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红楼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626163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47KB
论文红楼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文红楼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红楼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方面,经典的文学需借助当代影视这种新媒介广泛传播,在大众中普及;
另一方面,影视剧也借助文学名著提升艺术品位,吸引和扩大其受众面。
在所有的翻拍经典,或者重拍经典中,其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的改编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最早的《红楼梦》电视剧是1975年拍摄的5集粤语电视剧《红楼梦》,截至到2010年各台热播的50集李少红版《红楼梦》共有60多部《红楼梦》电视剧。
《红楼梦》几经改编,每一次改编都是编导们对小说的再度创作和自我阐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面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受众观赏水平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于电视剧改编的认同和心理期待也逐渐趋向成熟。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妹妹,改编难,改编人尽皆知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更是难上加难。
在2010年,出现了四大名著新一轮的翻拍热潮,其中2010版《红楼梦》是引起关注最多、争议最大的一部。
有人认为2010版的诞生,是创作者们二十年磨一剑的产物。
时隔二十年,87版《红楼梦》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思想的限制,还是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随着现代影视技术不断提高,影视艺术创作手法不断丰富,从客观条件上来说,创作一版更加杰出的《红楼梦》电视剧成为了可能,也凝结了观众的无限期待。
2010年9月2日,让观众翘首期盼了8年的新版《红楼梦》,终于揭开了面纱。
当天晚上,50集《红楼梦》在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开始面向全国播出。
伴随着昆曲和梦幻般的场景,红楼梦的故事再一次于电视荧屏演绎。
在中国,《红楼梦》已是永恒的话题。
老观众也许会依稀想起87版《红楼梦》播出时那万人空巷的盛况。
2010版开播时的收视率反映了人们的关注热度。
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北京卫视开播当晚创下了本地最高收视纪录,安徽卫视的收视率则较为平稳。
而在播出后,互联网上更是一片喧嚣。
XX上关于2010版《红楼梦》的搜索条目已达500余万,一时众声齐议,热闹非凡。
[]2010版在首轮短暂的热播之后却遭致了观众极大的非议,并由此掀起了新一轮观看87版《红楼梦》的热潮。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
利用电视收视和网络点播,两版《红楼梦》在观众和网友持续的关注中被相提并论着,结果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倾向于87版一边倒的明显趋势。
更有网友评价:
“2010版《红楼梦》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
”[]
2010版《红楼梦》本身作为一个新生的作品,任何人,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与87版《红楼梦》比较的结果。
本文将对这两部《红楼梦》进行系统的对比,分别从剧本角度、演员角度、影视角度进行分析。
一、剧本角度
众所周知,现今我们能看到的《红楼梦》通传版其结局并非出自曹雪芹本人,而是由高额所续写的。
作者给《红楼梦》留下的不完整也恰巧是此部小说最耐人探究并引起争议的部分。
正是这种没有结局的结局,给电视剧制片人留下了想象和选择的空间。
2010版《红楼梦》与87版《红楼梦》最大的不同便是结局,而这则是因为两部电视剧在版本选择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而87版《红楼梦》的改编者却认为小说后四十回中的“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等大团圆结局”与前面伏笔不符,舍弃了后四十回内容,创新性地根据原著前八十回正文的伏线、研制斋批点的版本以及《红楼梦》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重新构建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做了大胆的可贵尝试,出现了“探春远嫁”“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等精彩桥段。
红学家和普通观众都对87版这样的悲剧结局基本认可,编剧周雷也认为:
“《红楼梦》是一幕通过家庭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家庭社会悲剧”。
[]而10版的《红楼梦》则采用了高鹗续本的后四十回,以一百二十回流行本为据,其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等情节的表现极具观赏性,“鸳鸯自缢”“凤姐落魄致死”“妙玉遭劫”等情节也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010版只删不改,保留了原著中大量的虚幻、情色、诗社雅集等内容。
电视剧仅因为篇幅的原因删除了一些旁枝末节和次要人物的情节段落,其余的都尽力保留通行本原有内容,甚至叙述时序。
87版《红楼梦》改编的态度是“忠于原著”,但在他们眼中,“原著”仅指曹雪芹先生创作的前八十回,对于后四十回的续作,87版编剧和导演都不予承认。
他们认为续作在很多大的问题上违背了原著的精神,“黛死钗嫁”的情节很具戏剧性但认为的痕迹太重,等等。
有鉴于此,他们重新编写创作了八十回后的电视剧本。
[]87版电视剧作者如此一改编,令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与高鹗续书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
10版对版本的选择,不得不承认既有可取之处,也有偏颇之处。
历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都难免有可圈可点之处,如何衡量和展现原著精神和内涵,为新的艺术创作添砖加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二、演员角度
87版《红楼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演员的精准演绎。
87版创作团队为找到满意的演员,可谓是殚精竭虑。
87版《红楼梦》的演员们不仅神似,更难的是形似。
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那俊秀的五官、那痴情的神态活化了书中“面若中秋之月”的宝玉;
宝钗扮演者张莉那张鸭蛋脸、那双杏核眼也与小说“脸若银盘、眼似水杏”比较贴切;
黛玉在书中如“娇花”、似“弱柳”、“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体态与性格,更让扮演者张晓旭那张瓜子脸、那瘦弱的身躯和一双时常含愁、含怨、含泪而说笑时又极灵活俏皮的眼睛演绎得十分到位;
探春的扮演者东方闻樱五官棱角分明,传神地表现了探春的豁达、豪爽、带刺儿;
王熙凤扮演者邓婕“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展现了“南省辣子”的谈笑风生、言语响亮、喜怒形于色,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
其中由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和邓婕饰演的王熙凤,更在互联网上被网民评选为“中国影视艺术史上无法超越的银幕形象”,可见其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为使演员与角色形象更为贴切,不少演员都来自戏曲剧团,例如邓婕是学川剧的,袁枚是学黄梅戏的。
所有演员都要进入培训班学习,培训班还专门请来红学家、民俗家、礼仪老师给他们上课,从走路说话开始练。
为了更好地相互了解磨合,包括导演编剧在内的剧组全部成员都与入选的演员吃住在一起。
所有学员人手一册原著《红楼梦》,时时研读,这是首要的培训内容。
每天早上六点,学员们在剧务主任的带领下晨练跑步。
早饭后便是琴棋书画、诗歌词赋的学习。
“红学大师”给演员们上课,从《红楼梦》的主题、人物形象、礼节仪态、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及吃喝玩乐,无所不讲。
历时三年,演员的精雕细琢最终成就了经典87版《红楼梦》,为观众留下了无数难忘的荧幕形象。
但87版中的林黛玉与原著相比,缺乏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反抗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表现不够,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
与87版相比,2010版《红楼梦》导演李少红对“金陵十二钗”加进了许多时代的解释:
宝玉被塑造成抗拒自己、拒绝成长的性情中人;
黛玉则是活泼风趣爱说爱笑的才女,不再柔弱,也淡化了小性儿任性儿;
凤姐也少了87版的干练,成了幽默风情、活色生香的女人;
秦可卿则风流有余、神秘性感。
与87版特有的古典韵味相比,2010版的剧中演员则因“窄瘦审美”的趣味而饱受诟病。
在新版的《红楼梦》中,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
宝钗神似而形不似,小宝钗李沁气质、演技都较好,但体型羸弱与原著中“肌肤丰泽”“体丰怯热”的形容相去甚远;
大宝钗演员白冰体型更似宝钗,但与李沁相去甚远,年龄相差太大,气质也不如前者,两位宝钗不像;
新版黛玉的饰演者蒋梦婕体型圆润健康,与黛玉全不形似;
贾母气质大气但不似中国老太太;
王夫人年龄太大似宝玉奶奶;
秦可卿造型过于鬼魅;
秦钟贾琏等外形实难担当原著的设定。
在挑选演员时,北京电视台专门举办了挑选演员的大型《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以“品牌剧、精品剧”为目标,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红楼梦”。
新版《红楼梦》从筹拍到播映一直处在舆论的尖端,新闻爆点常常青睐着各大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使之带上了盈利色彩。
一场热热闹闹的与时尚结合的流行选秀,让2010版《红楼梦》没有开拍便赚去太多眼球,也沾染上更多浮躁的炒作气息,没有利用更长的时间对演员进行细致的培训,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刻,演绎不够精准。
三、影视角度
(一)写实主义与如梦如幻
《红楼梦》是一部虚实相生相映、写实写意完美交融的天才之作,洋溢着浪漫的诗情画意,气质高雅飘逸,风格含蓄蕴藉。
梦幻的写意场景成就了《红楼梦》独特的美学价值,但对于影视艺术而言,此种空灵神韵该如何展现却使创作者头疼不已。
87版的《红楼梦》,由于受当时电视制作技术的限制,许多梦幻场景无法展现,呈现浓厚的写实主义。
在电视剧筹拍之初,导演王扶林曾表态:
“那所谓虚幻迷离不过是穿凿附会而已,并无真意。
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才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将小说搬上荧幕,我刻意强调现实主义。
”[]于是,整个创作团队紧紧围绕“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进行电视剧制作,最集中表现此版电视剧写实风格的处理体现在导演对“女娲补天”“绛珠还泪”“太虚幻境”这些情节的删除和“天香楼”的增补。
其中删“太虚幻境”、补“天香楼”的处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讨论。
尤其“太虚幻境”的描写还起到了贯穿整篇小说的作用,这一情节的删除重了“写实”的蕴,轻了“写意”的灵,从艺术品位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分析可谓拉低了原著的文化水准,成为了一部纯粹写实的影视作品,神韵大减。
《红楼梦》,顾名思义,就是一场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梦境,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梦幻色彩可谓是全书的灵魂所在。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2010版《红楼梦》能否展现原著中写意化的美学风格,满足人们的期待,从未开播时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李少红曾说:
“曹雪芹统领《红楼梦》只用了四个字——亦真亦幻,但这四个字真的能难死人!
”[]2010版借用现代先进的影视特技,再现青埂峰下的石头、女娲补天、太虚幻境奇观及其他神话梦幻场景,展现了原著的恢弘、瑰丽场景,创造了传统摄像无法完成的各种奇异景观,弥补了87版技术上的遗憾,营造出虚实相间、抒情色彩浓郁、余味悠长、独具风采的情调意味。
新版《红楼梦》对“虚”的烘托和对“梦”的诠释,正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二)端庄典雅与戏曲写意
2010版《红楼梦》播出后,人物服饰造型成了观众争相比较大肆讨论的又一话题。
《红楼梦》小说并没有表明故事发生的具体朝代,架空了历史背景,这就给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宽广的平台。
87版《红楼梦》在沈从文、邓云乡等名家的指导下,设计师史延芹最终确定了以宋明两朝作为剧中人物造型与设计的基础,同时大胆加入了清朝服饰的细节特征。
剧中的服饰精美优雅,不仅由于配色,还在于服饰与人物气质、命运的匹配。
比如黛玉的服饰多为青色系,偶有鹅黄色、粉紫色系,服装绣花以梅花、兰花、竹为主;
宝钗气色红润,服装多为粉色、黄色等圆润明媚的色系,服装绣花以牡丹为主。
人物的服饰造型与原书中的描写基本相符,家中长辈份的人物衣着风格较为古朴端庄,少爷小姐们的服饰则较为明快鲜亮,侍人的服饰则多为暗深色且质感较粗糙。
创作者也是本着忠于原著的态度精心设计人物造型,希望在服装设计上渗入人物的性格色彩并隐喻人物命运。
比如王熙凤在掌控大权、四处逢源之时,多以大红或艳黄衣服示人,充分显示了其地位和贵气;
而当最后流离落魄直至凄惨入狱之时,则是深色着装居多,来显示其命运的悲惨。
2010版《红楼梦》一经播出,剧中人物套用戏曲的“额妆”造型,引起了轩然大波。
评论中贬多于褒,对于女演员头上的“贴片子”,网友形象地称其为“铜钱头”或者“黄瓜片”。
“额妆”的灵感大部分来自于昆曲,导演和造型师也是想借昆曲华美的东风吹起《红楼梦》的虚幻之气。
然而效果却是,“额妆”不仅不能美化剧中人物形象,还对刻画人物个性起到了模糊的作用。
“额妆”在戏曲中的运用主要是修饰人物脸型,现在人人头上都顶了几片“铜片妆”,让人挑花了眼看晕了头,纵然演员的表演再到位,个性的独特还是被模糊了几分。
此次剧中的服装可谓奢华至极,设计师叶锦添称服装的所有细节都是建立在每个人物的性格特色之上的,先确定大致方向,再在细节上不停地钻研和摸索。
“十二金钗相对于曹雪芹,有他最美好的回忆,整体的氛围呈现的华丽感,是带着游戏与冷酷并继而生,隐喻了一种华丽背后的黑暗。
”[]如饰演秦可卿的演员唐一菲认为“沉闷的黑衣”正代表了秦可卿一生的灰色、悲情,没有一丝亮点。
新版《红楼梦》中人物的服装造型、妆容搭配无疑颠覆了观众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从中可以看出设计者不断求新求变的突破精神,但“新”并不等同于“好”。
(三)场景、声音、镜头
(1)、场景
1984年为拍摄87版《红楼梦》,经红学家古建筑家园林学家和清史专家共同商讨,按曹雪芹在小说中的描述,在北京市宣武区按照原著的描述,设计建造了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
由于场景多为实景,最后总体画面呈现清新亮丽,色彩饱满,真实感强,却又不失清新雅致。
比较87版与10版的画面场景制作,不得不承认由于不同时代影视创作技术条件存有差异,从场景的精致、道具的奢华、特效的奇幻等方面来看旧版电视剧的确比起新版要略显逊色。
小说中大到园林建筑,小到生活中的衣、食都是极考究的。
大观园,荣宁国府的气势磅礴,富贵繁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制作人员不惜人力资金,高价搭建了十个大棚以供拍摄。
贵族家庭中的一件一设一,柜一橱自是上等木材精雕细刻、衣着服饰都是镶金绣银,笔墨纸砚皆乃上品、一花一草皆非乱设,电视剧为了展现这部宏大的史诗,严格按照书中的描写去筹备场景、道具。
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怡红院,清幽淡雅的潇湘馆,田园风光的稻香村,秋爽斋、藕香榭、大观楼等亭台楼阁均气势非凡。
这些依靠现代化制景技术与精雕细琢的后期制作共同呈现了出来,将原著中平面的文字描写立体化、具象化了,让曹公笔下的梦幻世界得以成真。
不过,有些观众评价说太过于奢华迷乱了。
(2)、声音
在电视剧创作中,导演们都自觉地将音乐运用到其中,音乐对于气氛的烘托、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渲染作用。
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中,音乐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87版的《红楼梦》就做了成功的典范。
87版的《红楼梦》是作曲家王立平前前后后耗时四年半之久,在不断研究斟酌、苦思冥想下创造出的成果,并确立了改编电视剧音乐的主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剧中那一首首让人愁肠百结魂萦梦绕的歌曲已经成为新的经典歌曲,更是影响甚广。
87版《红楼梦》中共有十二首插曲。
它们的词全部来自小说原著中的曲、词、诗、令。
这十二首插曲大都与剧中的某个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聪明泪》、《葬花吟》、《晴雯歌》、《分骨肉》、《紫菱洲歌》就是与王熙凤、林黛玉、晴雯、探春、迎春有关。
那首人尽皆知的《葬花吟》,更是创作者呕心沥血花了长达二十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出来的,这首歌准确的诠释了文化主题,更是历来红楼梦无数影视改编中最经典、传唱度最高的音乐作品之一。
10版《红楼梦》中的音乐插曲,外界评论褒贬不一,也是观众对新版《红楼梦》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一种观点认为其咿咿呀呀的顿挫曲调使整个片子变得阴森诡异,变成了恐怖片;
另一种观点是,“影片的音乐表现了原著那种夹杂着如梦如幻、亦歌亦哭、真实与魔幻并存的氛围。
”[]2010版《红楼梦》还拯救了十出已失传百年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李少红具有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其精神是可嘉的,但其欣赏性和理解性就不得而知了。
2010版的作曲杜薇认为,“氛围电子”最能营造出迷幻、神秘的感觉。
但就是这几乎无处不在的音乐,被观众认为是“鬼叫”。
过度哀怨和少气无力的“氛围电子”,使得剧情倍感压抑伤感和死气沉沉。
剧中舒展明媚温柔细腻的音调几乎始终没有听到。
难怪电视剧播出后,有的观众直接感叹“简直就是鬼版红楼梦,尤其是背景音乐,太阴森恐怖了,看得我起鸡皮疙瘩。
”
2010版《红楼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旁白的大量运用。
旁白对电视画面进行了讲解和补充,使得其在原著的忠实度上比87版《红楼梦》而言更上一层台阶,对于人们在看电视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阅读了小说本身这一层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凡事都应该有度,新剧中的旁白出现的太过频繁,让人在观看的时候倍感压迫。
且不间断的画外音对收视效果造成了干扰,又要顾及画面又要仔细聆听,往往容易让观众顾此失彼,严重影响了观赏效果,旁白所起的作用反而是画蛇添足了。
(3)、镜头
提到新版《红楼梦》的画面,就不得不提片中导演独具匠心并反复运用的快进镜头。
比如大观园刚刚落成,贾母代领众小辈进园游玩,人物在正常走动的过程中,镜头瞬时从大院门口快进到了园中间,观众看了瞬间莫名。
同样的情况早在黛玉初进贾府中就有表现,黛玉一下子从大院门口直“飞”正厅。
“快进”镜头给人带来些许不适,还有周围环境中的人物都是飘浮而过,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导演频繁的使用这些超现实镜头目的是为了制造虚实交替的梦幻之感,但结果好像差强人意,反而给人带来阴森恐怖的感觉。
由此看来,新的审美效果不见的就是好,关键是要让观众喜欢。
四、结论
“红楼梦”历经了两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从最初的“文学瑰宝”变为荧屏上的“宠儿”,影视语言对名著的改编令文学巨作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广泛的传播效果。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眼光和审美趣味,我们判断一部影视剧的好坏不能单一的用某一阶段的审美情趣来评论。
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学巨著的不断改编,我们的审美观念也应随着改变。
关于《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不会就此停止,优劣之争也不会停止。
不同时代造就不同审美,我们只有用变化并进步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次影视改编,才能客观地体味文学与影视间奇妙的艺术连接。
文学名著与影视艺术的结合必定会形成双赢的结果,希望后来的影视改编能汲取“前辈”的成功,弥补现有的不足,为名著插上飞翔的羽翼,遨游在广阔的文化之空!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
胡文彬论红楼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M].中央编译出版社.
[5]周汝昌,周伦荃.红楼梦与中国文化[M].工人出版社,1989.
[6]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上海出版社,1953.
[7]俞伯平.俞伯平论红楼梦[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8]王国维,胡适等著.大师品评红楼梦[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9]周雷.海外红学论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周雷,周岭.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著改编[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电视剧目:
[1]《红楼梦》电视连续剧(1987,王扶林执导)
[2]《红楼梦》电视连续剧(2010,李少红执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