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现状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630417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15.20KB
中国物流现状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物流现状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物流现状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
2012年1-11月社会物流总额为163.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增幅比1-10月提高0.1个百分点。
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49.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增幅与1-10月持平。
在外部需求改善和国家稳定外贸措施的共同作用下,进口货物物流增长保持稳定,1-11月进口货物物流总额为10.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
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以及再生资源物流总额,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19.8%和13.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健全与之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
制造业将向高级阶段转型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更多依赖完善、专业的供应链服务支撑,能够渗透到制造业各环节的物流业将与其形成更紧密的产业协同。
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带来40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对降低制造业成本、进而拉低物价水平有重要意义。
到2015年,物流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GDP比重达到10%;
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中,港口物流特色优势进一步强化。
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大宗商品物流和国际集装箱物流并重发展,初步形成“三位一体”港口物流服务体系,争取批准设立中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投资前景乐观。
2012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速趋稳,物流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但社会物流总费用依然较高,物流经营效益下滑状况仍没有明显改观。
2013年物流市场能否在继续增长的基础上,同时降低费用,提高经营效益?
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管理又比较分散,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缺乏整体物流规划,加上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综合性物流公司很少,使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的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造成物流环节上的浪费,管理成本加大,因而导致了我国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竞争力不强。
未来,物流企业如何转型?
如何提高效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本次研究主要研究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更好的了解中国物流行业和发展中国物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2.1物流的发展历史
广义上讲,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早在“物流”这样一个名词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
“物流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物流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
20世纪初至50年代;
②第二阶段:
20世纪60至90年代;
③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一阶段:
20世纪初~50年代工业化时期,大多数欧美国家陆续进入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发展迅速,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物流发展规模小,渠道不畅,成不高,其作用未受到应用的重视,从经济学角度建立了物流学科(PD);
“二战”时期,从技术角度确立了物流学科的地位。
第二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世界各国大都采用了“大量生产——大量销售——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发展模式制造业的大规模化与零售业的大规模化并举物流产业逐步形成和壮大,多品种、少批量的配送成为这一阶段主要的物流形式各国对物流的认识开始由PD转向Logistics,第三方物流理论的出现确立了物流产业。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化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经济初露端倪。
发展到供应链管理阶段支撑物流学科发展的物流经济学科、物流管理学科、物流技术学科初步形成理论体系,综合性的物流学科正在发展。
物流及物流学科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各个阶段物流的发展特点是与同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相适应的。
因此,政府或者企业在进行物流规划、管理及制定物流政策时,决不能脱离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物流科学研究中,应该注意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发展的影响及物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2物流定义
物流(logistics)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
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
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解释一: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
物流英文名称:
logistics。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
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
解释二:
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解释三:
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流”是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有其限定的含义,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称之为"
位移"
,流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小范围位移,“物”和“流”的组合,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运动基础上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其互相联系是在经济目的和实物之间,在军事目的和实物之间,甚至在某种社会目的和实物之间,寻找运动的规律。
因此,物流不仅是上述限定条件下的“物”和“流”的组合,而更重要在于,是限定于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军事、经济、社会角度来观察物的运输,达到某种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
解释四:
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
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总结
总的来说,物流是包括运输、搬运、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活动,它是由供应地流向接受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
2.3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随着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民生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的新情况,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信息化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信息化表现在:
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
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采用。
信息化促进了物流功能的改变,使得那些在工业社会里的产品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发挥的主导功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物流业以物为对象,聚散的是物;
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对象。
物流不再仅仅传输产品,同时也在传输信息,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针对实物之外,还要完成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各种信息被聚集在那里,经过加工、处理、使用,再传播出去供社会使用。
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
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物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
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列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
而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
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下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甚至是移动手持设备来实现,等等。
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
此外,它还能扩大物流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
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射频自动识别、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存取、自动分拣、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货物自动跟踪等技术。
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电子化
电子化是指物流作业中的电子商务。
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
它具体表现为:
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
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
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和数字化;
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
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
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
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
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
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
电子化使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
共享化
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优化的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
企业只有在建立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知识、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快速对市场需求作出响。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VMI、JITII、CPFR、第四方物流、RSP与DI等都实现了信息、技术、知识、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化。
协同化
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具有与上下游进行实时业务沟通的协同能力。
企业不仅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更快地响应、跟踪和满足需求,还要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并能把握好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使其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供给。
为了实现物流协同化,合作伙伴需要共享业务信息、集成业务流程,共同进行预测、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等业务。
而只有企业间真实现了全方位的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预见性更好、抵御风险能力更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集成化
物流业务是由多个成员与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要求物流业中成员之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要对业务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缩短供应链的相对长度,使物流作业更流畅、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户和需求。
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实现系统、信息、业务、流程和资源等的集成。
同时,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协同化的基础,没有集成化,就无法实现共享化和协同化。
智能化
智能化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
物流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例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优化、运输(搬运)路径和每次运输装载量的选择,多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与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优化处理,都需要借助智能的优化工具来解决。
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商务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使智能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智能化还是实现物联网优化运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移动化
移动化是指物流业务的信息与业务的处理移动化。
它是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物流作业更多地体现在载体与载物的移动,除了暂时静态的存储环节外全都处于移动状态,因此移动化对物流业具有更加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应用现代移动信息技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GPS、GIS、RFID、传感、智能等技术)能够在物流作业中实现移动数据采集、移动信息传输、移动办公、移动跟踪、移动查询、移动业务处理、移动沟通、移动导航控制、移动检测、移动支付、移动服务等,并将这些业务与物体形成闭环的网络系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
它不仅使物流作业降低成本、加速响应、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而且还使其更加环保、节能和安全。
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现代物流的根本保证。
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有科学的标准。
例如,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信息传输等的标准化等。
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新世纪中,如果没有标准化,就无法实现高效的全球化物流运作,这将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柔性化
柔性化是20世纪90年代由生产领域提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灵活易变的生产方式,国际制造业推出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实行柔性化生产。
随后,柔性化又扩展到了流通领域,根据供应链末端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安排物流活动。
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
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
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社会化
物流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的趋势就是物流业出现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方式。
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
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更多服务方式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人们预测下阶段的物流将向虚拟物流和第N方物流发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务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
这将使物流业告别"
小而全、大而全"
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全球化
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在全球化趋势下,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
接轨"
,它代表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我国企业正面临的国内、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加速加入中国市场,同时一大批中国企业也将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中,这将加剧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国际范围内与外商的竞争,这都将对我国的物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必须把握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作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三我国物流发展现状
3.1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
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左右,占商品价格的4%-10%。
运输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交通运输业的迅速、稳定发展是物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现代物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的辐射深浅度、道路的畅通程度、运输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物流活动的效益。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基础设施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步伐。
从1985年以后,我国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保持在占GDP约6%的水平以上。
近20年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了前30年,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规模迅速扩大,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整体结构明显改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状况在不断好转。
尤其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远洋船队等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并跃居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在一些重要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
3.1.1公路运输
1998年至今,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高速公路的里程从1998年的8733公里增至目前的7.5万公里(截至09年6月),位居世界第二位(美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8万公里)。
2、公路运输市场的快速发展,交通主管部门开始全面开放公路客货运输市场,取消货运运力额度的控制,培育和建立运输市场体系。
全面清理整顿道路运输市场,打击非法违规经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初步实现了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
3、公路运输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为促进现代物流业和ITS(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路运输业主开始把高新科技手段引入运输管理中,GPS、GIS、EDI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信息平台等逐步成为运输业的重要配备。
(1)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公路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路网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路网的通达深度及通过能力显著提高。
(2)运输总量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公路货物运输业得到迅猛发展,不仅公路运输难的状况得到缓解,基本实现货畅其流,而且在综合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目前公路承担着全国80%的货运量的运输任务,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运输保障的重要力量。
(3)运输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运力结构有待优化。
运输市场放开以来,运输装备得到较快发展,运输车辆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车型结构趋于多样化,吨位结构趋于合理,车辆档次及整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我国营运货车中,普通载货汽车占比重高达97%,零担车、集装箱拖挂车、冷藏运输车及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占比重偏小,仅为2.23%。
而在美国汽车运输中汽车货运量中70%使用厢式货车运输。
从发达国家的公路运输发展经验上看,厢式挂车的广泛应用,能够促进运输网络化、多式联运的发展和运输工艺的改进以及标准化程度的提高。
就技术装备来讲,目前我国公路运货技术装备水平很低。
在发达国家的货物运输中已经普遍采用的货物跟踪系统、EDI电子货运商务数据交换系统、计算机货运业务管理系统、车辆运行调度系以及先进的通讯信息技术装备,由于我国公路运货组织化程度低,这些先进的技术装备运用程度还较低。
(4)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货物运输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增加运输车辆数量实现的,且绝在多数营运货车是单车经营,货运企业组织规模小,运输成本高且运价低,盈利能力差,整个货物运输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率并没能有效提高。
分析其根源,主要是运输生产要素不能有机结合、运输资源分散经营、地方保护进行货源垄断以及运输企业按行政区域管理等。
这些因素客观上阻碍了组织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网络化货运服务系统的形成。
(5)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市场竞争激烈。
国内道路运输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业务单一,经营管理方式粗放,且市场竞争不规范,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价格几乎成为竞争的唯一手段。
随着国民经济对道路运输要求越来越高,集约化、规模化将是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是企业适应现有竞争格局的有效手段。
(6)国外物流巨头纷纷进入国内道路运输业。
国外TNT(并购华宇)、耶路全球公司(并购佳宇)、美国世能达公司等物流巨头,对国内物流运输业高度关注,表现出较高的投资热情,纷纷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国内道路运输业,从事综合物流业务。
(7)行业标准化缺失。
目前国家对集装箱道路运输准入许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一些省、市因为集装箱道路运输业的特殊性,严格执行原准入许可条件,但也有一些省、市将集装箱道路运输列入普通货物运输管理范畴,对集装箱道路货物运输准入许可条件按照普通货物运输类标准执行。
由于各地执行的准入条件不统一,造成了一些不良现象发生,导致集装箱运输市场无需竞争,安全隐患突出,行业不稳定,扰乱了道路运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1、资质要求不一。
对申请从事集装箱道路运输企业的资质没有统一的要求,如专用车辆数量、吨位、停车场地、注册资金等,只要有一辆牵引车、半挂车就可以从事道路集装箱运输。
运输企业规模弱小,抵御风险能力差。
2、技术要求不一。
对从事集装箱道路运输的专用车辆没有具体的技术要求,如牵引车发动机功率与被牵引的半挂车、牵引车和半挂车轴数与载质量的关系;
集装箱的最大载质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物流 现状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