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87480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69.41KB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3性格(character)
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它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方面的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诚实、坚贞)。
其与人格的区别在与性格是后天形成的道德特征,人格中还包含一些先天形成的特质,如:
气质。
2.1.1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2.1.1.1弗洛伊德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的思想受到赫尔姆霍茨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于人的基本看法是:
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人的行为是一种对有限能量的释放,并且行为遵从唯乐原则:
对紧张的减弱和能量的释放。
他把人看作与动物一样都受到本能(Instinct)的驱动,本能可以分为:
生的本能(力比多、厄洛斯)和死的本能(塞纳托斯)。
生的本能延伸为性欲、饥饿、口渴等用于延长生命的能量。
死的本能延伸为攻击。
2.1.1.2人格结构
“地形观”:
将精神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耳朵的。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
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结构观”:
将心里生活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自私的一部分,只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需要。
本我满足需要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反射行为、一种是愿望的满足。
梦就是愿望满足的一个类型。
本我只在无意识层面当中。
生命的头两年,随着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逐渐发展起来。
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即自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
由于本我的冲动往往不能为社会接受,因而它会对自我产生威胁。
因此自我需要将本我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与本我不同的是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由的活动。
儿童到了5岁的时候,人格结构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超我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
超我还为自我设立了一个榜样。
有些人由于超我建立的不完善,成年后很难自控偷盗行为。
有些则是超我过分强大,不断的体验道德焦虑。
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2.1.1.3利比多与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受到一种强大的内部能量驱使,叫做驱力或者本能。
本能分为两大类:
生的本能,利比多。
死的本能,塔纳托斯。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可以用生的本能来解释。
死的本能则更多的转化为对他人的攻击。
他同样认为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这种能量为心理机能或多或少提供了动力。
比如自我为了控制本我冲动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
也就没有精力去执行其他机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释放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从而释放能量用于日常心理机能的运作。
2.1.1.4防御机制
自我会控制本我的欲望,试图排除它们在意识之外,以此来减少焦虑。
但人们偶尔也会体验到神经性焦虑。
不被接受的无意识的冲动要冲破意识的阻拦,以意识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导致这种焦虑感。
这时,防御机制就出现了(注意,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层面上的)。
这种机制是用来控制无意识冲动的。
压抑:
它是最为重要的防御机制。
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这样可以无意识中的危险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
压抑是需要自我持续消耗心理能量的。
升华:
自我将危险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行为。
压抑的使用是需要消耗大量心理能量的,但升华使用的越多,创造性就越强。
替代:
将冲动导入一个相对没有威胁的目标物。
但与升华不同的是不会有社会奖赏。
以不致引起焦虑的的对象和行为替代引起焦虑的对象和行为进行精神宣泄。
否认。
如,对于婴儿马的害怕可能是代替了他对于父亲的害怕。
否认:
对于某种痛苦的现实,否定它的存在。
与压抑不同,否认不是忘记而是坚持认为事实不是真的。
否认是极端防御的一种,否认的越多,与现实接触的机会就越少,心理机能运作起来就越困难。
但在许多情况下,自我宁愿求助于否认,也不让想法到达意识。
方向作用:
对于内心里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者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进行表现。
借此达到抑制原来欲望的目的。
由于想法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就要想尽办法来证明它是错误的。
理智化:
在体验和评论一些冲突话题时,就事论事,不带有感情色彩,从而避免由这些冲突带来的焦虑。
一个女子一直让丈夫系安全带,弗洛伊德认为,这个女子很有可能对自己的丈夫又憎恨感。
投射:
有时候我们将一些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比如宣称世界充满猜疑的人自己本身就是个猜忌别人的骗子。
退行:
从人格发展的较高的阶段倒退回早期阶段,而且总是退回到发展中发生固着的阶段。
认同:
无意识中取他人,特别是自己尊敬的人的长处为己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来表达,借以排解焦虑(强者认同)。
禁欲:
主要是青年用来控制青春期强烈的性冲动,禁欲使自己否认愉快感,通过禁欲而产生一种优越感。
合理化:
无意识地用一种看似有理的解释或者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辩护。
过度代偿:
一个真正的或者幻想的躯体或者心理缺陷可通过过度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
如,残疾人在运动方面取得惊人成绩。
情感隔离:
个体将自己与某种不愉快的情景隔离开,以避免由此引起的焦虑和不安。
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是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需为此作些什么。
抵消:
一个不能接受行为象征性地而且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与反向作用类似)
2.1.1.5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在生命最初的五六年中形成。
由于每一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最初的性敏感区,而且这些阶段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
口唇期:
0到18个月,口、唇,舌是性敏感区具有口唇期人格的成年人往往会依赖别人,但发生在长牙之后的能量固着会导致成年期的过度的攻击性。
嗜烟的人就是典型的口唇期人格的人。
肛门期:
18个月时,进入肛门期。
如厕训练的创伤会导致心理机能固着的肛门期人格的形成。
他们会过分整洁、固执或者慷慨。
性器期:
最重要的心理性欲发展时期是性器期,在3-6岁。
男女性器官将是性的敏感地带。
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将要经历俄狄浦斯情结。
对于同性父母的害怕和对异性父母的爱恋。
男孩此时会因为怕父亲发现而产生阉割焦虑。
女孩会因为没有男孩的外生殖器而产生阴茎嫉妒。
儿童最终将压抑自己对于异性父母的情感,以反应生成的方式,以同性父母自居。
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同性父母自居,男孩开始习得男性特征,女孩开始习得女性特征。
正是在这一时期,儿童采纳父母的价值观,以超我的形式表现出来。
俄狄浦斯情结只是被压抑了,并没有消失,其仍会以难以令人预料的形式表现出来。
潜伏期:
时间持续到青春期,这几年相对平静。
生殖期:
性欲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开始进入青春期,重新表现出很强的性欲。
如果儿童在早期没有固着大量的利比多,就可以发展出正常的性机能。
2.1.1.6了解无意识内容
无意识的意识表现,通常是通过一种伪装和改变的方式发泄出来的。
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学家总结了7种无意识内容的技术。
梦:
被弗洛伊德称为通往梦的的捷径。
《释梦》一书提出了第一个解释梦的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梦为自我创造了一个表现的舞台。
实际上梦是一种愿望的实现。
梦代表着我们期望的东西与事件。
不被接受的想法被压抑下去,通过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梦的内容分为显意(做梦时看到的东西)和隐意(真实的含义)。
所以梦的显意一般是荒诞的,但是确实推测无意识内容的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释梦的关键就在于在梦中,无意识的想法是通过象征性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的。
所以我们不会因此而感到焦虑(比如:
喷泉代表男性生殖器)。
投射测验:
是向受测者呈现模糊的刺激,要求受测者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者画画。
回答没有对错之分。
这些答案表明了他们的想法。
自由联想:
咨询师尝试让来访者放松,鼓励病人暂时逃避自我所执行的监督机制。
清除掉脑子里的想法,自由畅想。
弗洛伊德口误:
口误往往可以隐藏着情感。
催眠:
弗洛伊德相信,在深度催眠的过程中,自我进入一个暂停的状态。
成功的催眠师可以避开自我的监督直达无意识。
弗洛伊德将催眠看成是通向无意识的道路。
但他很快就发现了催眠的缺陷,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催眠的暗示反应敏感。
也不是所有心理学家都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
意外:
许多看似意外的事故都是无意识冲动的驱使。
比如来访者故意忘记预约的时间,其实就是咨询中的阻抗作用。
打碎朋友的花瓶可能表达的是对于朋友伤害的欲望。
象征性行为:
许多日常的行为可以看做是无意识欲望的象征性表达。
但自我不会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含义,所以对于自我来说没有威胁。
但同时也发泄和表达了无意识的欲望。
2.1.1.7应用: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建立了一个治疗心理障碍的精神治疗体系。
其目的是把重要的无意识内容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方式对其进行考察。
把无意识的内容上升到意识中时必须防止它以某种新的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
治疗师与病人合作,让自我对于本我的意识冲动和超我的压制性进行恰当的控制。
精神分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释梦、自由联想、催眠来找出心理障碍的无意识内容。
在过程中治疗师需要主动的解释言语、行为和梦的重要性,但不能过快的揭示重要含义,防止对于自我的威胁从而产生的新的防御。
传统的精神分析还包括移情的步骤,这一阶段病人将过去的情景中对于他人产生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
治疗师也必须注意反移情,即治疗师将他们对别人的感情投入到病人身上。
成功的治疗可以释放自我压抑冲突时消耗的能量。
能量一旦释放,病人就可以正常快乐的生活了。
2.1.1.8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和批判
贡献: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第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与人格的理论,后来的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指明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
弗洛伊德还是建立心理治疗体系的第一人。
今天,采用和治疗师讨论的方式来治疗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一种成熟方法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另外,人们还认为弗洛伊德推广了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的原理和概念,并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比如焦虑这个主题一直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
这也是精神分析首先提倡研究的。
批判:
有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研究并不是开创性的,比如无意识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提出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了。
有人认为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提出的假设是无法得到验证的。
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源主要是个案资料,这种资料存在偏差。
个案的代表性问题、治疗师的主观影响。
一些批评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重点和风格,认为其忽视了一些人格当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比如:
只强调本能,却忽视社会文化对于人格的重要影响。
还有人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关注人格的消极的一面-心理障碍。
2.1.2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们,大部分都保留了无意识的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
其理论被看做是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2.1.2.1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和问题
首先,成年人的人格几乎是在儿童时期五六岁时就完全形成,这一观点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新弗洛伊德的主义理论家承认儿童早期经历对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但后期仍然在发展。
埃里克森就特别指出人格的重要方面会发展到老年。
其次,新弗洛伊德主义对于弗洛伊德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提出了挑战。
霍妮等人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再次,许多理论家不喜欢弗洛伊德理论整体上消极的特征。
2.1.2.2阿德勒
阿德勒是第一个从维也纳学派分离出来的心理学家,他把他的新的心理学流派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在人格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是:
寻求优越、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寻求优越,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本质的不同就是他们对于人类动机的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是性和攻击。
阿德勒则认为是寻求优越。
寻求优越感是来自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有深刻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被认为源于虚弱和无助的儿童需要依赖更年长、更强壮的人才能生存。
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弗洛伊德会用“升华”来解释商人战胜商业对手的行为,认为这满足了战胜父亲的无意识欲望,这是从恋母情结中发展出来的。
但是阿德勒会认为这是在寻求优越感的表达。
阿德勒认为又自卑情结的人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过度的自卑会影响其建立优越感。
他还认为优越感的寻求还来自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我们应该是社会人的存在,关心人性和集体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父母的溺爱使得孩子失去一些独立性,形成强烈的自卑感,成年后会有人格问题。
第二种是对于孩子的忽视,这样孩子在成人之后多半是冷酷,和怀疑他人的。
出生顺序:
头生的孩子一般会得到家长的过度注意,因此受到溺爱。
头生儿童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
中间出声的儿童会形成强烈的寻求优越特性。
末生儿也是受到溺爱的对象。
他们有强烈的自卑感,依赖性强。
2.1.2.3卡尔.荣格
荣格也是脱离弗洛伊德主义阵营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心理学派叫分析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同样主题的内容贯穿于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中,这个现象如何解释?
荣格认为这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由不同于意识范围内的思想和形象构成,这些思想从没有在意识内表现出来。
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象组成。
荣格把他们描述为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可能性。
新生儿很快就可以对于妈妈做出反应,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集体无意识里都保存着妈妈的形象。
荣格把这些意象统称为原型,认为有多少种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
一些重要的原型,女性原始意象(阿尼玛)指男性具有的女性的一面。
男性原始意象(阿尼玛斯),指女性拥有的具有男性的一面。
这一原始意象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个爱情伙伴并建立关系。
我们在选择伴侣时是将男性一面和女性一面投射到潜在对象的身上。
阴影,这部分本质上是消极的,可比喻为人格的阴暗面。
荣格主张一个很好适应社会的人,能把善与恶结合进自己的整体。
集体无意识的证据,荣格是通过对神话、文化象征物、梦。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述的考察来得到的。
依据是如果存在集体无意识,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的中将会找到相同的原型。
比如,精神病患者描述的情景与希腊神话的某些情景类似。
2.1.2.4埃里克.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若干部分。
他的主要贡献有两个:
他对自我的描述和人格的毕生发展模式。
其人格理论被称为自我心理学。
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弗洛伊德将自我看成是本我和超我的调停人,但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执行着许多建设性的功能。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同一性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同一性是指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人关于自己的个体性、唯一性、完整性以及过去和未来的连续性的感觉。
同一性危机是指人缺乏同一性所产生的混乱和失望。
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
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
学步期自主性对羞怯性
儿童早期主动性对内疚
小学期勤奋对自卑
青少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繁衍对停滞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
这八个阶段的发展当中会遇到“危机”,解决这些危机的方式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并影响到我们如何解决今后危机的方式。
克服危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适应、一种是不适应。
婴儿期有没有得到过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会影响其信任感的建立。
学步期(1周岁以后),儿童形成了自主感,一种强烈的个人操控感。
而父母的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的建立,这时,儿童会觉得无法对外界进行控制而产生羞怯和怀疑。
儿童早期,儿童开始与其他的孩子交往,参与社会活动,就此形成了主动性,学会设定目标,应对挑战。
没有形成主动性的儿童在这个阶段会产生内疚和屈从性。
小学期,与其他同伴的比较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感觉,相反,失败就会体验到自卑。
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的信任感。
也可能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的天分能力的低评价。
青少年期,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青少年会提出“我是谁”的问题。
如果可以顺利的回答这个问题,同一性就形成了,他们能独立解决个人价值观和宗教问题,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并接受和欣赏自己。
但有些人则相反,出现了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形成亲密关系。
年轻人寻求着一种特殊关系以发展亲密感和情感方面的成长。
不能形成良好亲密感的人面临情感孤独。
成年期,人们在这个时期开始关心下一代,无子女的人会因为和下一代一起工作,也找到这种繁衍感。
没有形成这种感觉的人就会进入一种停滞感。
表现为一种空虚和和对人生目标的怀疑。
老年期,以满足的心情回忆往事的人将怀着一种完善感走完最后的发展阶段。
反之就会陷入失望的情绪当中。
2.1.2.5凯伦.霍妮
霍妮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大的批判在于他关于女性的观点。
弗洛伊德主张女性和男性具有生而不同的人格。
但是霍妮认为文化社会的因素对人格差异影响要远远大于生物因素。
她的贡献主要集中在:
神经症的观点和“女性心理学”
神经症,霍妮理论中神经症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陷入了自我击败的风格,破坏性的人际交往风格其实是这些人避免焦虑感的一种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用固着能量和人格各个方面的无意识斗争来解释神经症,霍妮则认为神经症是儿童期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制造焦虑感的家庭环境造成的。
儿童在这种环境下会形成对具有威胁性的成年人的对策。
他们甚至将这些对策用于所有人。
他们为了消除焦虑就形成了神经症的人际交往风格。
霍妮根据他们避免焦虑的不同方式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这些风格是:
接近人群(依赖他人,对被爱和被接受有强烈的需求)、反对人群(攻击性和敌意行为)、脱离人群(不理会外部世界,回避情感、爱和友谊)
女性心理学,她提出子宫嫉妒(男人嫉妒女人拥有的怀孕和哺育孩子的能力)以此来反对弗洛伊德提出的阴茎嫉妒的观点。
但同时男性不会因此而不满,而是会寻求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
2.1.2.6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宗教行为是一种神经症的表现,它始于婴儿的无助感和对被父亲保护的欲望。
荣格用上帝的原始意象概念来解释人类对宗教的永恒需要。
他认为,当病人对宗教提供的答案感到失望时,现代心理治疗就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对宗教的普遍需要产生于逃离不安全感的需要。
2.1.2.7贡献与批判
贡献
主要是补充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新弗洛伊德理论家大多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和改变中所起的作用。
有些人对生命前几年之后的整个一生的人格发展途径做了描述。
多数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表现出比弗洛伊德更乐观的对人类的认识。
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如:
同一性危机、自卑情结。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于人性的乐观态度为后期人本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对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视形成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
一些治疗方法和技术已经被广泛采用。
批判
他们使用有偏向性的,有疑问的资料来支持他们的理论。
另外,还有人批评他们的某些理论过于简单化而不完整。
2.2.1行为主义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1913年华生发表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文章标志着一场新的行为主义的风潮开始在心理学界兴起。
1924年出版的《行为主义》一书是他再重新界定自己的理论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他认为心理学要想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摒弃对于大脑、意识的研究。
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
华生认为应该研究的是外显的行为。
华生还认为行为的解释基本可以由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来概括。
人的人格就是“我们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个人对于刺激不同的反应方式就行成了不同的人格。
2.2.2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2.2.2.1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始于刺激-反应联结。
肉末引起流唾液的无条件反射,肉末属于无条件刺激、同时给予的铃铛音属于条件刺激。
抽离肉末刺激后的流唾液就叫形成了条件反射。
另外在一个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另一个条件反射的过程叫做次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叫做消退,长时间只有条件刺激出现会使条件反射逐渐消退。
2.2.2.2操作性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的另一种联结方式。
桑代克将流浪猫放入“迷笼”里,逃出的猫可以得到一片食物。
饥饿的猫不得不进行各种行为的组合。
不久,猫就学会了必须这样做才能得到食物。
桑代克总结出了效果率:
即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会被更多的重复。
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而操作性条件发射是建立在有机体自发的行为的基础之上的。
操作条件反射关注的是某种类型的后果对行为出现频率的作用效果。
增加行为就是强化,减少行为就是惩罚。
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分为:
消退和直接惩罚。
操作条件反射程序
正强化增加行为行为之后给予奖励
负强化增加行为行为之后撤销厌恶刺激
消退减少行为行为之后不给予强化
惩罚减少行为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或者撤销正面刺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目的就是增加期望的行为和减少不希望出现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减少不希望的行为中。
有消退(对待调皮学生,单独批评,撤销周围环境的强化)、也有惩罚。
其中惩罚的效果是有限的,原因是:
惩罚不能教给人恰当的行为,只是减少了不合理行为的发生率,惩罚爱打人的孩子不如教给他应对挫折的办法;
惩罚必须有时效性和恒长性;
惩罚会带来负面效果。
所以,咨询师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运用惩罚的手段。
一般只是会首先运用惩罚来减少不良行为,然后再运用强化来增加期望行为。
几个重要的概念:
塑造: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只有行为出现之后强化才会进行,有些时候人就是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格 心理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