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42402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17KB
历史教案文档格式.docx
《历史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该资料也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片段二:
(课中)课堂上,我按组组织学生就如下主要问题展开参与式学习:
(一)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日本民族的认识;
(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异同;
(三)战后西欧、日本在短期内从废墟中迅速崛起,你有什么想法?
联系中国近现代史谈谈这对我们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
义?
首先,各组组员间“碰头”,按讨论主题再整理资料。
其次,各组选出若干代表发言,陈述见解,
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最后,整合信息总结阐述。
同学们开始讨论,气氛异常活跃。
就第一个问题发言的同学不但结合教材中内容说明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提到日本为发展经济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
这些是教材中没有提及的,无疑他查阅到了一些有效资料。
很腼腆的狄威同学也大胆说“日本是一个善于扬长避短、乐于学习他人之长的民族,他们积极实行‘科技兴国’政策”为此还举例“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看着他小心翼翼且激动的表情,我颇觉欣慰。
看来他用心准备了,我很真诚地表扬了他,他的发言也赢得了同学的掌声。
该讨论第二个问题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因为教材中有涉及到,所以部分同学重复,看到这种情况,我怕耽误时间,中止了后面同学的发言,可看得出他们很失望。
讨论第三个问题,同学们兴致勃勃,有谈西欧、日本善于利用美国的援助,有说是“积极引进科技,发展教育,大胆创新的成果”。
大家正在积极踊跃发言,平时上课爱出怪洋相、回答问题很“另类”的党超同学大声感叹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错!
”引得同学哄堂大笑,部分同学表现出对他的不满,我也有点生气他“破坏”了热烈的参与气氛,但有感于他的“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同时也怕打击他的积极性,我微笑着肯定了,看他的表情很“得意”。
思路开阔、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张静同学体会到:
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只要努力付出,就有收获,“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她的发言又引来一阵热烈掌声。
说到日本、西欧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似乎大家更有想法,结合中国实情,何颖超说“发展是硬道理”;
李才朋说“落后就要挨打”,还举“鸦片战争”为例;
刘媛感悟:
我们国家必须坚持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本节课最高潮最精彩的一幕来自平日沉默寡言的庞立同学,他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从容镇静的站起来要求发言,见他如此诚恳,我放弃了原本我的“精彩”结束语。
只听他从中国、日本两国交流、发展中讲来,认真分析了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还完善了张静的“大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小到一个人的成长”的论断。
时间长达3分多钟,他的发言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言之有理、有据,几乎一气呵成,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激动得几乎忘了此时下课铃声已响起。
我真的从内心深处感谢庞立同学为这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片段三:
(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围着我情绪激动、议论纷纷。
感慨:
历史课原来也这样有趣,收获很大,很受教育。
没有时间参与教学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没给发言机会,我诚恳地要求他们把看法写下来编辑成墙报,(他们第二天就有模有样的完成了)。
几天后个别有心的同学形成自己的观点来找我理论。
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参与教学并得到我和其他同学肯定的学生明显自信了,课上、课下提问题让我应接不暇。
体会:
享受着这喜庆的场面,我由衷感到:
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不失实机的开展参与式教学,使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应了解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及时从其中汲取养分,以备现实生活之需,这样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又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式教学实践,我有所感悟:
(一)参与式教学是激活历史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彰显历史学科的魅力,使历史课堂生动起来,无形中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的不正确的看法,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但要张弛有度,进行有效课堂控制,否则课堂实效难保证。
(二)开展参与式教学,教师要勇于时刻挑战自己,提高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突破固有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出火花,这样历史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历史课堂。
(三)在参与式教学中,不能低估学生的创新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到各种知识的途径不仅限于书本、老师。
因此,教师应从教学的“神坛”上走下来,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年龄特点、有利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方法。
与此同时,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教师仍固守“老夫子”式的教学方式去传授知识,已满足不了学生成长的需求。
当代中学生均有独特的思想意识及实践潜能,不能忽视他们的见识与能力,多发现、多鼓励,及时引导、发掘,他们会有惊人的表现。
(四)教师在开展参与式教学,要创造条件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去表现。
有的学生表现的欲望很强,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以他们发言偏离“标准答案”,影响进度等为理由拒绝他们。
“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应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获取成功喜悦,这无疑对他们是一种激励,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主要从营造轻松的参与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设置疑问,激发积极思考;
分层教学,缩短学生差距;
运用情感教学,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五个方面来叙述“参与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历史参与式教学创设激发策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每个教育者都追求的目标,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
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我们必须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中学历史课如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
社会生活的变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反思学和大量的听课、评课、议课和深入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非常关键的。
一、明确“参与式教学”的理念
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
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的飞跃以课堂教学的变革为前提。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中心,注重教师的讲,学生的听,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即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传递是单向的。
新课程改革力图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体现“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知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才能使历史课教学充满活力,使“参与式教学”真正落实在历史课堂中,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在教学中,我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采取有效教学策略,突出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突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参与式教学”运用策略
大家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树叶,学生也是一样。
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选择和运用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使他们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发展。
我的主要做法是:
1、营造轻松的参与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1)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真正让其“动”起来,在“动”中学习。
同时我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地给予否定,而是耐心地听取,积极地引导。
例如:
在设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这一课的讲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授课前,先与学生进行交流,问学生谁去过北京?
学生会纷纷举手,然后,逐一让他们起来谈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收获,学生积极勇跃发言,当学生谈到故宫和长城时,我问学生对故宫和长城的看法时,学生有点茫然,我及时调学生的味口,想不想知道?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当中。
故宫、长城?
?
学生就会在一种欢乐、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入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计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谁勤于思考谁收获最大,谁积极参与谁收获就丰。
我在教学中经常注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多向互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如模仿电视栏目《幸运52》、《快乐大本营》、《开心辞典》等,组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讲授“亚非会议”这一内容时,我用了这样设计方法:
假如你是当年的周总理,你能不能预想一下你去参加“亚非会议”的目的和想法?
学生纷纷发言。
你们能模仿周恩来总理在会上讲话的声音和手势吗?
有的同学跃跃欲试,这样“亚非会议”学生就会记的非常牢固,真正做到了学中乐、乐中学。
(3)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时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格空间、思维空间、选择的空间和展现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讨论、辩论、演讲、编报、模拟游戏、主题班会、行为训练等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活动时空。
在讲授古典希腊的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
假设你是生活在古希腊的一位老兵,请你以军人的吻说一说你是愿意生活在斯巴达还是愿意生活在雅典?
大多数学生说愿意生活在雅典,因为受不了斯巴达那种严格的残酷的军事训练,可是有一位女同学却说:
我愿意生活在斯巴达,我为我的国家强盛感到骄傲,我要为国家的强大做出所有的贡献。
我继续引导学生说,到最后,大多说生活在雅典的学生也转变了自己的观点。
因为一种不怕苦、不怕死,
篇二:
小学历史教案
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历史
授课对象:
小学
授课时间:
二课时1-3年级
第一课时
课题:
历史入门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对历史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的博大精深;
3、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各朝代的更替有初步的认识,记住各朝代名称。
教学方法:
交流法、启发法、板书图表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时常自称是炎黄子孙,有谁知道炎、黄指的是谁吗?
2、谁能说说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二、补充讲述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黄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部落首领,就是华夏部落,还称为
有熊氏。
然后有了炎帝,成为姜姓部落的首领,也被称为神农氏。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
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
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
个联盟的领袖。
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
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
他们相处得很好。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
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三、介绍从秦到清的朝代
熟记口令:
1、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四、互动交流
1、大家还记得哪些朝代吗?
2、我们来比比哪位同学能说出最多的朝代名称。
板书设计:
按时间顺序写出朝代名称
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南:
宋、齐、梁、陈,北: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
吴、吴越、南汉、楚、前蜀、闽、南平、后蜀、南唐、北汉)、两宋(北宋,南宋、辽、夏、金)、元、明、清
第二课时
历史人物与故事
1、对相关历史人物与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反思并提升自我;
3、以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丰富课堂,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理解各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及教育意义。
交流法、启发法
一、引入课题
大家还记得上节课炎帝和黄帝的故事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吧。
二、讲述历史故事及其教育意义
1、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这个故事后来也就演变为一个成语: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让我们明白一时的吃苦不算什么,只要刻苦自励、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2、公元前356年,秦国新上任的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
“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
”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都直嘀咕:
“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
”结果谁也不去扛。
商鞅见没人响应,把上进提高到“五十金”。
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什么药。
这时候,一个壮汉前来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
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
看热闹的人纷纷讨论:
“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
”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讲诚信的人才能有威信,从而更好地做事。
3、古时的大将军廉颇,因看不惯蔺相如一再立功,便
篇三: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了解一些简单的考古知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与原始居民的巨大反差,了解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的。
2、过程与方法: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分组讨论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差别,针对教材提供的图表自主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三、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板书设计:
1、元谋猿人:
最早、170万年
2、北京人:
时间:
70---20万年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发展水平:
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万年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六、教学过程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
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
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
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
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此不同?
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展示历史图片:
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
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为什么?
2、小制作:
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3、参考表格
问题探究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