取压口及取样管路应定期吹扫,保证畅通;
2)应经常根据一次风压记录曲线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消除。
4.3.4磨煤机控制系统
直吹式制粉系统的磨煤机控制包括:
一次风量控制、出口温度控制、给煤量控制系统。
4.3.4.1投入前的试验项目及要求
4.3.4.1质量指标
1)正常运行时,控制系统应能将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流量保持在给定值的±
5%范围内;
2)正常运行时,控制系统应能将磨煤机出口温度保持在其给定值±
3℃范围内;
3)一次风量给定值改变10%时,一次风量控制系统衰减率Ψ=0.75~0.9、稳定时间小于20s;
4)冷风挡板开度改变10%时控制系统应在30s内消除扰动;
5)磨煤机出口温度给定值改变3℃,控制系统衰减率Ψ=0.75~0.9,应在3min内将磨煤机出口温度稳定在新的给定值;
6)高温风(或低温风)挡板开度改变l0%时,控制系统应能在3min内消除扰动,磨煤机出口温度最大偏差应不大于5℃。
4.3.4.2运行维护
1)定期吹扫流量取样管路,保持畅通;
2)定期检查测温元件,应防止保护套管磨穿;
3)应经常根据一次风量、磨煤机出口温度、给煤量记录曲线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消除;
4)定期检查执行机构、调节机构的特性。
4.4机炉协调控制系统
本节协调控制系统包括:
机组负荷指令设定、汽机主控、锅炉主控、压力设定、频率校正、BTU校正、RUNBACK等控制回路。
4.4.1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
4.4.1.1协调控制系统功能性检查及方式切换试验
在控制系统软件修改后,应对协调控制系统进行功能性检查及方式切换试验:
1)机组负荷指令的手动调整(升和降)、负荷高/低限值的调整、负荷变化率的设定功能性检查;
2)锅炉跟随、汽机跟随、协调控制三种方式的切换试验;
3)定压/滑压运行方式的切换试验;
4)负荷增减闭锁(blockIncrease/blockDecrease)功能性检查。
4.4.1.2RB(快速减负荷)功能模拟试验
在控制系统软件修改后,应对协调控制系统的RB功能进行模拟试验,以确认RB控制回路和参数整定合理,动作正确:
1)不同RB发生时,DI通道动作正确;
2)RB时,协调控制系统应从协调方式切换到TF方式运行;
3)RB时,协调控制系统的减负荷速率参数设定(按不同RB设定)正确;
4)RB时,协调控制系统输出至FSSS跳磨煤机或给粉机的控制策略正确,DO通道动作正确;
5)RB时,主汽压采用的定压/滑压方式符合设计要求;
滑压方式时,滑压速率参数设定(按不同RB设定)正确。
4.4.1.3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
1)在机组大修后必要时进行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试验应在不同负荷段分别进行;
2)试验项目应包括定压运行方式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和滑压运行方式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
3)定压运行方式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应分别在60%、90%负荷段进行;
滑压运行方式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应在70%~80%负荷段进行。
4.4.2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
1)锅炉运行正常,炉膛燃烧稳定;
2)机组功率、负荷指令、主蒸汽压力、调速级压力、总风量、总燃料量等主重要参数准确可靠,记录清晰;
3)DEH系统功能正常,能转入CCS控制方式;
4)燃烧、给水、过热汽温、再热汽温、除氧器水位等主要自动控制系统已投入运行;
5)协调控制系统控制方式及各参数设置正确,汽机主控、锅炉主控等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
4.4.3质量指标
机炉协调控制方式下(70%~100%负荷范围),在负荷指令△P=10~15Pe扰动下,机组主要被调参数的静态、动态品质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
机组参与AGC控制时,负荷响应的初始纯迟延时间直吹式机组小于2min。
4.4.4检修验收
在机组大修后,应提供以下试验报告:
1)控制系统软件修改后应提供协调控制系统功能性检查及方式切换试验报告;
2)控制系统软件修改后应提供协调控制系统的RB功能模拟试验报告;
表1 机组主要被调参数的静态、动态品质指标
被调参数
给定负荷变化速率下被调参数允许偏差
稳定工况下允许偏差
3%Pe/min
5%Pe/min
中储式机组*
直吹式机组
主汽压力MPa
±
0.5
0.8
0.2
0.3
主汽温度℃
8
10
3
4
再热汽温度℃
12
5
汽包水位mm
40
60
20
25
炉膛压力Pa
150
200
100
烟气含氧量%O2
/
1
实际功率
≮2.2Pe%/min
≮3Pe%/min
1%Pe
中储式机组
≮2.5Pe%/min
≮4Pe%/min
稳态品质指标,系指机组负荷稳定(如给定负荷<1%Pe),且无明显内、外扰动时,被调参数的允许偏差;
3)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报告(要求时);
4)机炉协调控制方式下机组主要被调参数的静态、动态品质指标合格报告。
4.4.5运行维护
应经常根据机组功率、负荷指令、主汽压力、总风量、总燃料量、主汽温度、再热汽温度、汽包水位、炉膛压力、烟气含氧量等主要被调参数的记录曲线分析协调控制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消除。
4.4.6运行中试验
按要求完成各子系统的定期试验。
4.4.7控制系统的撤除
1)影响协调控制系统决策的主要测量参数如机组功率、主汽压力、调速级压力、总风量、总燃料量等信号偏差大或失去冗余;
2)主要被调参数严重越限,如:
主汽温度偏差超过±
15℃;
再热汽温偏差超过±
15℃;
汽包水位偏差超过±
100mm;
主汽压力偏差超过±
1MPa;
3)协调控制系统发生故障;
4)DCS系统局部故障,机组运行工况恶化。
4.5辅助设备自动控制系统
辅助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包括除氧器水位、压力、加热器水位、凝汽器水位、轴封压力、凝结水再循环流量控制、其他辅助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等。
其中其他辅助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有以下单回路自动控制系统:
空预器冷端温度控制、凝结水再循环流量控制、燃油压力控制、辅助蒸汽温度控制、暖风器疏水箱水位控制、密封风滤网差压控制、闭式水压力控制、闭式水温度控制、闭式水膨胀水箱水位控制、汽机润滑油温控制、发电机定冷水温度控制、发电机氢温控制、发电机密封油温控制、电泵工作油温控制、汽泵润滑油温控制等自动控制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协调 控制系统 控制 逻辑 检查 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