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650075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83KB
《伤仲永》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伤仲永》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
阅读课
板书设计
王安石
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
之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古人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可能出现错误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指定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范读全文。
3.教师范读全文。
听教师讲述
朗读课文
注意停顿和读音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
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朗读能力
感知课文内容
三、解释标题:
四、翻译全文:
4.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
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1.请同学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掌握大意(可四人小组探讨)。
2.集体订正翻译。
理解重点词语:
(1)养父母:
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
全。
(3)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4)邑人:
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
跟从。
(6)前时之闻:
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
最终。
众:
普通。
(8)如此之贤也:
(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
尚且。
(10)固众人:
本来。
(11)即书诗四句:
写。
(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
朗读全文
解释标题
翻译全文
解释重点词语
理解题目
培养自学能力
翻译语句:
五、初步感知:
六、课堂小结:
(13)邑人奇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14)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1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有利可图。
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
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
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你能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呢?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的事情。
作者哀叹仲永由一个天才最终泯然众人。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
翻译特殊语句
质疑、答疑
回答问题:
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概括能力
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七、布置作业:
惋惜之情。
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
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
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1.朗读课文。
2.整理笔记。
听记作业要求
第二
能说出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能说出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1.方仲永“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伤:
仲永天资非凡——泯然众人
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一、研读文意:
1.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等。
②十二三岁,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又七年,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看的?
(1)“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2)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速读课文
思考交流
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二、研读写法:
“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
“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1.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
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
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
思考
回答问题
了解文章详略得当对于表达主题起很大的作用,提高写作布局谋篇的能力。
三、揣摩语言:
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
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
“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
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
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
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
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揣摩语言:
四、拓展延伸:
1.“世隶耕”:
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忽啼求之”中的“啼”:
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1)“奇之”“宾客其父”“乞之”:
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3)“不使学”:
三字看似平淡,却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4)第二段叙事:
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5)结尾议论:
言简意赅,说理严谨。
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时间在1分钟左右。
揣摩语言: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谈感受
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积累文言词汇
积累语言
附参考资料: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专电:
带孩子去报名参加钢琴比赛时,看到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小姑娘只有3岁的样子,她的爸爸、妈妈在一旁咨询着找哪位钢琴老师好。
听交谈得知,孩子两岁便开始学弹钢琴,弹了3个月不弹了,现在想重新开始。
孩子很聪明。
我相信这孩子很聪明,但两岁弹钢琴实在小了点,玩琴也就罢了,如果是按学院派教法学习,我真为这孩子悲哀。
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太迫切了,恨不得孩子两岁就成名成家。
我接到过这样一个电话,一个两岁孩子的姥姥说,她的外孙子已经会认上千个汉字,让我报道一下。
我告诉她:
”您很幸福,有这么一个聪明的外孙子。
但最好别让孩子这么早就出名,两岁孩子成名未见得是好事,他以后的路还很长。
”
我真心希望这个聪明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而不必被大人们的急功近利所摧残。
我遇到过两个天分很高的孩子。
一个孩子生下来就被父母扔进水盆,不到4岁就可以在游泳池里畅游,还能做一些高难动作。
4岁半时,孩子要游长江。
他的父母无固定收入,一心指望孩子成名,拉来企业赞助。
我曾亲眼目睹这个孩子为记者和客人们表演游泳技巧,而他的父亲则在一边吃着面包和香肠。
还有一个学画的孩子,5岁就在全国获大奖。
他爸爸是位美术工作者,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帮助孩子出名上,办画展、卖画,忙得不亦乐乎。
孩子十几岁时似乎失去了灵光,画作变得平庸起来。
一位艺术界的朋友告诉我,那孩子几乎废了。
现实生活中,此类”伤仲永”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天才是有的,外国有,中国也有,只是我们缺少了对天才的平和心态。
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有一份期待子女光宗耀祖的”情结”。
作为父母,当自己的事业、人生不如意时,多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填补上一些遗憾。
实际上,出名对出名的人来讲是件累事。
公众的目光并不都是充满宽容和善意,成人面对这些仍要反复寻求心理适应,而孩子的心理远未成熟,任何赞扬和批评都可能变成锋利的刀片。
所以,即便是天才,一出生就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天才何以堪?
何况,天才凤毛麟角,大多数孩子只是聪明而已。
换一种思维说,天才也好,庸才也罢,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父母只要尽到抚养义务,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为孩子提供腾飞的基本条件(比如,他喜欢什么就创造条件让他尽情喜欢),也就足矣!
我不肯做”天才梦”。
我认为,孩子需要健康成长,需要大人以平和心态对待他们的优缺点,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法则。
这篇文章还未写完,我看到又有一家晚报开始热炒:
”某两岁儿童识字数千,众多年轻父母热烈响应,纷纷表示要去取经,决心将自己的独苗培养成‘天才’。
在此,我想大声呼喊”放‘天才’一马吧!
”
让”天才”安静地成长吧,让”天才”的父母平和地生存吧,让做”天才梦”的大人们每天醒来都能迎接到属于自己的那轮太阳吧!
阅读练习:
1、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请根据下面的划分,归纳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3 自然段)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__________”;
二十岁左右就“____________”。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
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
4、解释了列加点的字。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5、翻译下列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解释下列句中的“之”字: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7、解释下列句中的“于”字: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8、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①邑人奇之:
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
④伤仲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仲永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