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676274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3.96KB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Word下载.docx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5.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上的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
这表明当时社会上( )
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
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
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
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
6.1993年,曾经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
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的
C.粮票的长期实行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D.粮票的取消意味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7.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
“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
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8.下图是《图画日报》20世纪初的一则图文报道。
图中一群上海女性身着旗袍骑着自行车外出。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新潮人士已经遍及城乡
B.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西方文明影响国人生活
D.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
9.票证是鲜活的历史,下面的票证告诉我们,当时( )
A.经济发达,丰衣足食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股票市场非常活跃
D.经济法规健全,市场秩序良好
10.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的重大意义是()
A.首次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局面
B.标志着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C.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了铁路修筑权
11.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
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12.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13.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下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
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报纸是( )
A.《商报》
B.《戏报》
C.《人民日报》
D.《中国教育报》
15.近代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下列哪一部影片首映成功( )
A.A
B.B
C.C
D.D
16.下图所示是1908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
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 )
A.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B.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
D.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
17.浙江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奔跑吧兄弟》吸引了无数观众,这除了编导的匠心独具外,还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作为现代传媒技术手段之一的互联网被称为( )
A.“第一媒介”
B.“第二媒介”
C.“第三媒介”
D.“第四媒介”
18.中国互联网获得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的自身原因是( )
A.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B.互联网满足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
C.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中国政府在财力上的积极支持
19.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
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
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20.“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
”近年来,有关全国各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这种状况开始于()
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材料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上海近代报纸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教会报纸。
这
些办给中国人看的教会报纸,主要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报纸兴办和发展,逐步取代教会报纸,在上海独占市场。
材料二 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和发展过程中,随着西学东渐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
因素的促使,中国近代印刷业出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及其资本的投入。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开办的《申报》馆了。
前已述及,英商美查来中国经商,始作洋布和茶叶生意,因经营不善而无利可图,遂欲改弦更张,另谋他业。
当时见报业兴隆,便同他的朋友伍毕特(CowedWord)、普莱亚(W.B.Pryer)、麦基洛(J.Mackllap)集资白银1600两,购买了铅字及印刷设备,办起了声名显赫的《申报》馆。
美查创办的《申报》馆,除《申报》外,还印刷了《申报馆聚珍版丛书》。
丛书分正、续、余三集,收书多达二百种。
材料三 下图为《申报》馆外景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外国人办报热主要涉及哪些人?
办报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办报人的身份有什么变化?
1872年《申报》载文说:
“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
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致受其欺。
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由此推断《申报》的内容应该有哪些特色?
(3)根据材料三,分析《申报》馆的建筑特点,并分析出现该建筑风格的原因。
23.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表中不同材料中的滇越铁路①
(注①:
滇越铁路是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修建的,连接越南海防和云南昆明的铁路,于1910年正式通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史观的角度指出滇越铁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并另选一种史观(文明史观或现代化史观),分析滇越铁路的历史作用。
24.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
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
“《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
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四“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
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
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问题。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并扼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如兴起了新的服饰、主张剪掉长辫子、改为公历纪年等,故C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 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广告内容可知以报纸为媒介,促进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故C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说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造成的。
5.【答案】C
【解析】漫画中的“青天白日”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是在民国时期,漫画中的人把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作为破旧的手段表明理解是肤浅的,故C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38年”可知普遍实行粮票是在1955年,A项符合这一史实。
B、D两项是取消粮票的原因。
C项错在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上,因为实行粮票的原因正是因为物质不充足,需凭票供应。
7.【答案】B
【解析】 根据描述了1907年的一场婚礼的过程,可知采用的是新式婚礼的形式,说明西方的婚俗对中国有影响,但不能以此说明传统婚俗已被废除,故A项错误;
通过这件事情可以得出年轻人对西式婚俗的认同,故B项正确;
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此次婚姻与政府有关联,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图中一群上海女性身着旗袍骑着自行车外出”表明新潮人士出现在城市,故A项错误;
“图中一群上海女性身着旗袍骑着自行车外出”这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无法体现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
自行车是从西方传入的,旗袍吸收了西式服饰的特点,表明国人生活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故C项正确;
民国时期新式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并没有广泛使用,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实行主要是由当时粮食、油料、肉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造成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10.【答案】B
【解析】A项是轮船招商局的意义,C项是在辛亥革命前夕,时间不符,D项的说法不正确。
11.【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及择偶更看重“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学历”则相对受到轻视,可知B项符合题意;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项与史实不符;
D项则与材料意思相反。
12.【答案】B
【解析】漫画中体现压制舆论,但是体现不了是“革命”舆论,故A项错误;
媒体被挡住,反映媒体环境恶劣,故B项正确;
漫画不能体现“有效监督”,故C项错误;
材料也体现不了是1909年“开始”,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
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4.【答案】C
【解析】在题干所给定的四种报刊中,《商报》《戏报》《中国教育报》都属于专业性的报刊,而《人民日报》是党报,是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15.【答案】A
【解析】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
16.【答案】A
【解析】
17.【答案】D
【解析】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自身原因”,互联网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因而发展非常迅速。
19.【答案】B
【解析】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
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选择B项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汽车日益进入百姓家庭,因此造成了全国各大城市不断出现这种交通现象。
21.【答案】现象:
互联网发展迅速。
原因:
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2.【答案】
(1)教会和教士为主。
目的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2)身份变化:
以外国商人为主。
特色:
以新闻为主,讲求报道的真实性。
(3)特点:
中西合璧。
1840年以后,外国人来华居住,带来了全新的居住文化,西式建筑逐步增多。
【解析】第一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
第二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第三问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
23.【答案】影响: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西南地区的通道,但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求必须答出殖民侵略的双重性);
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军民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抗日的国际通道和前沿阵地。
作用:
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云南的交通现代化;
促进了铁路沿线及云南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带动了新兴城市的崛起;
推动了云南社会生活现代化。
文明史观:
促进了云南近代交通与工业的进步(或改变了云南的落后闭塞,使之成为我国工业文明的前沿);
改变了铁路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
【解析】第一小问影响,注意结合材料并用革命史观归纳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滇越铁路是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修建的,连接越南海防和云南昆明的铁路”体现了铁路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同时也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保卫滇越铁路中国段支线等的安全以及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美国空军志愿大队(飞虎队)1941年12月起来华正式作战……”说明了滇越铁路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军民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抗日的国际通道和前沿阵地;
第二小问作用,如果用文明史观分析,可以从滇越铁路改变云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云南的工业文明和促进东西文明交流方面来考虑,如果选择现代化史观,可以从云南的交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角度来思考。
24.【答案】
(1)特点:
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
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
有识之士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
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的加深);
外国人办报的影响(外情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2)义务: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
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作用:
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
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
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1)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解读,前期报纸的兴办集中在汉口、上海、香港、广州等大城市。
“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体现甲午后瓜分在即,救亡图存,宣传维新变法。
“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在社会上产生巨大震动。
原因需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等角度分析得出。
(2)由材料二翻译、归纳得出。
(3)抓住关键词:
“宣传”、“劝告”、“革命主义”“不流血而获光复得出”。
综合以上解答,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起到的积极作用。
25.【答案】
(1)问题:
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政治运动对封建大家庭观念的冲击;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
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
西方文明思想的传播影响了传统大家族观念等。
(2)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政治变革;
政策的推动;
思想观念的转变等(4分,每点1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关系:
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第一小问从材料概括即可得出,传统家庭制度受到冲击和遭到批判;
第二小问要求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可以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考虑。
(2)第一小问要求总结推动家庭变革的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变革考虑;
第二小问考查社会发展和家庭变革的关系,注意思考这种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人教版历史 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 中人 历史 必修 第五 单元 中国 现代社会 生活 变迁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