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599995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84KB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阳楼记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
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
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
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
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
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
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
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
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简介背景: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
文章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1.相关基础知识
(1)导入及作者简介: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文辞优美,结构严谨,而且立意积极,书写了作者伟大的抱负。
其中有一句话已经成为不朽的名言。
每当人们谈生活理想,谈伟大志向时常常加以引用。
哪位同学能准确地说出这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天下的人还没忧,自己先忧,天下的人已经乐了,自己才乐。
一个封建士大夫怎么会具有这样的抱负?
又为什么要在这篇散文中表明这样的抱负呢?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岳阳楼记》是他贬到邓州后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的。
滕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曾在防御西夏方面做过贡献,后被人诬陷,一贬再贬,与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
文章就是从“谪”字下笔的。
(2)朗读全文,熟悉生字难词
2.内容理解
(一)朗读第一段,思考讨论、交流:
(1)岳阳楼在什么地方?
(2)滕子京怎么会重修岳阳楼呢?
哪一年修的?
重修有何特点?
(3)“属”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述了什么内容?
哪个词对全文起重要的作用?
(4)背诵第一段。
(二)朗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交流
(1)巴陵是怎样的“胜状”?
用了哪些语言描绘出洞庭湖的气势与景象?
“夫”在此作什么解释?
(2)“胜状”“大观”两词怎样解释?
(3)“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作何解释,起何作用?
(4)用哪个连词转的?
洞庭湖是怎样的交通要道?
怎样由景而人,由人而情的?
要点点拨: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十二个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使洞庭湖的雄伟气势与万千景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衔”与“吞”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与江的关系,湖衔着远处的山,吞纳长江的水,湖面广阔,无边无际,水势盛大,浩浩荡荡。
“朝”与“晖”写朝夕的变化,景色毕具。
而这洞庭湖胜景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
(三)学习第三段
(1)同学读、译第三段,译后落实下列字词:
(2)作者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卷?
怎样描绘的?
情与景的关系如何?
这一部分究竟写“同”还是写“异”?
为什么?
先绘一幅阴雨天气的凄凉图景,抓住霪雨、阴风、浊浪绘恐怖,抓住天地暗淡绘阴森,抓住交通阻绝绘悲凉,抓住虎啸猿啼绘凄厉。
作者描绘时使听觉、视觉、声响、色彩交互为用、把“满目萧然”景象写得淋漓尽致。
由于“物”异,故“览物之情”迥然不同,一悲一喜,情随景移。
作者绘景时灵活地运用了四字句,对偶句,韵律和谐,平仄相间,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3)反复朗读第三段,注意字音、气势与感情。
这一段形似写“异”,实则写“同”。
阴与晴是景“异”,悲与喜是情“异”,然而悲也好,喜也好,未摆脱个人宠辱得失的羁绊。
这一点是相同的。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
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呢?
师生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要求句读分明。
作者对上述情随景移的人持什么态度呢?
怎么加以否定的呢?
“嗟乎”起何作用?
“嗟乎”一叹表明了惋惜、否定以及要发表议论的心情。
然后用委婉的笔法的笔法,借“古仁人之心”申述自己的抱负。
议论时从感叹下笔,然后运用两个设问句发人思考。
古仁人之心“异”在哪里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总提,然后分述“仁人”之乐,最后明确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进亦忧,退亦忧,是忧国忧民的“忧”,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因而第二句引出“仁人”之乐时,作者斩钉截铁,豪情横溢的说: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后,仅结一句,突出精神境界的高尚。
行文至此,主题毕现,压住全文。
既自抒抱负,有规劝好友,晓谕世人。
最后写明作记时间。
这一段两叹三问,摇曳跌宕,感慨至深。
(5)开展讨论,总结全文。
文章的主题该有怎样的认识?
一个封建文人能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作用。
今天时代不同了,时代要求我们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情操。
我们应自觉的担负起振兴中华,繁荣祖国的重任,反对个鄙弃那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的卑锁思想。
3.形式把握
同学们觉得这篇名文好在哪里?
请作具体说明,或立意,或语言,或结构,或写法。
总结:
该文具有记叙和议论、散文和韵文的特点,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
文章从作记写起,进而写景,由景及人,又写人到写志,逐步深化,环环紧扣。
写景勾画渲染,形象鲜明,境界逼真;
写情汹涌酣畅,语出肺腑;
而写情写景都是为了写志,弹理想,言抱负。
4.语言揣摩
语言铿锵,句法匀称整齐,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对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篇名文就是如此,要反复吟诵体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品读鉴赏,流畅地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全文思路,学习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骈散结合的句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深入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发学生树立胸怀天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
2、岳阳楼简介
3、记:
古代一种不定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是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常常是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4、时代背景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
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
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作记。
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之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注音
滕(té
nɡ)谪(zhé
)日星隐耀(yà
o)淫雨(yí
n)霏霏()潜形()浩浩汤汤(shānɡ)薄雾冥冥(bó
mí
nɡ)偕(xié
)皓月()樯倾楫摧(qiá
nɡjí
)岸芷汀兰(zhǐ)心旷神怡
2、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推选示范朗读,师生点评。
四、通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讨论疑难。
教师点拨。
3、教师出示重点词义: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增(扩大)
旧(原来的)皆(全、都)何哉(为什么呢)求(探求)心(思想感情)
4、难句翻译示例: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注意互文)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和具体层次内容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叙事:
第一段:
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二----四自然段写景抒情):
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二段:
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总)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伤感心情。
第四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喜悦心情。
第三部分(议论)第五段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表达对腾子京的劝勉和归箴之意。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心旷神怡春和景明
七、归纳写法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句式骈散结合
3、对比手法运用
4、结构总分写法
5、写景虚实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阳楼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