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高考易错易混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87486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42KB
高三政治高考易错易混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政治高考易错易混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高考易错易混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物价水平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分析】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水平较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根本上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并不取决于物价水平,不能说物价水平越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越高。
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9.预期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分析】预期消费不等同于超前消费,二者虽然都具有超越现阶段支付能力进行消费的特点,但是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
预期消费坚持量入为出,讲求消费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这种消费本质上还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
超前消费则意味着消费严重脱离预期收入,是一种盲目攀比、不顾实际的消费行为。
10.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分析】这种说法错误。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
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起促进作用。
而消费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会促进生产的发展,相反还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11.消费有时决定生产。
【分析】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的反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1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是平等的。
【分析】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但在所有制结构、基本经济制度中地位又不平等。
13.企业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
【分析】一般来说,企业保持适度规模,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节约运营成本,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规模过大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导致经营管理困难,适应市场能力降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4.解决就业问题是劳动者自己的事情。
【分析】劳动者有自主择业权,但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15.劳动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所以,劳动者享有合法权益是无条件的,一旦权益受损害,劳动者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权。
【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有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
劳动者维权必须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手段。
16.股票可以转让,可以退还,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分析】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给股东的一种有价证券,可以转让,但不可以退还。
股票是股东取得股息的有价证券,有使用价值,但股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它之所以能够进行买卖,是因为它能够给购买者带来经济利益和各种权益。
17.我国居民投资方式多种多样,完全可以选择到“百分之百”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分析】投资的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
不存在“百分之百”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18.收入分配中兼顾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分析】兼顾公平是指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19.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违背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分析】共同富裕不能理解为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步富裕。
只有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20.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无利。
【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还是有利,关键要看财政、信贷能否实现综合平衡。
如果银行信贷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财政、信贷能够实现综合平衡,财政赤字就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危害。
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二者没有区别。
【分析】二者都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但有区别: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保护价收购粮食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的、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
22.宏观调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主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宏观调控。
23.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主要依靠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4.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
25.宏观调控应主要靠行政手段。
【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26.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经济增长。
【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立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7.经济全球化一定会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分析】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才能使自己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
28.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分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二、《政治生活》规避失分点,得高分不再难
29.权力与权利是一回事。
【分析】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对应方是服从,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它的对应方是义务;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权利为公民所享有;
权力不能转让,不能放弃,而权利有的可以转让和放弃。
30.民主选举的权利就是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分析】民主选举是广义上的选举,其范围广泛,包括人大代表的选举、国家领导人的选举、村(居)委会的选举等。
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特指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3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2.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政权组织。
【分析】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城市社区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都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而基层政权组织是指乡镇一级的人大和政府。
33.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主要依靠舆论监督。
【分析】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舆论监督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成为监督政府权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但是,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34.区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和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分析】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突出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突出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
35.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是一样的。
【分析】
(1)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此公共服务侧重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具体如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等。
(2)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作为与经济职能并列的四大职能之一,强调的是国家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3)可见二者有所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应更广泛,故把它单列为一项。
36.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分析】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或者代替政府行使职能。
37.行政监督体系中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有人大、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
【分析】行政监督体系中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有人大、司法机关、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
人民政协和中国共产党不属于国家机关。
3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分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39.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分析】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
在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立法机关,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不具有独立的立法权。
所以不能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
40.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分析】各级人大代表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协委员的产生则是由民主协商决定的。
41.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就是与中国共产党一起执政。
【分析】参政议政不等于执政。
参政议政是“参与、介入、商议国家事务”,但不进行决策,也不直接处理具体的事务。
42.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的。
【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党的政治领导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
43.当前,我国已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差别已被消灭。
【分析】各民族还存在大小、强弱、发展程度的差别,民族习惯、民族传统是没有必要消除的。
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步消除。
4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
【分析】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45.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分析】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6.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分析】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47.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分析】要与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相区分。
国际关系由国家利益决定,并受国家力量的影响,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
48.我国政府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分析】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
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也绝不拿原则做交易。
49.对于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分析】对于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
反对霸权主义和**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三、《文化生活》规避失分点,得高分不再难
50.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分析】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51.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分析】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具有重要地位,文化软实力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52.当前的国际竞争以文化竞争为主。
【分析】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并不是以文化竞争为主,而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
5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法选择的。
【分析】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54.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
【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55.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
【分析】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等于说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一些腐朽的、庸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将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的进步。
56.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分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旧的传媒在今天的文化传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57.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分析】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文化传播的手段有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文化传播的途径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
58.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分析】文化的过时与否,取决于它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那么它就不会过时。
59.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一样的。
【分析】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
文化传统落脚在传统,是指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中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
60.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分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没有先后之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61.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分析】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
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如电脑算命,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的新的表现形式,它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62.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之和,各民族文化寓于中华文化之中,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但它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因此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华文化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各民族文化表现出来。
6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64.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1)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6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抵制外来文化。
【分析】民族精神与外来文化并不矛盾,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
6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67.大众文化都应得到提倡。
【分析】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要强调两方面:
一是文化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二是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
并不是所有的大众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都应得到提倡。
68.流行文化是经典文化。
【分析】流行文化不一定是经典文化。
经典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经典文化可以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
69.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
【分析】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
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有糟粕。
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者混淆起来。
7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2)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文化建设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条件,还是传播革命理想、道德和纪律观念的文化形式和手段。
(3)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是全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还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72.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分析】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一个更重要。
题目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行为上是有害的,两个修养都应该提高。
73.科学文化修养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也就相应提高了。
【分析】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但它不是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充分条件。
四、《生活与哲学》规避失分点,得高分不再难
74.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有其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
因此,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75.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分析】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作用,但归根到底是第二位的。
76.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回事。
【分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77.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分析】意识也在运动,但是,意识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
人脑是意识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78.规律有好坏之分。
【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79.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分析】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所以,认为规律都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80.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分析】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则必须依赖物质。
81.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分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
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82.“盲目的实践”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分析】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盲目的实践”并不是缺乏意识的指导,而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
83.真理是绝对的。
【分析】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高考 易错易混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