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614528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24.63KB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on-performingloansnotonlyaffectthesafety,mobilityandprofitabilityofbank'
soperation,andsometimesevenbecomethefuseofthefinancialcrisis.Afteryearsofpracticeandinnovation,thetotalsumandratioofnon-performingloanhavedroppeddramatically.Buttherearestillmanyhiddentroubles,andsincethethirdquarterof2011non-performingloansandnon-performingloanratiohaspresentedasa"
doubleup"
trend.Soanalyzingthecurrentsituationofproblemloansandresearchingtheinfluencingfactorsofthecountry'
scommercialbanknon-performingloansbecometheurgenttaskofChina'
sbankingindustry,anditisalsoofgreatsignificancetothedevelopmentofChina'
sbankingsectorandfinancialmarkets.Inthisessay,firstofall,analyzingthevariationtendencyofnon-performingloansfrom2008to2015andcarryingoutstructureaswellasregionanalyze.Thenthearticleanalyzestheinfluencingfactorsofourcountrycommercialbanks'
non-performingloansfromthemacroeconomicenvironment,governmentregulation,thecommercialbankitselfandloanenterpriseperspective.
KEYWORDS:
merchantbankbrandmarketinginfluencingfactors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1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2
(一)总体情况概述.................................
(二)2009—2015年发展趋势.............................
(三)不良资产的结构分析......................
(四)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
(五)银行信贷风险特征带来的启示......................
三、总体情况概述........................................
(一)2009—2015年发展趋势....................
(二)不良资产的结构分析....................
(三)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
(四)银行信贷风险特征带来的启示....................
四、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外部监管...................
(三)商业银行自身...................
(四)贷款企业.................................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
不良贷款,即指借款人没有按照约定的协议或者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借款人没有能力按照约定的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本金和利息而形成的贷款。
不良贷款实质上是一种损失或成本,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盈利性。
一般上若借款人超过约定期限三个月仍未归还本息,即可被认为形成了不良贷款。
我国从2002年起实行以美国为代表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按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类: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被称为不良贷款。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概述
无论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良贷款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有效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我国的监管当局综合考虑了国际标准和我国国情,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警戒线规定为8%。
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就开始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我国在1999年成立了长城、华融、信达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这五大商业银行已经存在的不良贷款进行了收购和处置,成功降低了这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近10%,提高了其资产质量,为日后的股份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1999年到2003年仅仅四年的时间里,我国监管当局釆取各种强硬有效的措施使不良贷款率从40%左右下降到将近20%。
接下来,在2003年我国更是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即银监会,负责对各大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进行更加系统严格的调查管理和监督。
2007年银监会为了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求我国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中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等风险监管指标。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从2003年的20%左右又持续下降到8%以下的水平,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达到了我国监管不良贷款率警戒线的要求。
但是面对新一轮更加动荡的经济形势,我国的不良贷款仍然存在着许多隐患和问题。
在英国脱欧、南海争端、美国财政问题等全球市场风险的压力和我国GDP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要想保持银行体系持续稳定的运行,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控制不良贷款率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2009—2015年发展趋势
如图1、图2所示,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74.9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72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2.89万亿元。
图12009—2015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
数据显示,2015年银行业利润增长有所趋缓,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
同时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负债总额为1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图22009—2015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总量
资料来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经历了一个从好转到又恶化的过程,不良贷款总量和比率均呈现从“双降”到“双升”的走势。
从2009年到2012年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保持了连续4年的“双降”,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不良贷款问题的好转说明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的剥离,尤其是在2008年从中国农业银行剥离出了高达8157亿元的不良资产,国内银行的总体不良贷款率从6.17%猛跌到2.42%。
第二,中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开始采用通过增加贷款存量的方式来使不良贷款率的衡量指标的分母变大,从而达到稀释不良贷款的目的,成功使得不良贷款率迅速下跌到2%以下。
但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新增加的贷款存量的作用,所以其实有很大的隐忧,其中聚集了大量风险缓冲。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良贷款率从降到升的转折点是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反弹的,尤其是2014年趋势更为明显,其上半年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量相比于年初增加了1024亿元,而2014年全年的新增贷款才只有993亿元。
2014年以来,我国进入新一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爆发期,不良贷款规模激增,不良率显著上升。
商业银行大幅提高贷款减值准备金以应对风险,导致利润遭挤压。
尽管如此,拨备覆盖率仍然持续降低。
2014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入爆发期。
2009-2013年,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规模为4822亿元,处于历史低位。
2014年以来不良贷款规模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9月末,余额高达1.19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加5942亿元。
同时,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由2011年的1%攀升至2015年9月末的1.59%。
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谓全面爆发。
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2014年末的8426亿元新增4318亿元,增幅达到51.25%。
不良贷款率1.67%,同比上涨0.42个百分点,环比三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银监会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上升0.07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直到2016上半年,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并且没有回落的倾向。
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相较于一季度末的1.75%攀升0.0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创近七年新高。
不良贷款规模也呈现上升态势。
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两万亿元。
本文认为不良贷款总量以及不良贷款率二者上升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扭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目前GDP增长速度变慢,且出现了房地产的价格回落、投资回报低等情况,这将会使得银行收紧其贷款发放,从而加剧银行体系的波动,不良贷款率上升。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在对自身的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缺陷,以及企业之间互相进行担保来融资的行为也将使得不良贷款额居高不下。
第三,不良贷款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表现形式具有复杂性,这导致2011年前几年中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二者持续下降所积累的风险缓冲开始显露。
(三)不良资产的结构分析
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
从整个信贷资产结构看,正常类贷款69万亿元,占比94.9%,关注类贷款2.6
万亿元,占比3.6%。
从不良贷款结构看,次级类贷款5301亿元,次级贷款率0.73%,可疑类贷款4377亿元,可疑贷款率0.6%,损失类贷款1241亿元,损失贷款率0.17%。
图32015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信贷资产及不良资产结构
不良贷款率
较上年末增加
不良贷款新增净额
不良贷款余额
工商银行
1.50%
0.37%
550亿元
1795亿元
农业银行
2.39%
0.85%
878.97亿元
2129亿元
中国银行
1.43%
0.25%
304.03亿元
1309亿元
建设银行
1.58%
0.39%
528.09亿元
1660亿元
交通银行
1.51%
0.26%
131.89亿元
562.06亿元
图42015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2015年业绩显示,各家银行利润增速全面下滑,不良贷款则持续攀升。
国有五大行中,农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2.39%,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1.43%、1.58%、1.51%,分别较上年末增加0.85、0.37、0.25、0.39、0.26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新增净额看,2015年,工、农、中、建、交分别新增不良贷款550亿元、878.97亿元、304.03亿元、528.09亿元、131.89亿元(五大行累计增加2393亿元)。
由此,2015年末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95亿元、农行2129亿元、中行1309亿元、建行1660亿元、交行562.06亿元。
从不良贷款区域结构看,中行和交行并未在2015年报中公布按区域划分的不良贷款结构。
从工行、农行和建行来看,长三角、西部以及环渤海地区依然是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尤其是农行,除了东北和境外地区,农行其他地区不良率均突破2%,西部地区甚至达到3.23%,占到其不良贷款余额三成。
对于长三角、西部和环渤海地区不良贷款增速明显,工行在年报中称,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不良贷款增加主要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违约增加所致;
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增加除受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影响外还因煤炭等价格下跌影响,资源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出现贷款违约。
(四)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
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仍处在较低水平。
虽然从数据看,我国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加速上升势头,截至今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更是上升到了1.81%的短期高位,但是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我国目前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仍处在较低水平,整体风险可控。
从数据看,2014年,我国银行不良率仅高于加拿大、韩国、沙特处在第四的较低位置。
从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国家看,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经济体2014年的不良率分别为1.98%、1.93%、2.65%,均高于中国;
除上述国家外,其他各大洲代表国家的不良率均超过了2%,俄罗斯、意大利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更是达到了6.73%和17.26的高位。
图5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对比情况
(五)银行信贷风险特征带来的启示
一般来说,不良贷款率指标是对实体经济状况做出的延迟反应,当实体经济生存环境变差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一段时间的抵抗后会在贷款逾期上进行体现,因此,可将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趋势作为预判实体经济生存环境的指标。
当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时,很多企业已经陷入囹圄之地,接下来更大范围爆发风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从近三年不良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银行不良贷款率开始连续上升,这时金融机构就需要提高警惕,全面深入分析风险可能潜伏的行业和区域,在授信政策上提前做出调整,一定程度上避免接下来风险大量爆发时处在非常被动的位置,保障经营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三、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任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及上下波动变化原因都是复杂的,收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借款人的行为,还有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
考虑到当前国际上的形势以及国内的经济环境,更加深入的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以及增长的原因,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业银行减少现有的不良贷款,并且防范不良贷款的进一步产生。
(一)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包括扩张、衰退、收缩、复苏四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银行生存的外在环境即为宏观经济环境,所以银行也存在上述周期变化的趋势。
当大经济环境比较繁荣时,借款企业一般依靠银行贷款来扩大其生产能力,而且企业的预期收益率一般较高,财务状况良好,减少了贷款的坏账率,在这种情况银行的信贷政策会随之变得宽松,这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扩大规模的能力从而增加盈利能力,使得不良贷款进一步降低。
反之当经济下滑时,企业经营的难度增大,收到国民经济,市场利率和国际汇率波动的影响,进出口产品的价格也会大幅度波动,这些都是使得借款企业经营状况变差的不利因素,使其盈利能力下降,造成财务状况恶化,资金周转困难,继而导致信贷资产的质量下降,形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由于不良贷款增加银行会缩减其贷款规模,这又会进一步加大企业资金的周转压力甚至造成其资金链断裂,从而形成更多的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的形成和增加奖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此时银行通常会采取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弥补损失,维持正常运转。
而根据金融的逆向选择理论可知,一般风险越高的企业更可能冒险选择贷款利率高的贷款,从而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提升,陷入了不良贷款进一步增加的恶性循环。
同时,各种不良贷款率也会受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比如当政府为了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时会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供大于求造成积压,进而使得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可能性大大上升,不良贷款率也随之上升。
从银行的抵押贷款方面来看,抵押物的价值会随经济衰退而降低,导致原本价值相等的抵押物现在不足以偿还本息,进而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经济扩张则出现相反现象。
(二)外部监管
金融行业的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发展也起着一定约束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对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降低风险等方面的监管担负着重要责任。
但是由于我国监管体制的实践经验不足以及潜在缺陷,中国人民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相对不足,具体来说,我国在1993年才意识到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到1995年才有了实质措施。
在199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下的分支机构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这种设置使得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监管职能时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严重干扰,具体表现在要求人民银行对本地区银行放宽信贷管理等。
商业银行自身也以多种形式组建了许多金融机构,使商业银行在监督控制这些这些机构的各种违规甚至犯法行为时,难以公正的进行管理和制裁。
此外由于缺乏经验,商业银行下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能界定、分配不清,导致职能的重复以及遗漏,监管效率低下。
商业银行在监督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要求不够严格,日常监管不够及时,对风险监管力度不够的现象。
外部监管无力使得金融机构对内部的各种贷款管理问题不能及时纠正,造成不良贷款不断产生且得不到化解,问题日趋严重。
但是随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以及积极探索的努力,中央银行以及政府对于商业银行体系的监管系统已经逐渐完善,采取了全方面的监管政策。
传统上,处理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往往采取核销的方式。
对于确定无法收回的信贷资产,商业银行可以从账面直接予以核销。
这种方式由于受到国资委、财政、税收法规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难以大规模开展。
以中国银行为例,2015年共计核销不良贷款452亿元,但是核销完上述不良贷款后的不良贷款余额仍超过1300亿元。
综合过去的情况来看,处理不良贷款最为快捷的途径还是向包括华融、东方、长城以及信达在内的资产管理公司转让。
始于1998-1999年期间的商业银行大规模处理不良贷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但是此方法,目前难以大规模开展。
这主要是在没有中央注资的前提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难以承接如此巨额的不良资产;
此外,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普遍较低,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做这部分业务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国务院此前已经公开表态,支持商业银行以市场化手段化解不良贷款。
而市场化处置不良贷款的手段便是资产证券化。
所谓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特定不良贷款的组合,以股票或者债券的方式打包向投资人出售。
商业银行可以提早收回现金流,改善流动性,同时将不良贷款从表内予以注销,改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表现。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在考虑采取债转股的方式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如果说,包括核销、转让或者资产证券化都是解决的不良贷款存量问题的话,近期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商业银行债转股,可以被理解为着手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量问题。
毫无疑问,如果将目前还在正常或者关注类贷款中列报的部分贷款以债转股的方式予以处置,那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规模将显著受限。
这不仅会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提升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降低当前整体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
(三)商业银行自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以及上升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风险控制意识淡薄,而这属于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期间银行无须自身承担经营,而是充当了国家专业银行的责任,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属于国家政府直接控制。
进行改革开放后,商业银行才开始独立经营,由于其经历了一段长时期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尤其是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依仗国家为其提供的绿色通道,跟独立运营的企业有着本质区别,造成不良贷款源源不断的产生。
不良贷款是银行粗放式贷款的催生结果。
银行对借款企业的资质审查不严格,贷款风险意识不强,银行的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银行重贷轻管,或重贷轻收。
另外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常造成贷款决策失误甚至贷款被骗,还有一些甚至向企业发放“人情贷款”,从而造成不良贷款。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风险控制分为三块:
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险控制。
第一,在贷前控制方面,在给借款企业发放贷款之前,商业银行的执行部门有没有对借款人、贷款企业的信誉状况、经营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都会对将来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造成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是否能够准确、及时的判断出贷款可能出现无法偿还的可能性且根据可能性大小做出预警和弥补措施,也会对贷款前的风险控制产生影响。
第二,在贷中控制方面,商业银行对已发放贷款的进一步追踪调查,对内部的信贷资产质量考核体系。
第三,在贷后控制方面,对已发放贷款后期的控制以及监督其偿还的可能性,对潜在风险的化解能力对不良贷款的发生也有着重要影响。
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潜在风险。
一般情况下,委托代理关系会出现下种问题:
(1)信息不对称。
贷款代理人作为银行的经营者与贷款企业的委托人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一般认为委托人是掌握信息劣势一方,代理人是掌握信息优势那一方。
这就存在代理人利用其信息优势对委托人隐瞒真实情况,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潜在风险。
(2)目标函数不对成。
贷款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同,对代理人而言,其行为动机是多元的,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影响 因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