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34397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7.82KB
《月光曲》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Word格式.docx
《《月光曲》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俗话说:
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
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
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5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p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
(教师提示朗读要求:
一是把音读准;
二是读得流利;
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
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
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
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
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
(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
(教师板书:
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
(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
(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
(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
(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
)(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
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
(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p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月亮升高)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
风起浪涌)
画面四: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
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
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
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
“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
教师板书:
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
舒缓)
(9)教师:
《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
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
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
(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
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
(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__________。
(14+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
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
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
(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
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
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创作(7-10)(结束)谱曲(11)
弹奏(4-6)(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听曲(2-3)(发展)平静→稍快→激昂→舒缓(发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月光曲 优秀 教案 六年级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