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34讲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684735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35.84KB
第九单元 第34讲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九单元 第34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 第34讲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示 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甲为生产者;
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
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提示 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 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
题组一 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
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
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
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答案 B
解析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
图中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B过程表示呼吸作用,蓝藻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是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错误;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
A过程是利用二氧化碳合成(CH2O),该过程可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均属于自养生物,D正确。
题组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3.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
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4、5
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错误;
图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错误;
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
图2中的①和②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②/①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4.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解析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不能代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题组三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的应用实例分析
5.如图是近年在某县试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
B.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固定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D.图中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各种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有的是生产者、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D选项错误。
6.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沼渣、沼液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
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
(1)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
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不能写成“无机环境”。
再根据A→C判断:
C为消费者,剩下的D为分解者。
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
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成分。
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
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根据A与E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
A为非生物成分,E为生产者。
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
图解中的食物链是E→F→D→B。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辨析
(1)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2)能量利用效率:
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概念:
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
3.信息传递的作用
(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调节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
(2)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3)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
(5)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6)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 )
2.如图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比,信息传递的方向有何特点?
提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2)从图中看,信息传递的范围有哪些?
提示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间进行,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题组一 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和应用的分析
1.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
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
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真菌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
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B.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C.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行为信息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解析 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题组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4.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答案 A
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1.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交流。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
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
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
的动力
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
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
负反馈调节。
4.特点:
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
①相反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于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人工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1)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 √ )
(2)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3)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
(4)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5)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
(6)下图每种生物的数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是相对的( √ )
2.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
(1)反馈调节有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图A和图B分别属于哪一种?
提示 图A所示的是负反馈调节,图B所示的是正反馈调节。
(2)请写出图A中的食物链。
提示 乙→甲→丙。
(3)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后,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其中的反馈调节和图中的哪种调节方式相同?
提示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后,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反馈调节是负反馈调节,和图A中的调节方式相同。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基础的分析
1.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
由于石油泄漏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解析 温度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调节的结果是藻类和浮游动物都恢复到最初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属于负反馈调节;
石油泄漏引起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的数量偏离了最初的状态,没有维持相对稳定,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2.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
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
C.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解析 由图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甲生物群落的变化明显,说明其生物多样性较低,A错误;
甲生物群落和乙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表现出的反应不同,说明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但有些生物种类可能会相同,B错误;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
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呈负相关,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其恢复力稳定性也低,D错误。
题组二 运用曲线模型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3.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
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
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
解析 选项A,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选项B,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与a曲线相似;
选项C,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二者呈正相关;
选项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
4.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解析 正常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及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
y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的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大小,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x、y值的大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还与数量有关;
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
1.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
比较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调节
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
分析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4个易混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
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
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知识网络 答题语句
网络构建
要语强记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呈负相关。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1.(2015·
全国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平衡状态,B错误;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2.(2014·
江苏,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 A项,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是由于N、P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过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
B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C项,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每个营养级约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
D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
3.(2014·
天津,3)如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 A项,生态系统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项,题图a、b分别表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两者的营养结构不是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如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如:
农作物→昆虫→蜘蛛→鸟→猫头鹰,不只由3个营养级组成。
C项,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虽然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但其也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D项,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外来人为的物质输入。
4.(2014·
新课标Ⅱ,31)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单元 第34讲 第九 单元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