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教案全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67714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227
- 大小:662.92KB
六上语文教案全文档格式.docx
《六上语文教案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语文教案全文档格式.docx(2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利用课件、组词等形式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运用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书中插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境,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与不屈。
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意思。
利用写作背景是学生产生对苏武爱国气节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词句,感受苏武顽强不屈的爱国气节。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
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查找苏武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歌曲引入,走近人物。
播放歌曲《苏武牧羊》,根据搜集的资料,学生简述对苏武的了解。
苏武(?
—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西安东南)人。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
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读准“旄”“笳”。
了解“匈奴”的相关知识。
写“匈”字,注意不要丢掉一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思考:
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从结构上,本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苏武在北海经受了身体上的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第二部分讲述了苏武心灵上受到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整体朗读全诗
(1)自由读文,边读边写批注。
再与小组同学交流课文中的感动之处。
(2)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想象苏武还会遭受的折磨。
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体会对比的修辞方法。
同时相机指导朗读。
朗读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苏武经受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折磨,了解苏武的坚定态度,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五.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带着心酸,怀着敬佩,伴着音乐,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穷苦 坚贞不屈
(心酸) (敬佩)
教学反思:
8.22
第二课时
NO.2
1.运用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书中插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境,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与不屈。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意思。
一、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
(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二、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三、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
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相机指导:
相机引导
1.“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西。
,可见天气(特别寒冷)。
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
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
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2.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
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
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
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
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消化的毛毡!
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
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四、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屈服了吗?
1.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五、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
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
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
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六、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七、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八、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
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苏武牧羊
身心磨砺 坚贞不屈
苦 敬
1—2过零丁洋
8.23
NO.3
1.利用课件、词语等形式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感受文天祥在诗中表现出的崇高气节。
结合相关资料,感受文天祥的崇高气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感受文天祥在诗中表现出的崇高气节。
讲授法、阅读指导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诗朗诵配乐。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诗歌;
查找文天祥的资料,了解文天祥生平。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材料,共同走进那段历史,了解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境况。
1、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2、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三、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四、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五、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教师先配乐范读,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认真倾听,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然后在音乐中练读课文,把诗歌读得流利。
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六、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学生默读诗歌,用心与作者对话,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
寥落:
荒凉冷落。
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
惶恐:
惊恐、害怕。
零丁:
孤独,没有依靠。
过零丁洋
首联:
回顾一生
颔联:
国破家亡
颈联:
追忆过去、感叹眼前
尾联:
以死明志
8.24
NO.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感受文天祥在诗中表现出的崇高气节。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
敬佩文天祥的一身正气。
一.齐读古诗,感受古诗大意。
二、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
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
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
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
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情感,主要通过最后一句诗表达了作者不惧死亡、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三、品味探究: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
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五、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六、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
回顾一生深挚沉痛
国破家亡丹心垂史
追忆过去、感叹眼前悲愤恐惧
以死明志慷慨激昂映照千古
1—3狱中题壁自题小像
8.25
NO.5
1.利用客片、字歌等形式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结合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作者的浩然正气。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古诗方法和经验学习新课。
4.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谭嗣同与鲁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通过学习,感受谭嗣同与鲁迅大义凛然的气概。
1.运用已学古诗方法和经验学习新课。
2.通过学习,感受谭嗣同与鲁迅大义凛然的气概。
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学生准备学具卡,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一.导入课题,诵读诗歌。
通过教师范读以及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狱中题壁》。
了解课文的内容。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
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
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
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
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二.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字:
“俭”字组词为节俭,意思是节省。
“臾”字组词为须臾,意思是极短的时间,片刻。
要求会写的字:
狱:
监狱。
易混字:
检——捡——俭肝——杆——秆——轩
三..学习《自题小像》,归纳学法。
(1)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却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
(2)结合注释,理解诗文。
(3)通过朗读,体会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四.运用学法,合作自读。
(1)小组合作,运用学法,理解《狱中题壁》。
(2)交流汇报。
五.个性解读。
(1)选择两首诗中最喜欢的句子,说出理由。
(2)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熟读成诵。
(1)与学生一起背诵。
(2)在书声琅琅中结束本课。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高风亮节
忍死须臾待杜根效命朝廷
真挚的爱国情感
崇高的献身精神
我自横刀向天笑自赴一死
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激昂
8.28
NO.6
1.结合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作者的浩然正气。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古诗方法和经验学习新课。
3.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谭嗣同与鲁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一.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回顾本板块的学习内容及相关学习方法,提炼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学生小组研究。
得出关于学习方法的结论。
二.根据方法,自学《自题小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归纳的方法进行自学。
三.交流学习体会。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板块主题。
回顾本板块学习的内容,体会一下,板块主题中的“正气”应该是怎样的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归纳。
对本板块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归纳出“正气”的宽泛含义。
.
五.课后题处理思考与交流。
第1题,第一句诗的意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名垂史册。
第二句诗的意思:
我自赴一死,仰望苍天,高声大笑,无论是离开还是留下的人,都像莽莽昆仑一样,有一身浩然正气。
第三句诗的意思: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第2题,本板块的主题是“正气歌”,《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正气”的解释是,“光明正大的作风或风气;
刚正的气节。
”苏武的正气是不辱使命;
文天祥的正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谭嗣同的正气是舍生取义;
鲁迅的正气是矢志不渝。
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创立算学会,倡我国学会之先河。
提倡新学,开湖南维新风气。
要求“冲决”一切“罗网”,提出改官制、开议院等变法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时务学堂,兴办新算学馆,筹办各项新政。
又倡设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团结维新志士,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激进派。
1898年8月,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太后及其党羽密谋政变,为保光绪帝,他夜访袁世凯于法华寺,请其举兵相救。
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政变遂起。
9月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世称“戊戌六君子”。
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二、关于《自题小像》这首诗作于1903年,鲁迅到日本不久,第一个剪掉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拍照留念并作此诗。
后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
这首诗原本是没有题目的,据许寿裳1936年12月l9日作《题照怀旧》一文说,鲁迅“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
这首诗也是许寿裳发表《怀旧》一文时首次披露于世的,题目也是许寿裳添加的,后收于鲁迅《集外集拾遗》一书中。
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
“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
”许寿裳在《怀旧》一文中,对《自题小像》这首诗的内容有极其精练的概括,“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园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青年鲁迅在抒爱国之情,明报国之志。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国家危难
风雨如磐暗故园爱国不变
甘愿自我牺牲
寄意寒星荃不察民众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牺牲自我
表达苏武的故事
8.29
NO.7
1.综合苏武资料,适当展开联想,创编故事。
2.通过细节描写,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读起来具体生动。
3.在故事创编中加深对苏武的敬佩之情。
故事创编时的细节描写。
仅仅改写课文不够,还应该组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使习作更加翔实。
但也不要把这篇作文写成记实性的文章,那样就变成了历史研究。
相关提示请参看教材中的“表达提示”。
讲授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习作例文。
学生搜集有关苏武的资料。
一明确题目、要求
1、了解课文,使学生知道苏武所经历的磨难。
理解苏武牧羊在胡十九年受尽磨难,但始终没有改变一心为汉的浩然正气,把这一点作为指导习作的重点内容。
2、以课文为依据,合理进行想象,重点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文中印象深刻的语句,展开合理的想象。
想象时,鼓励学生将画面想得清晰细致
综合运用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武的知识,并加以适当联想,使习作内容丰富生动。
阅读《苏武牧羊》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内容补充到写好的片段中,进行再次创作与加工
二.展示搜集到的材料
小组内交流故事。
交流优秀的习作片段。
进行相应的点评,指出学生片段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总结:
说的时候一定要有顺序。
由点及面。
从片段创作入手,指导学生本次习作的布局谋篇。
四:
出示范文
1、指名朗读。
2、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
3、指名汇报,师讲评。
表达苏武的故事
以课文为基础,重点表现苏武的气节
增加材料,充实内容
结合实际,谈感受
8.30
NO.8
评价本次习作可以着眼以下几点:
一是看是否表现出了人物的品质;
二是有没有把歌词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想像是否丰富而合理。
一.教师出示习作例文。
二.学生阅读例文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师将学生的见解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例文选择了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展开想象;
第二类是例文中怎样巧妙地将资料穿插其中;
第三类是例文如何将故事写得生动精彩。
四.学习例文的写作技巧,选择课文中具体语句,学生分别展开创作。
五.全班交流同一处创作内容,取长补短,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六按照这样的方法,学生完成全篇习作。
七:
写习作:
1、回顾作文要求。
2、内容要具体。
3、想象要合理,能突出人物的品质。
4、书写要规范,工整。
八:
修改自己的习作
自读自改。
组内交流评改。
九:
总结:
根据情况总结。
十:
作业:
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在作文本上。
十一:
讲评
1、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习作
2、指名读优秀习作。
3,、说说习作好在哪里。
4、出示几篇较差的习作,找出其缺点不足。
5、是总结点评这次作文。
十二:
学生从字、修辞方法等方面修改作文
十三: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容易出现的问题
表达中,学生为了突出苏武的坚定意志,过于夸张苏武的坚强不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