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导游词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72532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2.21KB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导游词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导游词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导游词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朝年间,随着航运的日趋发达,来往于湘江的船只与日俱增,靖港作为船只出于长沙的北大门和避风港,每天停靠的船数以千计,加之沩水逐渐成为宁乡通江达海的水上要道,停泊靖港的宁乡“乌江子”也多达千条。
至清末民初,靖港的湘江和沩河中更有大河码头,扇子码头、裕泰码头,临河码头等十余个。
随之而来的是靖港商业的兴盛,当时靖港镇上有大小粮行,粮栈、米号九十余家,食品加工作坊二十多家,各类店铺一百余家。
各种手工业作坊也是应运而生,达70多家。
靖港的餐饮业是迎头赶上,知名餐馆有月华楼、怡华楼、奇珍阁、玉楼春等10多家,小吃摊担则不计其数,娱乐处则有芦江剧院,临河戏台,宁乡会馆等。
还有青楼宏泰坊和“暗渡陈仓”的铺塘、高升福客栈等,可谓吃喝玩乐样样不缺。
靖港最为繁荣时期,常住人口近2万,流动人口达7000余人。
长长一条麻石街,几乎家家开行栈,户户是店铺,白天人头攒动,比肩接踵,市声鼎沸,热闹非凡,夜晚酒绿灯红中,唱曲声,叫卖声,猜拳行令声通宵达旦。
如此繁华热闹的靖港,也就得了个“小汉口”的美誉。
同时靖港也是与洪江、津市齐名的湖南三大米市和商埠。
而在这一派繁荣昌盛中,躲在靖港街巷里的紫云宫、杨泗庙、洞庭宫、观音阁、二圣庙等庙宇则是闹中处静,用袅袅梵音和朗朗诵经声吸引来众多香客祈求安康。
且有著名的“芦江八景”如同八颗珍珠镶嵌于古镇,给噪动不安的商业文明添加着斯文和高雅。
而唐朝大将军李靖驻军靖港、太平军与湘军水师在湘江靖港江西一仗,《湘江一夜》中八路军南下支队夜渡的故事和中共湖南省委机关驻扎靖港的往事,则增加了靖港古镇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内涵。
靖港还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近一个世纪以来,靖港有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功勋显著的李和生,有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在湖南一师范领导学生运动的中坚人物任维刚,有被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高度赞扬过的农运先锋赵湘藻,有被誉为独臂英雄的红军高级将领刘畴西,有《我的一生》的作者,被誉为“革命母亲”的陶承。
文化名人,古典文学研究家,现代作家陈子展,侨居马来西亚的著名诗人,教育家任雨农和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王三乐也都是靖港人。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带走了千年古镇昔日的繁荣和热闹,带走了它曾经的辉煌和骄傲,带不走的是依然静卧在湘江边的古镇对往日的记忆和守望。
朋友们,当我们一起走进靖港古镇后,我们将会在一条长长的麻石街和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古院落,古商铺和石板小巷中弥漫着气氛中,聆听到远去了的历史足音,进而感受到千年古镇曾经有过的一切。
[保存完好的古镇]
靖港古镇在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前,因为水上运输逐渐被陆上运输取代,加之远离了核心区域如火如荼的开发以及经济上无工矿企业的支撑,发展自然也就相对滞后。
千年古镇似乎被遗忘在了北去湘江的岸边。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因为被冷落被遗忘,靖港古镇才幸运地保存了众多弥足珍贵的难以复制的文物。
其中众多古建筑虽已陈旧却是毫发无损。
在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之前,靖港古镇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便达1000余栋,历史上的“8街4巷7码头”也基本保存完好,还有数十处古商铺、作坊、会馆、庙宇和极具纪念意义的遗址。
如此丰厚的无价之宝,之初却象是一位“养在深闰人不识”的既富且美的大美女。
加之古镇因远离了都市的噪杂和工业的污染,空气清新洁净并且噪音为零,自然条件和人居质量均为一流。
在此原生态环境中生活的古镇居民,吸的是难得的清新空气,喝的是纯净的“芦花水”,吃的则是无污染的环保食物。
更有夏日习习江风穿街入巷驱散炎热,而冬天住在传统的木板屋内,得到非空调所能的保温,世外桃园也不过如此!
[古庙]
杨泗庙与观音寺毗邻,是靖港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庙宇。
庙虽不大可是来头不小。
古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供奉的是大名鼎鼎的平浪王爷——杨泗将军,因此叫做杨泗庙。
杨泗将军是洞庭湖区以及湘、资、沅、澧诸河流域行船人的水上保护神。
从前,每逢年六月初五杨泗将军生日,便会有数以万计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磕头,祈求平浪王爷的护佑,常常把靖港街上挤得水泄不通。
时至今日,虽然陆上交通取代水上交通,也仍有众多香客来祈求杨泗将军保佑出行平安,而且极有灵应。
关于杨泗将军和杨泗庙有一个传说。
说是宋代时,洞庭湖出了个救苦救难,深得百姓拥戴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
杨幺去世后,洞庭湖区百姓尊他为神并立庙祭祀。
说来也巧,从那以后,洞庭湖上的民船一遇到狂风恶浪,水面上便会出现一个身着白袍的人,他把手中的白鹅毛扇轻轻一扇,立时风平浪静而民船复归平稳,杨泗将军由此被百姓奉为平浪王爷。
此后洞庭湖区等地建起了许多的杨泗庙以求护佑行船的平安。
其中靖港的杨泗庙规模最大,香火最旺。
这中间又有一个传说,说是清朝乾隆年间,有两个靖港船夫在湘江上驾船,看见江面上飘浮着一根大木,两个船夫正要板舵绕过,水面上忽然出现了一位穿白袍的人,船夫心知是平浪王爷,连忙下跪磕头,只听得白袍人说:
“这是一根龙骨,你们运回去作修庙之用吧”。
当时靖港正在修杨泗庙,两位船夫于是遵命把“龙骨”运回靖港作了庙门前的廊柱。
靖港杨泗庙修成后用了龙骨的支撑,硬是有求必应。
而声名远扬,无数香客多来祈拜。
现在看到庙前的是复兴塔,依偎着沩水,建于清雍正年间。
塔高20米,底宽3.2米,花岗石砌成,五层六面,每层开窗方向各不相同,顶置颇具特色的葫芦宝饰。
复兴塔是古庙和观音寺的配套建筑,也是靖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当我们一览古镇的全景时,只见沿沩河参差错落如一条长龙的古民居群中,复兴塔独立特出,恰到好处地点缀出千年古镇的苍老和美丽。
[李氏香干]
说起靖港香干,长沙地区乃至湖南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台、湖南经视台、长沙新闻台等都有靖港香干的专题节目,许多报刊也登载过靖港香干的文章。
明清时期,靖港香干便销往长沙、湘潭、宁乡和洞庭湖区,那些地方都有靖港香干专卖店,并且常常供不应求。
与此相适应的是,当时靖港有十多家制作香干的手工作坊。
到得民国年间,又增加到数十家。
这家李氏香干老店,便是当年有名的李旺顺香干作坊的传人。
靖港香干无论原材料还是加工制作都十分考究,而且工序繁复,有选豆、磨豆、打浆、打包、压包、下卤锅七道工序。
首先对黄豆的质量要求就十分挑剔,加工之前先要经过严格的筛选。
打浆和压包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要靠技术凭经验。
靖港有句行业俗语:
“杀猪打豆腐称不得老师傅,”可见要求之高。
下卤锅时卤水配料的比例则严格保密,只传独生子和媳妇不传女儿便是保密规则之一。
相传从前靖港有一家香干作坊的老板只有一个独生女,打算招过门女婿来传承技术,可是相了好几个小伙子,都没相中,一气之下,独生女发誓不招婿也不出嫁!
无奈之下,老板只得把技术传授给了唯一的女儿,也算是破了一例。
靖港香干细嫩而紧凑,色鲜而香醇,且微咸带甜,上乘的质量非一般豆质品可比。
可生吃,下酒尤妙,烹调成菜肴熟吃更佳,香干焖回锅肉,香干炒芹菜是靖港的特色菜,味道好极了。
如今市面上难得买到正宗的靖港香干,李氏香干店的香干都预先被省城几家大酒店订购,而每天也只能制作几百片,大多数人也就只闻靖港香干之名而不知其味。
这其中当然有它的原因,一是受手工作坊制作数量的限制,二是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是,靖港香干的优质要依赖唯靖港才有的“芦花水”。
说起这芦花水,有一个传说:
说是当年沩河上游的密印寺有一位道行高超的灵佑禅师,他有一个师傅传授的紫金钵盂,他用来饮茶吃饭,虽从未洗过,却是干干净净。
当时寺院内有个叫法海的小和尚,见灵佑师傅从不洗钵,觉得不太卫生,于是有一天偷偷地拿着那紫金钵盂去沩河洗,不料刚伸进河中,那紫金钵盂便象是装了风帆,顺着风往下游漂了去。
灵佑师傅得知后立即变了脸色,紫金钵盂可是密印寺传了几十代的无价之宝,它已经聚集了上千年的日精月华。
不过灵佑禅师立即就归于平和,因为他觉得这也是一种缘,奈何不得的。
不过,受自责驱使的法海和尚还是顺水追寻紫金钵盂去了。
一直追到两岸生长着大片芦苇的芦江靖港,忽然,那只沉沉浮浮的紫金钵盂沉了下去,就再也没浮上来。
神奇是的,从那以后沩河下游靖港河段的水面上便时时出现一片芦花一样的白泡,白泡过后则水清如镜,即便浑浊的山洪从上游泄来,只要出现芦花般的白泡,即刻便澄澈无比。
靖港人还发现,自从有了芦花水,不但水有了甜味,煮出来的饭,炒出来的菜也比先前爽口了许多,被太阳晒黑的皮肤,只要用芦花水一洗就会白净,而用芦花水做出来的香干、米豆腐、谷酒和甜酒也大非往日可比,特别地好吃。
朋友们,不管芦花水的传说是否属实,但靖港水质之优异却是事实,2004年,省城的环保专家曾来化验靖港的井水,发现其清纯和矿物质成分含量之高,竟超出了许多大山里流出的天然矿泉水。
[铁铺]
年纪稍长的人应该见过我们眼前这种铁铺,“八0后”、“九0后”的帅哥美女们见到过的肯定就不多。
中国古代便有打铁这一行,它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刀耕火种,犁田耙田,挖地锄草要靠铁农具,铁铺为它们提供服务,晋代著名文学家稽康就曾在一棵大树下竖起铁墩,架起风箱,把铁块在炉火中烧得通红,然后夹起来放到铁墩上,用铁锤敲出火星四迸。
不过,稽康打铁并非开铁铺买钱,而是装傻以避世。
即便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乡镇,铁铺也是随处可遇,锄头、镰刀、钉耙、菜刀等农具和生活用品,便是铁匠师傅打造出来的。
靖港古镇在清朝年间便有十多家铁铺,这些铁铺除了打造农具满足大众垸农民日常耕作之需,更主要的业务是打制船上所需的五花八门的铁零件。
当时繁荣的“小汉口”,每天停泊在靖港七八个码头的船只数千艘,各个铁铺自然是忙得不亦乐乎。
作为当时一条长街上,铁铺传出的叮当声硬是从早到晚不绝于耳。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如同粽麻业、车木业、造船业等因水而兴的靖港传统手工业一样,铁铺也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淡出了古镇的视线。
镇上这家仅存的铁铺的中人称“铁匠王”的金师傅,虽然前些年他荣获过长沙市轻工局颁发的能手奖,但那也只是代表传统手工业表演性质的鼓励。
如今对我们这位金师傅来说,打铁也仅是他对当年古镇曾经不绝于耳的叮当声的一种记忆手段和消遣方式吧。
[布店]
我们知道从前市场上没有服装店,民众所需衣饰都是去布店选择自己喜爱的面料,然后再去裁缝铺请裁缝师傅量体裁衣制作服饰。
清朝至民国时期,靖港有名的布店有十余家,店中各色布料任君选购。
柜台上的店员都是本行技术能手,顾客看中布料,报出需扯几丈几尺,店员立即就把那布料摊开在了柜台上,接着用尺快速量出尺丈,接着双手把布料抓住,嘶啦一声,顾客所需布料便从整块布匹上被撕扯下来,毫厘不差。
然后那店员把算盘珠子叭叭的几拨几拨,价钱便出来了。
此外,店员如果遇到不知自己身材需要多少布料才能缝制合身衣裤的顾客时,便会拿皮尺来帮助量体,然后告知扯多少布料即可。
其服务态度之好,服务质量之优,完全可以被评为“雷锋式的好店员”。
而本布店也才不至于在同行竞争中被淘汰。
说起同行竞争,从前靖港有两家布店还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呢,当时在靖港十多家布店中,有一家叫大美丽的绸布店一枝独秀。
大美丽绸布店的老板名叫刘启云,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商,他的布店不但经营有方,还在经商中融入了文化。
刘老板在店门的立柱上亲自书写了一幅对联“大海纳流归细泽,美玉如斯待价沽。
”在对联里刘老板把靖港比作有着无限商机的大海,而他的布店则拥有金玉般的优质服务。
民国某年,因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更多地吸引顾客,大美丽绸布店别出心裁地从上海购回一台当时的“现代化音响”留声机,摆放在柜台上整日播放唱片,这在当时的经营者中实属创举,被大家称之为“唱洋戏”。
一时间倒真的吸引来了不少听众兼顾客。
离大美丽不远的一家布店老板任太和看得眼红,也想用“唱洋戏”来拉生意,但举棋不定,因为当时的留声机是价格不菲的高档商品。
于是有人编了一道顺口溜:
“大美丽,唱洋戏,洋戏开了锣,急死任太和。
”这激将法顺口溜果然凑效。
不久任太和便添置了留声机。
此举竟带动了靖港街的多家商铺买留声机“唱洋戏”。
一时间,靖港古镇街街巷巷乐曲飞扬,煞是热闹。
这家布店是靖港古镇仅存的一家布店,古镇开发公司把它列为保护对象,作为一个过去年代留下的标本,引发现代人对曾经有过的经营方式和商业文明的温馨的回味。
[半边街]
现在我们来到有名的半边街,立即可以感受到靖港古镇的另一番情调,与刚才行走在古民居夹峙的麻石街不同,这半边街的另一边都是无了摭拦。
然而,正是这无了摭拦的半边空缺,我们的视觉才得以豁然开朗、昔日芦江一江澄澈的芦花水展现眼前,对岸南岸堤上的农家小屋诗意盎然,令人生出唐朝诗人王维“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的暇想。
朝右边的庙湾眺望,呈孤形延伸过来的古民居群和附着在上面的临河吊脚楼临河而立,水乡古镇的特色兀然凸现。
许多来靖港摄影和绘画的爱好者在表现古镇的美丽宁静和特点时,都喜欢选择这一从半边街看庙湾的最佳角度。
一位本地知名作者还写过一部《半边街》的长篇小说,以反映千年古镇的苍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半边街曾有过她的辉煌,亦有过不幸。
明朝时期,半边街临河的一边曾是繁忙的沩河码头,当时运载宁乡货物进出湘江的“乌江子”,每天都有上千只在码头停靠,一派樯帆林立,浆声暄哗的热闹景象。
如今临河一线斜进水中的石壁上廖廖可数的石环,便是当年拴船的石锁。
伸手可摸的石栏杆和南瓜石柱,既作安全防护之用,又具有观赏和审美价值。
当年停靠码头的乌江子上的船夫,总是要沿着石级上岸,走进应有尽有的靖港,他们会去吃靖港有名的“八大碗”,喝靖港同样有名的“堆花酒”,还会去八元堂会馆和芦江戏院看戏。
靖港街上的优质服务和数不胜数的吃喝玩乐之处,让船夫们乐不思蜀。
“船到靖港口,顺风也不走。
”便是船夫们的心得体会之语。
不幸的是,1944年,抗日战争爆发,长沙沦陷,日本侵略者进入靖港,烧杀虐掳无恶不作,靖港古镇不少民居、商铺、庙寺被鬼子焚烧,半边街另一边数十户民居和店铺同时被焚毁。
停泊沩河码头的宁乡乌江子也难逃一劫,被鬼子的炸弹炸翻炸沉无数,半边街一片狼籍,惨不忍睹。
半边街是一条见证过靖港的兴旺发达和满目疮痍的街,它对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的恒古命题应该感受最深。
[临河戏台]
靖港是长沙花鼓戏发源地之一。
早在清乾隆年,便有“对子花鼓戏”表演,同时,湘剧也已在靖港流行。
清末至民国时期,靖港有紫云宫戏楼、芦江戏剧院、宁埠八元堂戏台、临水戏台等提供演出场所,而在这些演出场所中,临水戏台独领风骚。
临水戏台临沩河而筑,一河清水近在咫尺,戏台边则是沩水码头。
戏台高于水面约3米,整体用花岗石砌成,戏台平面宽4.7米,长16米,临水的三面均有花岗石护拦,各栏柱顶部有南瓜、青蛙、狮子和怪兽石雕,栏板临河一面有花、鸟、兽浮雕图案作为装饰,显得典雅高贵,极具观赏和艺术价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河戏台是民国年间宁乡会馆为方便宁乡“乌舡子”停靠时有戏看,以及祭祀河神而建。
戏班子均由会馆从各地邀请来免费公演,招待戏班子的费用由会馆埋单。
演戏时,无数“乌舡子”在临水戏台前紧挨在一起,煞是壮观,戏台上叮叮咣咣,依依啊啊,船上的船夫们看得摇头晃脑,乐不可支,当年那一番别具一格的演出景象,我们单凭想象便会无限的向往。
临水戏台由此被靖港的斯文人定为“芦江八景”之一的“梨园戏水”。
临河戏台的祭祀仪式也非常热闹,祭祀者均是宁乡船民,要选择吉日,祭祀的是沩水河神,请来的法师站立临河戏台上,口中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把稻米一瓢瓢抛向河中,船民们则在船上燃起香烛,对着河水边跪拜齐唱祭祀歌,祈求河神保佑行船平安,接着还要在临水戏台杀一条牛,把牛血洒进河中,仪式过程中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更少不了请戏班子来唱戏,最后进行集体会餐,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天亮方休。
[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旧址]
这栋民国时期的苏式风格建筑,曾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的住所。
1927年5月,长沙城发生“马日事变”,大部分党组织和工农团体遭到破坏,一万多中共党员和工农运动骨干被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转入低潮。
1928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几经转移后迁至靖港半边街这栋屋内,继续在非苏维埃区域发动工农和士兵运动,以配合苏区红军作战。
驻守机关的有当时的省委委员王首道夫人王绍坤和郭立夫夫人王绍兰两姐妹。
后因叛徒出卖,设在靖港的省委机关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只得再度转移,途中,王绍坤、王绍兰两姐妹双双被捕,后遭杀害。
岁月悠悠,一恍就是八十多年,英烈的事迹渐渐淡去,靖港古镇这栋小屋却至今仍未忘记为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两姐妹。
新中国建立后,王首道将军曾专程来这里为烈士敬献花圈。
[慈善育婴堂]
创建于靖港光绪六年的靖港慈善育婴堂原址在靖港紫云宫大庙后面。
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本侵略军焚烧紫云宫,殃及慈善育婴堂,遂迁至这栋窄小的民居内栖身。
从前,靖港慈善育婴堂来头大名气也大。
清光绪年间,靖港出了个官至二品的高官徐仑。
“乐于慈事”的徐仑觉得创办育婴堂乃名留乡闾的善举,于是特邀户部主事袁锡龄以二人的名义在靖港创建了慈善育婴堂。
二人还通过湖南巡抚、湘岸督销总局获得每年1000两银元的定额活动经费。
湖南巡抚还亲笔题制“诚求保亦”巨匾,赐挂在靖港慈善育婴堂之庭。
民国年间,徐氏家族又出了一个官至行政院秘书、湖南省政府顾问的高官徐崇立。
通过徐崇立的关系,靖港慈善育婴堂获得了国民党中央财政部部长宋子文的“特允缓裁”专电和“特殊经费”。
湖南省军政长官谭延以及省长何建也曾下达过对靖港慈善育婴堂的特殊保护指令。
加上地方乐善好施人士的捐资助力,极力维护,故靖港慈善育婴堂的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顺利。
慈善育婴堂创办数十年间,做过许多有益于社会的善事,其中包括养育被弃女婴、为贫穷逝者施棺组织消防以及施粥、施寒衣、施药丸、点痘等,其善举被收编在省图书馆馆藏的《靖港从善育婴堂志》一书内。
在提倡人性化社会的今天,当年靖港慈善育婴堂的所作所为无疑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宏泰坊]
眼前这座建筑就是目前湖南省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较大规模的旧时青楼——宏泰坊。
“对黄厌青娥,夕阳劝客登楼去;
尽红灯绿盏,夜色留春入院来”。
这是一名旧时文人为宏泰坊撰写的楹联。
意思十分明显,“劝客登楼”和“留春入院”当然是指寻欢作乐之行,可见宏泰坊其实是一座娱悦寻春客的青楼。
宏泰坊建造于清雍正七年,为青砖木质建筑,内部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座院式结构。
共有三进四开间两层,现存建筑面积788.8平方米,临街的前进部分已于20世纪40年代被拆除,现存的是后两进部分。
二进东边有木楼拾级而上,主体全部用木板搭建而成。
四周青砖壁墙上镶嵌有十来个雕花木窗,庭院中间有两个相连的天井,二楼东西南三间则有十多间木板围成的包房。
三进后方临河,从后进北望,一片开阔的田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靖港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前,宏泰坊虽已经破败不堪,主体骨络却有幸保存了下来,经过一番修葺,原貌已经被恢复,得以让到此一游的朋友一饱眼福。
昔日的宏泰坊没有栖落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秦淮河畔,却也躲藏在了稻米成山、物流汇聚,樯帆林立,商贾云集的繁荣的“小汉口”的麻石街边。
有道是“繁荣娼盛”,意思是繁荣之地必会召来娼妓的丰盛,虽是噱头,倒也道出了某种社会真实,说当年创建宏泰坊的老板是抓住了商机实不为过。
然而,在战乱频繁,贫穷腐败,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妓女们则都是些为生活所困才被“逼上梁山”的弱势人群,是受剥削被侮辱者,我们应对她们的命运表示同情。
不过,当时的妓女仅凭出卖姿色是进不了小有名气的宏泰坊的,能被宏泰坊纳入帘下,不说“仪容颇丽,才调尤佳”,至少也得琴棋书画中的一项突出方可。
昔日繁荣的靖港聚集着众多的政客商人,绅士名流以及文人墨客,他们所谓的“品位”是非一般妓女能够满足的。
宋代名妓李师师更是以她的才貌双全名震京城,连皇帝宋徽宗也经常偷偷的去会她,《桃花扇》里的李香君,《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三笑姻缘》中的秋香等历史上的名妓,无一不是才艺不凡的美人,“风流才子”们也是无不为之倾倒。
由此可以推测,当年的宏泰坊中也应该有几段风月往事,只是无人记载下来而已。
逝者如斯,宏泰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随着“小汉口”的式微,随着旧时代的结束而风流云散,留给后人的则是一座为历史作见证的标本。
关于宏泰坊值不值得保留,前几年曾引发出一场网络和媒体的大争论。
反对者认为,宏泰坊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场所,保护它、修复它等于是在提倡和复活这一丑恶现象。
认同者则认为,作为古建筑艺术精品的宏泰坊,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并不存在丑恶,即便它曾经丑恶过,到得法治日趋完善的今天,也不可能溢长漫延,关键是如何宣传它、利用它。
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最后形成共识,认为宏泰坊作为所剩不多的古建筑之一,在进行保护和修葺后,可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展览,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
还可改造成一个集茶馆、民乐表演、棋牌娱乐等项目为一体的休闲场所。
此外,靖港古镇一些老年居民大概是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认为宏泰坊不是“坊”,而是“行”——粮行。
因为二十世纪40年代曾有人买下宏泰坊,在没作任何改装的情况下开起了粮食行。
然而,历史的真实却告诉我们:
二十世纪30年代,长沙《大公报》上分明有湖南花税征收靖港居第二位的记载。
[宁乡会馆]
宁乡八元堂会馆,先是由几个宁乡船民于清道光年间初创,意在设立一个管理宁乡船只在靖港进行谷米进出口销售的机构,但是直到清咸丰三年才建成,宁乡会馆为促成靖港昔日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水运尚未被陆运取代的时代,沩河是宁乡物质进出口运输的命脉,靖港作为沩河入湘江口以及天然良港和商埠,昔日宁乡的谷米、煤炭、油盐等都在靖港集散,最繁忙的时候,停靠靖港各码头的宁乡船只多达2000余艘。
而每年秋收过后,在靖港成交的谷米近50000担,来靖港从业的宁乡人接近4000人。
宁乡会馆正是为来靖港的宁乡老乡下榻休息和联络乡情等的服务机构。
会馆占地面积1200多平米,整个建筑的墙和地面都用青砖铺砌,楼则为木质结构,内有一座小巧玲珑的戏台,敞开式大殿和宽敞的大坪。
整个建筑显得端庄大方,气势恢宏,是明清建筑艺术的一个难得的标本。
宁乡会馆能够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是靖港古镇的幸运,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作的幸运。
靖港能够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存完好的宁乡会馆无疑为之增添了份量。
宁乡会馆为靖港昔日的民间戏剧艺术的发展也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随着靖港的日趋繁荣,当时来靖港演出的戏剧班子与日俱增,财力雄厚的宁乡会馆则凡有戏班子来必邀进八元堂来演出。
清末明初活跃在长沙湘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易益春、著名湘剧生行演员杨福鹏等都曾在宁乡会馆内的舞台演出过。
花鼓戏在宁乡会馆更是大行其道。
著名花鼓戏目《秦雪梅》、《珍珠塔》、《青风亭》、《洪兰桂打酒》等就经常在会馆演出。
站立宁乡会馆内的大坪中,我们仿佛依然可闻昔日弦歌声声的余音在青砖木楼间缠缠绕绕,把我们的情绪带回月岁深处。
[酿酒作坊]
酿酒作坊从前也叫槽坊,靖港的槽坊过去主要酿制谷酒以及稗子酒。
靖港谷酒以土地肥沃、水量丰沛、阳光充足的大众垸的优质稻谷为原料,以纯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历史文化 名镇靖港 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