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六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的综合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615022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96.89KB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六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的综合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六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的综合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六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的综合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据此回答5~6题:
5.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6.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D.增加日照时数
5.C 6.B 本题组主要考查中低产田的改造与利用。
第5题,在山坡地上增施肥料,增产效果微弱,其最主要原因是坡度大,肥料易随水土流失掉。
第6题,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后,减少了水土流失,有利于土壤的保墒保肥,故选B项。
(2010年全国文综Ⅰ,1~2)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据此回答7~8题:
7.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
A.耐湿B.耐旱
C.耐盐D.抗倒伏
8.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
A.化肥B.农家肥C.农药D.淡水
7.C 8.D 第7题,我国沿海地区利用滩涂围垦造田来扩大耕地面积,围垦后的滩涂都是盐碱地,所以改造后的滩涂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主要耐盐碱,而不是耐湿、耐旱、抗倒伏,故C项正确。
第8题,为缩短滩涂改造时间,可以通过引淡淋盐来降低滩涂的盐度达到改造的效果。
9.[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6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如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判知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黄土高原东缘,温带季风气候区。
第
(1)题,M地西侧为水库,水流速度慢,上游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淤积较多;
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水位下降,河床裸露,且多大风天气;
M地位于冬季风迎风坡,有利于风沙沉积。
第
(2)题,本题为开放性探讨题,观点A主要从风沙堆积、流水沉积和人类活动加剧等方面分析;
观点B则主要从气候、水文及人的环保意识增强等方面分析。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风沙在此沉积。
(2)观点A: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
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
10.[2012年安徽文综,35
(2)]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建设住宅会占用耕地,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耕地与湿地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湿地的环境效益,还会造成当地人口增加,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
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考点二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013年江苏地理,10)如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
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如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1.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D 月牙泉的形成是泉水在洼地汇聚,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使地下水量不断减少,是泉水干涸的主要原因。
2.(2013年广东文综,7)如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建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C 据图可知,1968年以后,利津水文站黄河径流量与输沙量均在减小,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拦水拦沙所致,故选C项;
水量减少,主要与黄河中上游地区大规模发展灌溉农业有关,故A项错误;
流域内降水量增加、中游水土流失加剧则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增大,故B、D选项错误。
3.(2011年广东文综,2)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
其主要原因是( )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
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
D 河流由淤积转变为冲刷有两个原因:
一是流速加快,二是上游来沙量减少。
1985年前,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较严重,中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大量淤积;
1985年后,我国加强了长江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下游的来沙量减少,江苏段由淤积转变为冲刷,故选D项。
而A、B、C三项与下游冲刷加强无关。
(2010年全国文综Ⅱ,4~5)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5.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
4.C 5.B 第4题,由图可知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变化均呈波状起伏,但不完全同步。
1985年之后输沙量变化趋于减小,而径流量总体趋势保持平稳。
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并非逐一对应。
通过图可以看出输沙量变化幅度更大,故选C。
第5题,1984年以来输沙量明显降低,说明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河流含沙量;
完善了水利工程措施,减少了河流输沙量,故选B。
6.(2013年重庆文综,12)图1为某河段示意图,图2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测得的年流量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1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 。
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2)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 。
其原因是 。
(3)请在图2上绘出图1中点③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农作物
常住人口
其中:
城镇人口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总产量
(万吨)
播种面积
(万公顷)
2000
1013
346
364
62
10
2010
1149
651
275
45
15
(4)如表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
据表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第
(1)题,在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后,C点附近河道水量会增大,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作用加剧;
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可控制堤坝的高度和修建调节水闸。
第
(2)题,从图2中可以直接看出观测点①的流量大于观测点②的流量。
对图1进行分析可知,①处是一条河道,水流集中,②处经过河中沙洲的分流分为甲、乙两河道,水流量大大减少,①与②之间没有支流汇入,因此影响水量大小的自然因素只能是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第(3)题,由于河流从点①到点②没有支流汇入,所以点③的径流量等于点①的径流量减去点②的径流量,据此可以绘制点③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
第(4)题,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一般包括土地面积、种植技术、生产积极性等,表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人口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关系,从这些关系入手,很容易总结出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粮食生产”不等于“粮食产量”,粮食生产除了包括粮食产量外还包括播种面积。
(1)加剧 建议:
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2)大(多)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3)
(4)趋势:
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原因: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
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
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7.[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36
(2)]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
图甲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
图乙为图甲M水坝的景观。
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
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
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抓住水坝对淡水的拦蓄作用和对海水的阻挡作用进行分析,即可得出建坝前后坝内水域的咸淡变化。
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
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与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
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
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考点三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13年安徽文综,27)如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1.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C 水能、石油、天然气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能,故A错。
油气资源是海洋中的低等植物和动物在隔绝空气并在细菌作用下形成的,故B错。
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中后期需要大量的水回填矿区,所以C正确,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运输至西欧,故D错。
(2012年大纲全国卷,1~2)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
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
3.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2.B 3.D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图中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关系。
第2题,图中各国均为煤炭消费大国,结合各国人口数量与煤炭消费量可推算出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第3题,能源自给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自己生产和储备的能够满足消费的能源与能源总需求之比。
据图示资料可大致推算出各国的煤炭自给率。
(2010年四川文综,1~2)下图是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
4.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5.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4.C 5.D 第4题,由图可看出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以原煤、原油为主,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比重小,故A、B错误,以原煤和原油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会排放大量的CO2和SO2等气体,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会加重酸雨危害,故C正确,D错误。
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四川省,②为黑龙江省,③为甘肃省,④为河北省,四川省因处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但同时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水能开发利用受到限制,故选D。
6.[2012年浙江文综,37
(1)]根据图文材料(下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题:
材料 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海油陆采”解决了浅海地区建造海上钻井平台投入高、运行费用高、安全风险大等问题。
石油资源靠近陆地;
浅海;
潮汐和波浪等影响较小。
(可任答两点)
模拟试题
(2013德州联考)读“我国某地区的生产模式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示地区不同生产模式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B.水源C.热量D.地形
2.过渡带最不适合开展的活动是( )
A.灌草种植B.畜牧业
C.小麦种植D.耐旱树木种植
1.B 2.C 第1题,根据生产模式判断该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
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源。
第2题,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应植树种草,保护环境,限制农垦。
(2013泰安期末)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
塬是我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读图,回答3~4题:
3.塬的顶面平坦宽阔,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风化、风蚀B.冰川侵蚀
C.流水沉积D.风力沉积
4.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地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3.A 4.A 第3题,塬的顶面地势较高,流水、冰川作用弱,沉积作用不明显,主要是风化、风蚀作用。
第4题,甲地为黄土沟谷,打坝淤地,保持水土,乙为黄土梁,缓坡上修筑梯田,合理利用土地;
黄土塬地势较高,不易修水库;
丁地为黄土陡坡,坡度大,不能平整土地。
5.(2013乐山模拟)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读“我国某区域河流水系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该流域基于自然条件下的农业地域特征。
(2)比较该流域东西部农业发展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并分别提出防治措施。
(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地区
生态问题
防治措施
西部
东部
第
(1)题,该区域地形东部以平原为主,西部为山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农业地域特征可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类型、农作物熟制等方面回答。
第
(2)题,西部为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生物减少等生态问题,东部平原地形,河湖密布,易发生湿地萎缩等问题;
防治措施从环境问题的成因入手,对应列举。
(1)以种植业为主,西部地区林业比重较高;
西部地区多河谷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以种植喜湿热农作物为主;
熟制多为一年两熟。
(任意答对四点即可)
(2)见下表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任意答对两点得满分)
制定合理伐育政策、扩大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改变山区经济结构(任意答对两点得满分)
湿地萎缩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田还湖
(2013北京丰台区模拟)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村庄引水渠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河水可自流入村的线路是( )
2.该村庄常年引用河水发展农业生产,将导致河流下游( )
A.水土流失加剧B.水量急剧减少
C.水体净化能力下降D.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1.D 2.C 第1题,河流能否自流,取决于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判断东南高,西北低。
④线路由高处流向低处,可自流。
第2题,河流中上游地区过度引水,会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流速降低,水体净化能力下降。
(2012武鸣二模)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天数之和称为历时。
将一年内逐日平均水位按递减次序排列,以水位为纵坐标、历时为横坐标绘成的曲线,称为水位历时曲线。
如图为某河流某水文观测站测得的水位过程线(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水位历时曲线图。
读图,回答3~5题:
3.此河流的最主要补给水源是( )
A.雨水B.地下水
C.湖泊水D.积雪冰川融水
4.图中曲线中,最可能表示水位历时曲线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5.此河流水位高于58米时可通航。
据图判断一年中通航时间大约有( )
A.210天B.240天C.300天D.366天
3.A 4.A 5.C 第3题,读图可知,该河流的水位一直较高,并且在夏季有汛期,由此确认,该河流的最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
第4题,根据水位历时曲线的定义,水位历时曲线是按水位递减次序绘成的。
读图可知,72米水位出现的时间很短,所以在横坐标上只有不到一个月的一小段,而水位越低,历时越长,所以最可能是甲。
第5题,过58米水位画一平行线,观察可知在58米水位以下的月份有1月和12月,因此一年中有10个月可通航,即约为300天。
6.(2012台州质检)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新疆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 2011年5月26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称,去年5月至今年5月,塔里木河实现自1988年以来首次全年不断流。
(1)根据图中信息简述塔里木盆地内部的地势特征。
(2)说出塔里木盆地沼泽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
(3)塔里木河实现20多年来的“首次全年不断流”,试说出其流域管理局可能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地势特征的判断可根据河流流向进行分析;
沼泽地的成因要从地势和水源两方面分析;
全年不断流一方面全流域统一调度,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的用水,另一方面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河流的引水量。
(1)大致由南向北缓斜,由西向东降低;
盆地北缘地势偏低。
(2)主要分布在盆地北缘的铁路线以南和塔里木河以北的区域;
该区域有河流流经,夏秋季节河流泛滥带来充足水源;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3)加强流域内上中下游的水量统一调度;
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2013唐山期末)下图为201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
1.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推断,N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新疆B.上海
C.辽宁D.四川
2.控制上述省级行政区空气二氧化硫浓度的合理措施是( )
①将耗煤高的企业迁至境外 ②加强燃煤脱硫设施的监管③改变较单一的能源结构 ④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 ⑤扩大城区水域面积,形成环城水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1.B 2.B 第1题,N省级行政区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最高,说明其经济发达,人口集中,选项中上海最符合题意。
第2题,SO2的排放,主要是燃煤所致。
控制空气中SO2浓度的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包括:
节能技术、脱硫技术的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结构调整;
污染物达标排放等。
(2013济宁检测)2012年11月20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专家研讨会”在太原市召开。
所谓资源型经济,是指依靠区域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的开采、初级加工,形成初级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
据此回答3~4题:
3.山西实施经济转型的原因包括( )
①煤炭等资源已近枯竭 ②单位GDP能耗高 ③工业产品的市场日渐狭小 ④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六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的综合开发 高考 地理 考点 分类 汇编 年真题 模拟 专题 十六 区域 生态环境 建设 资源 综合开发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961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