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646725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9.97KB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
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
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
物)、从静到动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
有什么作用?
插叙。
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目标导学三: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连那
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
有矛盾吗?
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不矛盾。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运用了哪些动词?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
收获、经验教训。
运
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
下来罢……(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深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与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导学四:
拓展延
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示例: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
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
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
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
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
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
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
拍着,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三、板书设计
百草园——“乐园”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捕雪地之鸟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
第2课时
1
.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
一、教学新课
研读“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
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
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
思想感情:
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私塾教育是什么态度?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
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
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念。
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二、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学习环境:
单调枯燥
死板,发问遭禁止,
要打戒尺,罚跪
方正、质朴、博学、
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可取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
先整体后局部。
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
在组织教学中,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10 再塑生命的人
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
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体会作为聋盲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给人生存的勇气。
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
,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
今天我们要学习海伦·
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1.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5):
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
第二部分(6—13):
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
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主要写了三件事: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3)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3.找出文中表示“我”感情变化的词语。
安静地等待、陌生、自豪、模仿、争执、发脾气、恍
然大悟、求知的
欲望油然而生。
4.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
莎莉文老师。
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1.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海伦认识具体事物的?
试举例说明。
(1)莎莉文老师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海伦,有意识地给海伦玩具,并在她
手上拼写“doll”。
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海伦很感兴趣,在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她也学会了拼字。
(2)莎莉文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然后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water”这个词,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使她马上领悟到“水”这个词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
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2.如何理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句话。
学会“水”之后,作者理解了语言文字跟宇宙万物的对应联系,每一样事物都有独特的生命内容,互相不可替代。
这不仅激起她的求知欲望,而且使她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有爱心。
这是她思想的一个大飞跃,所以她有这样的评价。
3.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
课文开头写道:
“老师安妮·
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
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
‘光明!
光明!
快给我光明!
’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
作者对莎莉文
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4.文中的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海伦是一个
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女孩。
莎莉文是一个爱海伦,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抓住教育时机的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5.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获得生命”的意思,
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莎莉文让海伦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并懂得什么是“爱”。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正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
品味语言
1.“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放的花朵”,这句话中的“搓捻”“抚弄”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运用了两个动词“搓捻”“抚弄”,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在等待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紧张、急切的心理。
2.“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
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将自己比作大雾中的航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受教之前苦闷、彷徨的心理。
3.“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就是那个给自己启示人间真理,给自己深切的爱的人。
4.结合上下文思考“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握住”“紧紧地抱”,这些动作彰显了莎莉文老师的爱。
莎莉文老师初次见面的拥抱给了“我”爱的启示。
拓展延伸
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她们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
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
通过教学,可以看出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
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围。
在对学生理解文本的点评上略显不足,学生只能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评价,而不能深入到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作品分析得不够透彻,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上要加强。
11 《论语》十二章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
读各则语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
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
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
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
冷水;
今义:
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
表示概数,表示多;
表示确数)
4.一词
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
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
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
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
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虚心求教,
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
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
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
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
要坚
定志向。
第十二章:
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
删、
补、换、
调、变。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
“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
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
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
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
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
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
意见。
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
更好地做人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
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继续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引导学
生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做深入地了解。
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
(ppt: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
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
(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关于《朝花夕拾》: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3.走进《朝花夕拾》。
《狗·
猫·
鼠》和《二十四孝图》:
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述引发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现实人生的丑
恶。
《父亲的病》:
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深深
的愤慨。
《琐记》:
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和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
《无常》描述儿时所见
的无常,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藤野先生》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与范爱农的交往,表现了对旧民主
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朝花夕拾》中
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
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和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目标导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