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心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676983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6.68KB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心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
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
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
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
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
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
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
可以让你变得深刻。
读书,使你聪慧;
读书,使人明理;
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
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
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教师读书笔记:
长也要给孩子减负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
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
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
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
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
“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
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
”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
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
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
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
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
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
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当别人问她:
“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
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
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
想起来真是可悲!
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
书中提到:
“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
“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
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
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
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
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若干思考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着,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它引起了我的一
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
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
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
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
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
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
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
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
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
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
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
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
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
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
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三种教学生涯观:
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老师,你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
曾华春
“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地对待‘倾听’。
”“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像这样的精辟之言俯首可拾,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明显的错误,老师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
“你说得真好!
你真聪明!
”这不,前不久,一位学校的骨干教师上课时,当学生回答“秋天到了,金黄的油菜花开满了田野”时,这位老师微笑着说:
“你真会观察!
”俗话说: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如果说这是老师的口误,那还可以原谅,但是,我们仔细地想想,这位教师认真倾听了吗?
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吧,殊不知,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
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
2004、10、26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读《在新课程中:
困惑与成长》有感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如何实践这种要求,对教师是一个挑战。
怎样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
陈大伟编著的《在新课程中:
困惑与成长》说得好极了:
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更来自学生生活;
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
一位老师在上北师大教材“b、p的教学”时,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用教材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教材上的图画分别是丁丁在听广播,冬冬在泼水。
现在的小学生头脑中没有听广播的概念,教学时需要绕很大的圈子引导学生明白“丁丁在听广播”,再从“广播”一词中学习“b”的发音。
这位老师在上课时,没有被教材束缚住手脚,他在黑板上快速勾勒出简笔画:
高高的山坡,山脚下淌着清清的水波。
学生很快从“山坡、水波”的读音中掌握了“b、p”的发音。
教师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利用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记“b、p”的字形,学生很快地把“b、p”与数字“6、9”比较,与自己的玩具比较,牢固地掌握了“b、p”的字形。
透过这一有启发意义的例子,我们更加清楚: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004、10、27
赏识的力量
——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校
谢璐礼
最近,我将自己买了快三年的好书——《赏识你的孩子》仔细地重温了一遍,周弘老师的人格魅力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一股原始的感动让我周身血液沸腾,又唤醒了我投身教育的激情!
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周弘老师不但向我们叙述了自己——一位中国的“大岛茂”式的父亲教育聋哑女儿的辛酸路程,重要地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既新鲜有古老、既神奇又普通的教育思想,一种洋溢着生命意志与生命力的教育观念——赏识教育。
正如哲人詹姆士说过的: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的具体表现。
赏识孩子是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
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胡的。
但是分寸应当适度,要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正如书中谈到的:
“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优点。
”那么对小学生而言,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呢,我在实践中探索着。
我校三年级学生升入四年级时分了班,我就任四•4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相处,我发现我班大部分学生不仅自卑、胆小、上课不敢发言,还存在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一名叫小勇的后进生,他上课不听讲、不及时交作业,做作业精力不集中、速度慢,而且从不与老师交谈……这不,新学期的第一次日记就没交。
我请他到办公室后,轻轻地问道:
“孩子,为什么没写日记?
”他低着头,半天不吱声。
我又更关切地问他:
“是不会做呢,还是没有时间?
”他也不作声。
我知道这样问下去绝不是办法,正当我思考如何打开他的话匣子时,忽然目光落在了他手里的那个日记本上。
本子上端正地写着教师和学生的名字,我灵机一动,也许这就是孩子的闪光点。
于是我对他说:
“小勇,老师的名字是你写的吗?
”他疑惑地抬起头望着我,然后很肯定地点了点头。
“写得真漂亮,又整洁又大方,简直跟谢老师一样。
”孩子听了,眼睛忽然亮了起来。
周弘老师可在书里谈到“眼睛一亮”在教育学中称为智力的曙光呀!
我赶紧抓住这一契机,“是啊!
你瞧,谢老师写的字也是又工整又大方,你不愧是谢老师的徒弟哦!
”我一边微笑着说一边写给他看。
他看后立即笑了,而且是很自豪的笑。
我机用手模摸他的脑瓜说:
“好徒弟,不完成师傅交给的任务可是学不到真功夫的哦!
”他立刻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是,师傅,徒儿遵命!
”说完便飞快地跑回教室补起日记来……
这以后,凡遇到他有点滴进步我都很关注并适度地鼓励、表扬。
他也一直认为他是我心中的好徒弟,所以逐渐找回了自信。
半期班上开展竞选班队委,他竟然也有胆量竞选大队委。
虽然后来只当上了小组长,但他的脸上依然挂满了笑容……
他所有的细小进步都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
孩子没有优差,只要在对他们教育的过程中施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赏识,这包括了尊重、信任和等待,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从中获取到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并学会拼搏进取从而达到成功。
即是如此,我们何不多学会赏识我们的孩子呢?
因为赏识的力量不仅使孩子获得成功,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和理解,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感受幸福,创造幸福
——读《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有感
张琪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使自己有所成就,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
在读了《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后感受颇深。
究竟什么是幸福?
是平时感受不到而在生活的某一瞬间才能感受到的一种体验?
是人们一心渴望的人生境界?
抑或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终极的目的?
也许印度哲学家克利希那穆尔提说的更深刻:
“幸福是一种你未曾意识到的状态,是一种你未曾感知的状态。
当你知道你幸福的时候,你也就没有幸福了。
不是吗?
而当你感受到幸福时,幸福也就消失了。
你能总是说你是快乐的吗?
只能是后来,某个时刻或一个星期之后你才会说‘我曾经多么幸福,我曾经多么快乐’,在现实的那一刻你是不曾意识到幸福的,而这正是幸福的美。
”“活着真好”这是一种对幸福感受的质朴的表达。
曾经有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结果表明不是钱、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点是共同的:
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
这是以存在的完美为指向的幸福,是人身潜能不断展开、创造力不断发挥、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展开的一种生活的实在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受和体验,也是一种实在的生活境遇。
人之所以能在生活中克服千难万险,最根本在于人有精神动力或精神支柱,而追求幸福是最根本的精神动力。
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既是感受幸福的过程也是创造幸福的过程。
知识和文化修养是感受和创造幸福的关键,教师是培养祖国人才的核心力量,因此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就应该“把终身学习看作是生存的需要和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一文所倡导的理念。
我们很难断言,有知识、有文化教养的人一定比缺乏知识和文化教养的人幸福,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活着比死了好,健康比疾病好,自由比奴役好,教育比无知好……,有知识有文化比无知和没文化更容易达到幸福,对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文化,它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深厚意蕴。
因此我们教师就更应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充电”,实现“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
诚然我们的基本状态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工作和学习矛盾十分突出,但这并不应成为我们不加强学习的理由,我们应该把学习视为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天不断继续学习,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才能用知识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幸福。
通过学习才能形成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对人类生活充满爱的心态。
我们在平凡中见到了伟大,在平淡中见到了持久。
在妈妈平凡的琐碎的对自己的照料中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
在体力劳动后喝杯白开水感受着甘露般的清香与甜蜜;
在握住一双温暖的手时,体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间真情;
在与学生交谈时感受到了最纯真的童心,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更感受到了获得教育的幸福。
学习不是外在的异化自己的工具,而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基本力量,我们应该永远敞开心胸,让宇宙的每一处风、每一种信息都吹入胸膛,那么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更美更好的幸福,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会创造幸福的人,即是一个会创造幸福生活的教师。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要以未成年人为本
——读《走向主体性德育》有感
吴娱
时下,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家长、教师、学者、专家都在积极地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走向主体性德育》中写得好:
“学生和成人一样,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
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人看,
才能避免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弊端产生。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主人地位没有怎么体现出来,主体参与机会太少了。
在社会上,所有有关孩子的事项,我们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见。
在学校里,重要的学习、娱乐活动主要是由校方决定,学生将服从学校的安排。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爱给孩子作决定。
在父母看来,孩子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
成年人往往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订了若干个品德培养的目标。
当然这些做法无疑是为了孩子好,是真心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现代人。
但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
您的目标和要求孩子们了解吗?
理解吗?
同意吗?
制定这些德育目标时,孩子们参与了吗?
如果缺乏未成年人的参与,德育很有可能会走进简单说教、强行灌输的误区。
有些未成年人长期在父母、老师的“安排”下丧失了参与的能力,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这种心态下,德育自然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真正进入未成年人的心灵。
因此,我们抓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树立参与观念,要以他们为本。
——读《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读书笔记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