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单元示例香港教育城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680606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3.51KB
学习单元示例香港教育城Word文件下载.docx
《学习单元示例香港教育城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单元示例香港教育城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鄧阿藍《不要讓爸爸知道》
10.劉紹銘《童年雜憶‧童工歲月》
11.馬國明《荃灣的童年》
12.李金鳳《重回深水埗》
13.葉輝《筲箕灣的兩種聲音》
14.也斯《傍晚時,路經都爹利街》
15.小思《香港故事
(一)》
16.伍淑賢《父親》(之三)
17.西西《玫瑰阿娥的白髮時代》
18.顏純鈎《關於一場與晚飯同時進行的電視直播足球比賽,以及這比賽引起的一場不很可笑的爭吵,以及這爭吵的可笑結局》
19.潘惠森《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
20.佛琳(編)《八色風采——香港劇本十年集:
九十年代》
乙建議配合閱讀書籍:
1.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
2.陳智德(編)《三、四O年代香港詩選》
3.盧瑋鑾(編)《香港的憂鬱——文人筆下的香港(一九二五——一九四一)》
4.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本地與南來文人作品選1945-1949》
5.小思《香港故事》
6.湯禎兆(等著)《環頭環尾私檔案》
7.關夢南、葉輝(編)《香港新詩選讀》
8.陶然(編)《香港文學散文選》
9.西西《我城》
10.也斯《剪紙》
11.盧偉力(編)《破浪的舞台——香港劇本十年集:
八十年代》
12.張秉權(編)《躁動的青春——香港劇本十年集:
七十年代》
六、學習內容簡介
甲教學:
教學環節
課節
學習內容
1
香港文學初探
1-4
認識香港文學的早期風貌,初步探討一些「香港文學」的概念,如地域色彩、南來作家、本土作家等。
2
人生邊上
5-10
選讀南來作家的文學作品。
比較作品中不同年代作家對於香港生活的不同體驗,並透過理解、賞析和評論文學作品的內容、主題和表現手法,探討作品和時代、生活的關係。
3
都市留情
(一)——新詩及散文
11-20
選讀香港本地作家的作品。
認識作品中呈現的都市面貌,進而探究作家對本土生活經驗的反思。
讓學生分析、比較及評論有關作品的內容、主題和表現手法,並探討文學、個人和都市三者的關係。
4
都市留情
(二)——小說及戲劇
21-30
5
總結
31-33
總結研讀香港文學作品的經驗,共同探討:
(1)文學與時代、社會、文化、生活的關係
(2)香港文學的特色(特別是地域色彩)
(3)香港文學的地位和價值
文學創作:
以「香港人、事、情」為題材,運用本單元選讀作品的表現手法創作(不限文類)。
6
延伸活動:
香港女性作家作品評賞
彈性處理
選讀一位在香港本土成長的女作家作品。
從作品的內容、風格和創作手法,分析和評價該位作家在香港文學的地位和成就。
乙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分組討論
•課堂報告
•將小說片段改寫獨幕劇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撰寫評論
•撰寫讀書報告
以上之評估活動是因應本示例設計之特點建議,以下於「構思和備註」欄的相應位置,以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評估準則,以供參考。
教學活動
構思和備註
第1-4節
1.播放《香港文學散步》視像光碟的第三章「魯迅」,向同學講解魯迅演講於香港新文學發展的重要意義。
2.學生自讀柳木下《我,大衣》,分組討論這首作品的意象、語言及寓意。
可參考《記詩人柳木下》,見葉輝(2001)《書寫浮城:
香港文學評論集》,香港:
青文書屋,頁362-375。
3.講讀鷗外鷗《和平的礎石》,引導學生賞析作品的內容及藝術特點。
可參考《鷗外鷗與香港》,見葉輝(2001)《書寫浮城:
青文書屋,頁349-361。
4.學生自讀柳木下《沒有安息》及鷗外鷗《禮拜日》,然後分組討論,比較這兩首詩的題材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兩首詩同樣以禮拜堂及禮拜日為題材,但作者對此卻有不同的感受。
5.教師介紹早期香港文學的風貌,以及一些「香港文學」的概念,如:
建議教師就香港文學的概念作出介紹,然後引導學生作多角度思考,考慮各種定義的適切性及局限。
•南來作家
•地域色彩
•本土作家
6.延伸閱讀:
(1)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8)《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陳智德(編)(2003)《三、四O年代香港詩選》,香港:
嶺南大學科學研究中心
第5-10節
1.着學生在互聯網上蒐集有關「南來作家」的資料,了解他們在香港的寫作概況。
2.着學生自讀力匡《燕語》,分組討論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表現手法。
由老師補充、總結,並講解從作品中所見一般「南來文人」的心態及其對香港的看法。
可透過分組討論,了解學生:
•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例如:
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寄居異地的哀愁、對理想的追求)
•對作品表現手法的分析(例如:
運用比喻、重視格律)
3.着學生先閱讀黃谷柳《蝦球傳.春風秋雨》(選段)。
教師補充說明黃谷柳寫作《蝦球傳》的動機及其他人對這部小說的評價。
着學生參考以上資料,嘗試就主題、人物塑造和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等方面評論《蝦球傳》。
4.延伸活動:
學生自讀張愛玲《傾城之戀》,並欣賞由該小說改編的電影,然後分享觀後感想(如電影與小說在內容上的異同,文字與影像媒介的不同效果等)。
可參考何杏楓《銀燈下,向張愛玲借來的「香港傳奇」——論許鞍華《傾城之戀》的電影改編》,見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2002)《再讀張愛玲》,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頁89-129。
5.着學生在課前閱讀劉以鬯《動亂》,並於課堂上說出對這篇小說的感想。
6.老師帶出分析小說的兩個基本問題:
「說什麼」和「怎麼說」,引導學生思考以上兩個問題,並討論《動亂》敘事手法的特點:
•敘事人稱
第一人稱
•敘事者的特點
死物
•敘事者的數量
十四種
•敘事效果
打破線性敘事;
拉開讀者與事件的距離;
陌生化效果
7.着學生嘗試歸納十四種物件的說話,重組騷亂的經過。
老師可補充講解《動亂》與香港社會事件的關係。
8.向學生介紹以上各篇作品不同的時代背景,然後引導學生就本單元研習的作品,探討「作品」和「時代」、「生活」的關係。
最後由教師補充、總結。
不同年代作家對於生活有不同的觀察和表現手法。
例如黃谷柳《蝦球傳》(1947)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刻劃戰後小市民的貧窮生活;
力匡《燕語》(1952)則體現了南來文人渴望回到祖國的心態;
而劉以鬯《動亂》(1968),卻以現代主義的手法,表達個人對社會事件的觀察和理解。
9.延伸閱讀:
(1)盧瑋鑾(編)(1983)《香港的憂鬱——文人筆下的香港(一九二五——一九四一)》,香港:
華風書局
(2)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9),《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本地與南來文人作品選1945-1949》,香港:
10.着學生嘗試從「物」的角度,創作一篇有關香港都市面貌或事件的短篇小說。
第11-20節
1.着學生在互聯網上蒐集資料,了解七、八十年代香港人的生活概況。
2.導讀鄧阿藍《不要讓爸爸知道》。
由學生朗讀,感受作者的語調,並說出作品所反映的都市生活和作者的感受。
引導學生討論:
反映當時香港的童工、失業、貧窮等社會問題。
•設想自己是作品中「孩子」,會否不讓爸爸知道?
又會如何看待詩中的「勞工處先生」、「廠長」、「師傅」?
以反襯手法,表達作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對童工生活的控訴。
•詩中的「虛擬描寫」有何作用?
阿藍以草根階層的角度描寫基層生活,多呈現而少說明,語言平實,態度和語調比較淡泊和冷靜。
教師總結作者觀照社會生活的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並簡介作者的生平,從而指出作品和作者生活的關係。
3.自讀劉紹銘《童年雜憶》中的片段《童工歲月》。
《不要讓爸爸知道》與《童工歲月》同以「童工生活」為題材,然體裁各異,着學生比較二者在表達手法方面的不同。
4.導讀馬國明《荃灣的童年》,體會作者:
•以生活的細節來重構香港的歷史
•以生活的點滴拼湊出動人的故事
5.自讀李金鳳《重回深水埗》和葉輝《筲箕灣的兩種聲音》,兩位作家筆下所描寫的地區不同,表達手法亦各異。
分組討論兩篇作品在題材、語言、手法等方面的異同,然後在課堂上報告。
可透過課堂報告,了解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例如:
•題材:
都市變遷
•語言:
樸實
•手法:
客觀描寫、今昔對比)
6.着學生根據個人的經驗,以成長的社區為題材,創作散文一篇。
7.講讀也斯《傍晚時,路經都爹利街》:
•分組活動:
每組學生選擇一條街道,製作一齣短片,介紹街道的特色。
在課堂上播放短片,並說明取景的角度。
•引導學生就以下問題探討作品的內容、主題及表現手法:
v描寫「都爹利街」的角度和手法
作家觀景的角度在游移,接近、探視和深入事物,由特寫到長鏡。
v「路經都爹利街」所呈現的景像
v「都爹利街」和城市發展的連繫
v作者的態度
作者內斂的感情,通過攝影機的手法呈現,富電影感。
v由外(城市外觀)轉入內(內省)的寫法
作者把非詩的題材入詩,以不帶成見的觀察,以「發現」的手法觀照新舊交替的香港,重新理解城市發展的過程,表現了他對香港的關心,但寫來又不動聲色。
8.延伸活動:
閱讀辜健(編)(1994)《香港記憶》,香港:
文學世紀社。
書中收集了數十位作家對香港不同地區的描寫,教師可鼓勵學生先閱讀作品,然後往實地考察,作口頭或書面報告。
9.自讀小思《香港故事
(一)》,嘗試體會作者的情懷,並結合本單元研習的作品,探討「文學」、「個人」和「都市」三者的關係。
•都市發展與個體經驗
享受?
壓抑?
剝削?
•文學與都市
反映?
重構?
歌頌?
批判?
•文學與個人
記錄?
抒情?
反抗?
回憶?
10.延伸閱讀:
(1)小思(1996)《香港故事》,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湯禎兆等(1997)《環頭環尾私檔案》,香港: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3)關夢南、葉輝(編)(2002),《香港新詩選讀》,香港:
風雅出版社
(4)陶然(編)(2003),《香港文學散文選》,香港:
香港文學出版社
11.着學生自選反映香港都市的文學作品一篇(新詩或散文均可),就作品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撰寫短評一則。
第21-30節
1.自讀伍淑賢《父親》(之三),分析作品的主題、敘事觀點、人物和情節結構,然後在課堂上報告。
教師可補充介紹伍淑賢《父親》(之一)和(之二)。
2.講讀西西《玫瑰阿娥的白髮時代》,引導學生討論:
配合小說內容和風格,老師宜以較為生活化的形式講述。
•玫瑰阿娥眼中的香港
•玫瑰阿娥與妹妹的中港關係
•玫瑰阿娥個體生活經驗與香港都市發展的連繫
作者同時並用兩種觀點,一是敘事者的觀點,一是「我」(玫瑰阿娥)的觀點。
敘述者在引述玫瑰阿娥的獨白時,並不加上引號,模糊了兩種觀點的界限。
全篇就在敘事者和「我」的觀點間遊移暗轉。
•敘事者、視角的選擇
•敘事語調的特色
最後由教師總結。
教師可因應學生的程度,以西西《春望》取代《玫瑰阿娥的白髮時代》。
3.導讀顏純鈎《關於一場與晚飯同時進行的電視直播足球比賽,以及這比賽引起的一場不很可笑的爭吵,以及這爭吵的可笑結局》,引導學生討論:
香港電台節目「寫意空間」(系列二)曾改編這篇小說,教師可播放該片段以作參考。
•小說的主題
•人物的語言特色
•小說的結局
教師亦可着學生以兒子作為敘事者,改寫這篇小說。
(1)着學生自讀劉以鬯《對倒》(短篇或長篇小說),並分組討論小說的內容和藝術特色,然後在課堂上報告。
「雙線並行發展」的結構、「意識流」的手法。
(2)教師可播放張少馨導演《對倒》(香港電台節目《小說家族》中一個半小時的電視劇),着學生比較原著與電視劇在內容上的異同,文字與影像媒介的不同效果等。
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小說中南來人士淳于白觀察香港的角度和心態,亦可着學生比較《對倒》男主人公淳于白和《玫瑰阿娥的白角髮時代》女主角阿娥形象的異同。
據說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靈感來自《對倒》,而電影當中亦有三處字幕引自《對倒》。
教師可考慮與學生一起欣賞電影《花樣年華》,並着學生談談觀後感想。
5.着學生就個人的生活經歷,嘗試運用單元內所學到的敘事技巧,創作短篇小說一篇。
6.着學生在課前先閱讀潘惠森《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引導學生討論這個戲在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主題
•結構
•人物
•意象
•語言
可參考:
•《〈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座談會》,見張秉權、方梓勳編(1998)《香港戲劇學刊》(第一期),香港:
香港戲劇工程,頁249-259。
•《踏實地刻劃理想——評〈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見張秉權、方梓勳編(1998)《香港戲劇學刊》(第一期),香港:
香港戲劇工程,頁262-263。
7.分組活動:
每組學生在《八色風采——香港劇本十年集:
九十年代》中選讀其中一個劇本,然後在課堂上,就劇本的主題、內容及藝術特色作口頭報告。
佛琳(編)(2003)《八色風采——香港劇本十年集:
九十年代》,香港: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選輯了九十年代創作的七個劇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風貌,包括《大屋》(陳敢權,1990)、《說書人柳敬亭》(張達明,1993)、《南海十三郎》(杜國威,1993)、《芳草校園》(古天農,1994)、《家變九五》(陳炳釗,1995)、《吳仲賢的故事》(莫昭如等集體創作,1997)、《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潘惠森,1999)。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中選讀合適作品。
8.引導學生就本單元研習的作品,探討「文學」、「個人」和「都市」三者的關係。
(1)西西(1995)《我城》,香港: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也斯(2003)《剪紙》,香港:
(3)盧偉力(編)(2003)《破浪的舞台——香港劇本十年集:
八十年代》,香港: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4)張秉權(編)(2003)《躁動的青春——香港劇本十年集:
七十年代》,香港:
10.着學生自選一篇香港作家的小說,選取其中一個片段,改寫成獨幕劇。
可透過改寫獨幕劇,了解學生:
•對所選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對戲劇文學文體特點及藝術特色的掌握(例如:
通過人物的語言或行動再現小說的情節及主題、恰當地安排矛盾與衝突推動情節的發展)
第31-33節
1.引導學生就研讀香港文學作品的經驗,共同探討:
•文學與時代、社會、文化、生活的關係
•香港文學的特色(特別是地域色彩)
•香港文學的地位和價值
2.文學創作:
着學生以「香港人、事、情」為題材,運用本單元選讀作品的表現手法創作。
3.總結性評估:
以下活動,任選其一
(1)學生自選一至兩位香港作家的作品,分析作品的本土特色,並就作品的內涵和藝術技巧,撰寫評論一則。
透過撰寫評論,衡量學生理解、賞析、評論香港作家作品的能力。
可根據以下準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理解和分析香港文學作品的本土特色,體悟作家的情懷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作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
•引用相關資料作公允、客觀的評論,並有個人的見解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織恰當、表達流暢
(2)學生自選一本香港文學作品選集,撰寫讀書報告,分析作品的本土特色,並評論作品的內涵和藝術技巧。
透過撰寫讀書報告,衡量學生理解、賞析、評論香港作家作品的能力。
•理解書籍的內容,抒述個人對該文學作品的體會,分析作品的本土特色,體悟作家的思想情懷
(彈性處理)
1.着學生選讀一位在香港本土成長的女作家作品。
香港女作家如西西、吳煦斌、鍾玲玲、鍾曉陽。
2.從作品的內容、風格和創作手法,分析和評價該位作家在香港文學的地位和成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单元 示例 香港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