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961883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55KB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这是对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科学定位。
顾名思义,所谓根,就是说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所谓魂,就是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因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并留下了宏伟的物质标志。
农业是文明之母,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
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
从夏朝都城依黄河及其支流建立并转移,到元朝定都北京,再到明清,黄河流域很多地方成为都堿,留下的建筑成为文明的见证。
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因为中华文明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粹,并凝聚融合成大一统的国家。
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我们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
中国传统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是儒学,儒学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的一个学派。
汉武帝为适应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由私学一跃而成为占据正统地位的官学。
此后的历代王朝,均大力加以提倡,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润,儒学渗透到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秦汉至南北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使黄河文化在地域上大大扩展。
这时,黄河文化的覆盖面已远不止黄河流域,而达到了两汉的疆域,其文化的影响力远及西城、日本与南海。
从隋、唐至元末,中国境内又再次掀起一个民族大融合新高潮,使黄河文化的覆盖面进一步得到扩展。
至清朝建立,黄河文化与周边的诸种文化相融合,便进一步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
(摘编自田学斌《黄河文化: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材料二:
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也是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这是与原始社会黄土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相伴相生的。
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黄河流域先民们的创造力、开拓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被激发到了极致。
于是在缺少文字记载传承的远古,这种精神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在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源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原始民族精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源于黄河流城的祖宗崇拜和家庭伦理社会结构。
西周初年统治者实行了以礼乐德治为特点的宗法分封制,后又经春秋战国的进一步含蕴和“大一统”下儒家文化的“高高在上”,中华民族的主导民族精神得以确立。
从此之后,以崇德、向善、重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始覆盖并构筑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一方面追求社会秩序的“天下大同”,超然客整理另一方面又强调“天下大同”的践行者在个人,于是产生了独具社会伦理特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级序进。
在这架联结个人和群体的逐级序进中产生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
美美与共的和平理性精神来源于黄河流城艰苦的农耕生活。
因艰苦求生,黄河流城的先民们养成了务实、勤劳和理性的性格。
黄帝和炎帝涿鹿之战后的结盟,又使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民族融凝方式:
美美与共下的统而合或统而不合。
费孝通曾把这种各安其位、联手发展的精神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家国一体的群体本位精神,是黄河流城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和黄土高原独特生态合力的产物。
史前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形式的宗主制政治,新石器时代晚期权力已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宗主手中。
黄土高原上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态奠定了华夏族依赖土地、追求稳定、务实和不喜迁徙的民族心理。
黄河流域时而发生的灾害,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抵御。
于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出现了宗主带领民众集中权力推动大规模农事作业的举动,这种频繁出现的群体主义举措逐步养成了中国农耕经济社会的群体本位文化。
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黄河流域人民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
先民们向土而生,在勤劳的努力下,把中原大地的农业变成了不同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含蕴了高度发达成熟的中华文明。
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源于黄河流城的祖先崇拜和由此形成的寻根文化,表现在文化传统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而中国文化史中多有注经之作。
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
因为“返本”是问题导向下的返本,追根溯源的过程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新过程。
因而返本开新,即:
在时代精神的观照之下,对原典重新解读,接续鲜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会娟《黄河文化孕育的恢弘大气的民族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河流城历代都城留下的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成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见证。
B.黄河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粹,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
C.黄河文化的覆盖面随着历史上民族大融合两次高潮的到来而不断扩展.至元代达到最大化,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
D.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中生成,并在远古时代借助文字记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学由私学跃为官学,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并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B.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既追求“天下大同”.又强调个人的践行,于是产生了个人到群体的逐级序进。
C.先争战后结盟的黄帝和炎帝.找到了美美与共的民族融凝方式,认为各安其位、联手发展是最适合民族发展的。
D.黄河流城的先民们具有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创造了与尼罗河流城和两河流城精耕农业不同的生产模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黄河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B.和而不同,合作共赢
C.众志成城,家国情怀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关于黄河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
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
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
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
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刘,距今已四百年。
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凤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
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
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
衡王刻宇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
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
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
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
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
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喊喊嚓嚓,忙忙碌碌。
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
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
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
院心有一并,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
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
宋人有诗云:
“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
”(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
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
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粥,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
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
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
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
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
“兵甲富胸中,纵救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
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
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
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
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
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
“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
”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
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
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
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
皇枯三年(一O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
第二年即病逝了。
《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
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
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优国优民。
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
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任人官宦。
④春凤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
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
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伸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
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
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超然客校对整理
⑤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
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
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
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做立。
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
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州衡王虽然已被风吹雨打去,但他创造的奇迹一巨大的“寿”字,却具有艺术价值,让作者惊叹不已。
B.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做过一番事业,有着很好的政绩官声;人们为纪念他修建的范公祠,千年香火不绝。
C.文章第③段中引述宋人的诗句,是借当时宋人之口来赞美范仲淹勤政爱民的高尚品格就像井水样清澈如镜。
D.“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
”这两句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先写青州的悠久历史,顺势引出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市 届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