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46281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55.54KB
近代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
《近代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笔记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四)鸦片战争后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矛盾的激化;
2.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特点;
3.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特点。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1.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
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二)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历史任务: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
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四、1840-1919年的基本历史线索
1.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和农民战争时期。
2.从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期。
3.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涨的时期。
4.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酝酿的时期。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学习这一时期历史,要注意掌握下述几个重点问题:
(1)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够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其经过和影响(3)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斗争。
本章难点:
本章学习的难点在于: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如何理解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与迫签的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3、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4、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政治极端腐败,经济十分落后,国防非常空虚,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在全球警醒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幅员辽阔,依旧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古老中国,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二)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4、腐蚀了清朝的统治机构,吏治更加腐败。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1840.6-1842.8)
第一阶段:
1840.6~1841.1,战争爆发到《穿鼻条约》的签订
第二阶段:
1841.2~1841.5,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
1841.6~1842.8,从英军扩大侵略到《南京条约》的签订
(四)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五)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
1、割让香港岛;
2、赔款2100万元;
3、五口通商;
4、协定关税。
附件规定:
低关税率;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英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六)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2、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真正领导者战和不定,指挥者指挥不力,用人不当。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为了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权益,1854年,英国提出了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战争经过: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挑起战争爆发:
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3、北京条约
开放天津为商埠;
准许华工出国做工;
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把《天津条约》中对英法的赔款各增加为800万两;
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而起的。
1883年12月,法军不宣而战,向驻扎在越南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刘铭传在台湾率军民坚决抵抗,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但正在抗法战争大获全胜的时候,清政府却下令停战撤兵,与法国订立了《中法和约》,结果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中法新约
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
中法两国派员会同勘定中国和越南北圻边界;
同意在云南、广西两省的中越边界指定两处开埠通商;
中国今后修铁路,应与法国商办。
法国侵略势力伸进我国云南和广西,大大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
四、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蓄谋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制定了旨在侵略中国,然后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
1894年,日本借口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大举派兵入朝,然后劫持朝鲜国王,并不宣而战,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之后,日军侵入中国领土,经过旅顺保卫战、威海卫保卫战之后,清政府接连失败,走上了求和之路,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岸;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任意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它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势力。
帝国主义极为恐惧,多次胁迫清政府镇压义和团,5月,各国决定对华武装干涉。
1900年6月,英国海军司令西摩统帅英、俄、德、法、美、日、意、澳八国联军2300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遭到了清军和义和团的英勇抵抗,帝国主义侵华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
但清政府的战和不定及对义和团的出卖,最终天津、北京陷落,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澳、西、比、荷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一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把守,中国人则不准居住;
大沽炮台及北京到大沽沿路的所有炮台一律拆除;
准许各国在北京及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驻军;
要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任何反帝组织,违者处死;
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以办理今后的对外事宜。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有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进一步为帝国主义所控制,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
《辛丑条约》也是清政府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掠夺,巨额赔款,使财政本已拮据的清政府更加困难,于是更加残酷的搜刮中国人民,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苦难的深渊。
使馆区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炮台,;
列强派兵把守战略要地,等于解除了京畿的警备,侵略者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也可以随时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扶植、收买代理人
七、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八、文化渗透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时期:
三元里抗英2、太平天国运动:
3、边疆地区新危机: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5、义和团运动:
二、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禁烟运动:
林则徐虎门硝烟2、鸦片战争3、边疆地区新危机4、中法战争5、中日甲午战争6、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清王朝从皇帝到贵族,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不懂御敌之策,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将帅贪生怕死,临阵逃脱,为了私利,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害怕人民群众,压制、破坏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经济技术的落后:
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素质低,战斗力弱。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历史灾难,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又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是世界的第一人,禁烟期间,他组织翻译了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复习思考题
1、西方列强是如何一步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2、分析反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
3、概括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的逐步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深重,为了解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探求国家的出路,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种失败构成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较与评价。
2.洋务运动的主要表现。
3.维新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基本概念与内涵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2、《天朝田亩制度》
3、《资政新编》
二、基本观点与经典论述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欺压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2)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马克思:
“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
(1)《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是具有一定的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2)《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1)、建立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的农民政权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的。
(2)、小农阶层内在的矛盾和先天的弱点逐渐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2)、宗教色彩浓重。
(3)、片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来。
思考题目
1、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2、论述天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1、洋务运动
2、《校份庐抗议》
3、“中体西用”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
(1)、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3)、洋务事业:
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3)、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洋务运动的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3)、洋务运动的腐朽性。
思考问题
1、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哪些?
2、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历史作用。
3、论述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基本概念和内涵
1、百日维新
2、戊戌六君子
3、《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二、基本观点和经典论述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维新运动的背景
(2)、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行动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3、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多方面。
(2)、百日维新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本质,所要推行的是一种温和的改良方案。
(3)、戊戌政变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维新派害怕人民群众
1、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主张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2、简述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主要论战内容。
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论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了解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三个阶段:
1894年兴中会建立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
第一节兴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清政府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
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1、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新政的措施: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并“仿行预备立宪”。
新政的破产:
“预备立宪”的骗局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基本概念与内涵
《辛丑条约》:
1901年(辛丑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奥、西、比、荷11国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
出逃前,已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乞和。
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1国与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又称《北京议定书》,通称《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之大,条件之苛刻,都是空前的。
它是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大勒索、大屈辱,也使清政府完全丧失了独立地位。
清末新政: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编练新军;
财政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4、基本观点
《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更为严重,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革命已经难以挽救这种严重的局面,只能寄希望于新的领导阶级,因此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清政府主持的“新政”虽然是清政府自我挽救的努力,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由于清政府在政治上的极端反动、保守,企图通过“立宪”达到皇族集权的目的,这不但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也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放弃了改良思想。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变君主政体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以上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2、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宣传工作: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警世钟》、《猛回头》
组织工作:
从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民族主义:
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政府,追求独立,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
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基本观点
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改良派:
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
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末由”。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民智未开”、“程度未逮”,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
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主立宪甚或开明专制。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与革命纲领的不彻底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史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