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632774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111.83KB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2.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
(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
(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
【解析】【分析】
(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昏:
傍晚。
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
A.“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表述错误。
B.“温情”表述错误,无中生有。
D.“怅惘若失的心绪”。
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⑴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
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徙倚:
徘徊
薄暮:
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
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
徘徊,彷徨。
(2)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徙倚:
傍晚;
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
一竿风月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
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1)这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与________的民间传说有关。
(2)词中“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活状况怎样?
(3)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
【答案】
(1)鹊桥仙;
牛郎织女
(2)“我”是一名渔父。
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潮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潮落即放歌回家。
贫穷自在,远离红尘。
(3)穷则独善其身。
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
【解析】【分析】⑴1空容易作答,词牌名:
鹊桥仙。
鹊桥是传说鸟神受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派来的喜鹊搭成的桥。
相传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只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相见。
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各地的喜鹊就会飞过来用身体紧贴着搭成一座桥,此桥就叫做鹊桥。
牛郎和织女便在这鹊桥上相会。
⑵“我”的身份是一位无名的渔父。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
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
⑶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
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可见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
⑴①鹊桥仙;
②牛郎织女。
⑵“我”是一名渔父。
⑶穷则独善其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作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多方面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
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营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蹲露。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阀万间
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所呈现的形象。
(2)对【乙】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
(3)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文“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乙】文“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答案】
(1)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2)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3)C
(1)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再结合全诗进行描述。
年少:
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
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
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
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
停止。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
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描述画面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想象“宫阙万间都”之前辉煌的情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原因是:
战乱。
经过和结果是:
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把这些想象组合成画面并按一定的顺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3)ABD理解分析正确。
C【乙】文“聚”“怒”二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⑴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⑵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
答题步骤:
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6.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
“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
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
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⑴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
⑵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要注意: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感情)
⑵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
一、抓住诗题;
二、抓住关键词句;
三、抓住意象特点;
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
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这两句诗描写的意象有:
微茫的灯火、荒村、满山的黄叶、拥堵着门的大雪,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经历、当时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感情:
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诗句“只留孤影伴黄昏”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及“三十九年何限事”的感叹,
则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⑴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⑵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解析】【分析】垂钓碧溪:
《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梦日:
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
李白引用这两个典故,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像姜尚和尹伊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9.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一)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艾青
(二)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
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
五柳先生对门。
(1)第一首诗中的“它”可能指________(意象),第二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字让人感受到了一份寂寥与落寞。
(2)两首诗都关于“向往”,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艾青与王维在诗歌中分别表达了何种情感?
【答案】
(1)太阳;
孤;
独
(2)艾青的诗歌表达了对光明和未来的向往。
王维的诗歌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清贫、悠然自适的宁静生活。
(1)①结合“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可知“它”具有光芒,能够给予生命延续的力量,并且结合艾青的诗歌风格,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可判断“它”是太阳。
②“孤烟”指孤独的烟,“独树”指孤独的树,因此“孤”和“独”流露出一种寂寥、孤独。
(2)①结合“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可知,这里面突出了太阳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赞美太阳,借万物对太阳的追逐,表现自己对太阳,以及太阳所代表的的光明的追求、向往。
②这首诗前两句,抓住“孤烟”“远村”“独树”“高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恬静的画面,后两句提到两个典故“颜回”“五柳先生”,这两个人都是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人物,因此王维追求的是恬静的、安贫乐道的田园生活。
⑴太阳;
独;
⑵艾青的诗歌表达了对光明和未来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酬”“翻似”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1)读懂标题和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
刘禹锡与白居易在在扬州相逢,在酒席上,白居易曾为刘禹锡作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就回赠了该诗来答谢白居易。
“酬”:
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到乡翻似烂柯人”:
久谪归来,自己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翻”同“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
“翻似”就是“反而像”。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⑴“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⑵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回答,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等进行分析。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下雪;
勉强;
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拏:
通“桡”,撑(船)。
毳衣:
细毛皮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