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624405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48KB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什么,学什么,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有些同学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中考,平时完全无用武之地,这就使得学生从客观上不愿意多接触文言文了。
还有就是文言文学习起来费劲,读起来拗口,难于理解也是导致学生不愿学的原因。
二、进行文言文教学有效探索的必要性
这种现状,让我们教师探索文言文教学怎样教才科学?
怎样教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
“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近几年,听了语文界泰斗余映潮老师的课,还自学了他的一些著作,本人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让课堂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我心想将这种板块式教学模式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会是个不错的尝试。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说”“析”“背”“写”文言文五步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五部曲”文言文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第一部曲“读”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学习文言文,读是非常重要环节。
1、读准字音。
只有读准音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原意。
如:
《〈论语〉十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不读“shuō”而读“yuè
”。
《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的“不”,不读“bù
”而读“fǒu”。
《出师表》中“陟罚藏否,不宜异同”的“否”,不读“fǒu”而读“pǐ”。
这些容易误读的字需要老师范读或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
听读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无形中培养文言语感,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好铺垫。
2、加强指导。
文言文的读并不是让学生把每个字念出来就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诵读方法。
①读准节奏。
这里的节奏指的是停顿、断句,是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断句。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重要。
如《〈论语〉十则》中“吾/日/三省/吾身”、《幼时记趣》中“见/藐小之物/必/细究/其纹理”,这些难点就需要我们教师指点反复诵读,逐步形成语感。
②读出语气和感情。
情是古诗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朋友情、思乡情等。
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地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产生共鸣,展开联想和想象。
3、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全员参与的集体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读,自由分散的个别读,分角色的朗读,带有表演色彩的朗读,打擂台形式的比赛朗读等。
可根据不同课文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同一篇文章也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结合。
如我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
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师生朗读比赛;
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
最后以学生背诵归结。
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
这节课学生学得乐在其中,我想主要是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总之,“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堂上,如果师生都能入神朗读,乃至成诵,把无声的文字读得有声有色有味,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作品的情感,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那么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定必轻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而是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第二部曲:
“说”
1、说内容。
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这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通常在一些浅显文言文的教学时,学生在通读文章后,我往往会设计一个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或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虽然有时学生所讲与文章有所偏差,甚至闹出一些笑话,但这样一说,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既锻炼了口才,又训练了思维。
2、说翻译。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把文章每句话用现代文“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口头翻译课文,这样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了解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丰富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
当然,教师不是把所有事交给学生,啥都不做了,相反,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翻译文章的方法外,还应当在难点、疑点处及时地给予点拨。
3、说疑问。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肯定他的善于思考。
例如,在讲《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什么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马上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学生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一旦被教师肯定,他们便会更愿意表现自己,更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说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不拘一格,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
如《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能够向“曹刿”这样的小人物请教,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有善于“纳言”的性格特点。
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
再如在学习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我提了个问题:
“大家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静思片时刻,学生即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有说:
“生活中也许有很多挫折,但是一定要乐观面对。
”有说:
“当上帝为我关闭一扇大门时,也为我开启了另一扇大门,那一定会是我另一份人生价值的体现。
”也有说:
“当挫折成为拌脚石时,退一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
”
(三)第三部曲:
“析”
这里的“析”是“讲析”。
对“讲析”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一味排斥,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
一些教师打着践行新理念的幌子同样拒绝讲析,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烈烈轰轰,学生课后脑袋空空。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课堂上鼓励学生讲,总得有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归纳、总结……讲解、讲析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哪里需要略讲,哪里需要详讲。
在教学中,我一般在如下方面进行讲析:
1、讲析文章主题。
如在讲授《马说》时,学生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我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
所以作者产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再如教《伤仲永》时,学生在谈方仲永成为“常人”的原因时,只会迁怒于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忽略了方仲永本人“不求上进”这一原因。
这时教师不妨追问一句“方仲永变为常人,泯然众人,仅仅只是他父亲造成的吗?
”仅此一问,常常能点醒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和分析课文,对文章中心、作者的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
2、讲析文章语言。
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读一读,比较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不同,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水中藻、荇交横。
学生一读,就说改句少了个盖字。
我就让他们闭上眼睛,再细读这两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再细读了几遍,有说:
“多了个盖字,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还有说:
“原句不仅写出了月色的澄清,更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通过盖字,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再如在教授《爱莲说》时,我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然后请学生针对描写莲的句子议一议,可以看出、读出、悟出多少种“美”来。
通过讨论点拨:
看出画面美、形态美;
读出语音美、情感美;
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最后,我水到渠成地归纳:
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外在姿态的赞美,其实是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
3、讲析文章写作技法。
如在讲析《小石潭记》的美点探寻时,我说:
“本文美不胜收,妙点纷呈。
我们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体会课文的特别之处,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
”接着,我举了个例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12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小石潭周围古树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的清淡之景,也隐隐透露出作者的幽幽喜悦。
”然后我要求学生读第二段,须读出一个妙点,读出美。
过了一会,有生举手,一个说:
“妙在比喻修辞的运用,‘皆若空游无所依’。
”一个说:
“妙在动静结合的写法。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游鱼的欢快,由此也感染了作者。
”另一个说:
“妙在侧面描写。
以鱼写水,未着一‘水’字,却将水的清澄写到了极致,堪称妙绝!
学生在老师的讲析中体会文章用词之巧、写法之妙、内容之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第四部曲:
“背”
读的最高境界是背诵。
张志公先生曾说:
“学习文言文必须背诵,背诵起很大的作用。
因为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
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1、还原法。
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
这样几番下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
如《爱莲说》一文中第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于是我就通过还原的方式,让学生翻译我还原成课文原句,然后我翻译学生还原,如是几番,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
2、纲目线索法。
如,背诵《桃花源记》按照文章的线索;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也就理清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这样沿着作者写作思路背诵,也自然能很快背下来了。
3、对比记忆法。
有的文章或段落,其行文非常有特点。
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行文的某些特点,对学生的记诵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鱼我所欲也》的最后一段,对比的特点尤为明显。
再比如《岳阳楼记》的第三、四段,文章运用悲喜、明暗对比,教师指导学生弄懂了这些段落中采用对比这一行文特点,学生的背诵和记忆就容易得多,也会有效得多。
需提出注意的是,学生在背诵完了后,老师的检查落实非常有必要。
我设三道关卡确保背诵的顺利进行。
一是小组长关。
每四人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早晚读由小组长检查。
二是课代表关,小组长检查完后,报给科代表,由科代表在“背诵”一览表上积分,进行公示,形成竞争。
三是老师关。
上课前五分钟,抽签检查两三个同学,当堂背诵,这既是督促,又是展示。
对不合格的同学,督促其按时补上。
这样就可保证背诵要求的落实,促使学生将文言内化为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五)第五部曲:
“写”
作为初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如果能从文言文中汲取营养,不仅可以学到遣词造句法,还可以学到文章结构法,以及各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应落实到写作上来,“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借鉴,逐步学会写作、创作,并最终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生活、再现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反映个性化的生活。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写作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体验、挖掘,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1、改写。
可以写一个片段。
如教学《曹刿论战》,和学生探讨详略安排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写一个片段,展现“齐人三鼓”之后,鲁军击鼓,鲁军怎样士气旺盛,齐军怎样士气衰竭的战斗情形的。
这个写片段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明白把握战机的重要性,而且使“齐师败绩”显得具体可感又真实可信。
也可以改写整篇文章。
如学了《狼》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该文改编成课本剧,不仅编,还演出来。
学生改得兴致勃勃,演得也卖力。
最后演得最好的那组,还在级部第二课堂展示上作了表演,取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2、仿写。
如学了《陋室铭》后,我让学生仿写该文。
结果收上来的作业令我眼界大开:
一生写了《师徒铭》:
师不在老,博学则名。
徒不在敏,努力则灵。
斯是教室,惟吾学兴。
柳树映门绿,阳光入窗明。
谈笑皆鸿儒,往来非白丁。
可以弹钢琴,阅心经。
无叮嘱之乱耳,无生计之劳形。
出发上五中,留驻上职校。
校长云:
何差之有?
还有一生写了《学习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中游则灵。
斯自习课,独我闲情。
纸条传得快,手脚动得勤。
琢磨玩花样,寻思看手机。
无父母之唠叨,无师长之提醒。
虽非篮球声,堪比台球厅。
心里云:
混张文凭。
3、写读后感。
比如学习《幼时记趣》,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学生受启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玩泥巴”“捉迷藏”“烤番薯”“用竹叶、手指等吹曲”“捉蝇之趣”“钓鱼之趣”“玩玻璃弹子”……儿时之趣尽集于课堂,学生着实来了一次甜蜜的回忆。
既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提升其写作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再如学了《伤仲永》后,我以《由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交来的作业可谓异彩纷呈,现摘录某段:
“成功=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的名言告诉我们:
勤奋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这些故事流传数千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感召着我们:
成功者不一定是聪明人,但成功者一定是勤奋的人。
对待成功,我们不能因自己有天赋而坐等机遇,我们要谨记“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砍断荆棘,劈裂顽石,架起桥梁,通向成功的目的地!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为了考试而教,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教。
我的五步教学法,既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好学”“乐学”文言文起到了推动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语文报出版社(2012、5)
3、《中学语文教学》(初中刊).语文报出版社(2012、10)
4、张羡昌:
《文言文教学的“八”个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文言文 教学 模式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