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599466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18KB
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Word下载.docx
《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条精心设计有效的活动和任务。
活动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活动设计应遵循目标明确,体现梯度,操作简便的原则;
活动示范要到位,让学生明白活动的步骤与过程,活动参与面要广;
活动成果应有具体展示,对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表现应进行及时反馈。
第8条创设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教学需要,有效利用实物、图卡、简笔画、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手段,以及师生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下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做事的能力;
避免情景创设过分豪华复杂,忽视语言运用的现象。
第9条小学英语从“听”起步,听是说的前提。
小学生语言敏感性强,乐于模仿,教师应培养学生静心听示范发音、先听模仿再说实践等良好的听说习惯,使学生充分感知英语的语音语调特点;
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教学,对话还是课文教学,都要先听后说,以听带说,在培养听说能力的同时,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10条明确视听教学要求,保证学生视听时间平均每周20—25分钟,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使学生能看懂程度相当的英文动画片和英语节目。
要尽可能选用纯正地道、原汁原味、体现英语文化特色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发挥视听媒体对小学生良好的语音语感形成的积极作用。
第11条英语朗读和背诵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节奏、语感,也有助于学生听、说、写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示范朗读十分关键,教师应注重精选录音材料,选择标准的范读和领读。
提倡学生在听模仿的基础上,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和诵读。
避免集体朗读拖音明显,节奏较差,语速偏慢等现象。
第12条重视英语书写和初步写作能力的训练。
通过抄写、默写、听写,句子改写、说后写、短文仿写等方式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教师要规范板书,注意大小写笔顺、笔画和标点符号的示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帮助学生学习和欣赏英文的手写印刷体、意大利直体或圆体等。
第13条教学中应以主要的语言点为主干,积极带动旧知,注意知识的滚动运用,通过铺设关键词、关键句的方式,搭建语言“脚手架”,帮助学生明确语言框架,达成语言运用;
对新的语言材料提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避免过多的语法讲解。
通过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语法规则,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奠定基础。
第14条在日常教学中坚持语音教学的渗透,使学生了解、掌握一般发音规律,提高认读、拼读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15条积极采用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
注意组与组之间、组中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教师要合理调控时间,并在组间巡回指导,避免小组活动时学生不参与,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的现象。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述、认真倾听等良好的合作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发展的机会。
第16条课堂组织要尽可能运用英语,必要时运用母语,SpeakEnglishmmuchaspossibleButdOspeakChinesewhen“isnecessary。
教学指令和语言组织要简洁明了,动作示范要准确到位;
力求发音正确,口齿清楚,教态自然。
第17条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回答,应给予客观的评价,不要重复学生的语音或语法错误,选择恰当的语气和方法进行纠正,给予真诚和正确的反馈;
应给予弱势学生表现的机会,宜采用激励性评价,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18条每堂课的最后应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整理、巩固与反思,尤其应注意听、说作业的指导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对有潜能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拓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作业与评价
第19条精心选、编作业,题量适当。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层布置,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批改、反馈应及时,可适当结合面批,做到表扬鼓励和严格要求相给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21条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倡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作为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22条小学英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师可采用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同伴评价、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
第23条提倡行为表现评价,可以采用对话创编、课本剧表演、故事创编、情感朗读、歌曲演唱和书面成果展示等形式;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做出适当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等。
表现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第24条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对话交流、课文朗读、学生表演和创编等方式,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听、读技能和书写规范。
建议口试、听力部分占试卷总分的60%。
注意控制试卷难度,使85%以上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
第25条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
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第26条以市、县(市、区)实施的区域性评价要以质量监控和抽样分析为主,监测的目的在于发现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目的应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四、课外资源
第28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如可在校内为学生定期举办英语节;
以英语社团为组织开展英语歌曲、儿歌、讲故事、演讲、英语短剧等选修课;
定期举办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小报展示等活动。
第29条密切家校联系,帮助家长了解英语学习的目的、要求、方法、进程和孩子的学习情况;
鼓励家长创设家庭英语学习的氛围,如通过每天定时播放原汁原味的录音或音像材料,帮助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
第30条教师应加强英语口语、说唱表演、书写、简笔画、课件制作、教具设计等基本功的学习和修炼;
注意教学媒体资料的收集、开发和保管,重视资源共享,提高媒体使用的效益。
(一)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习作要求的比较
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关于习作的要求进行比较,最为显著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的提高。
第一,搜集素材要求的提高。
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而进入第三学段以后,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两相比较,在搜集和储存习作素材上,最为明显的变化是要从“留心”提高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用一句话概括,“有意注意”的程度明显提高。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在习作的操作层面上,我们要关注从第二学段的“尝试”和“不拘形式”,走向第三学段的更加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象的过渡问题。
第三,修改习作要求的提高。
第二学段强调的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而到了第三学段则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两相比较,从修改习作的角度来看,第三学段的要求无论是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较第二学段明显提高。
因此,四年级下册的习作修改,我们一方面要将已经学会的修改明显错误词句的能力进一步强化;
另一方面要选准适当的时机,逐步提高修改的范围与规格,为向第三学段能够达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的水准做好铺垫。
(二)关于本册教材习作部分的编写
1写建议:
春游活动去哪里好。
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
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照片。
4围绕着最近发生的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写下来。
6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以留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里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题目自拟。
7组织、参与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统观这学期要写的7篇习作,并与已经练写过的三年级上下两册的习作相联系,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变化:
有调查显示:
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依次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其他媒体。
这其中以家庭和学校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因为他们的年龄尚小,社会活动较少,所以,他们只能对社会现象的表面现象有所感知,只能用自己的是非观对各种社会现象做简单评价,而且年级越低的小学生,活动的范围就越小,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就越有限。
因此,在进行本学期的每一次习作之前,我们必须为学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搜集习作素材创造条件,必须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从社会、自然或其他媒体上有意识搜集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习作向第三学段习作过渡的一项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小学生搜集和存储写作素材能力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二是对动笔成文更加强调明确具体。
首先,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学期习作的要求已比过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如在《习作1》中就提出了“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
《习作2》提出了“注意有详有略”。
特别是教材提供的可供学生参考和模仿的例文,在篇幅上已较过去明显增长,描写与叙述更加细致、具体。
这从一个角度暗示我们:
本学期的习作,一定要在坚持减少限制,让学生放开手脚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醒他们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注意把文章写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向第三学段能把文章写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做好准备,打好基矗
其次,本册习作教材还暗含了习作应当具有初步的、有条理的叙述和描写的基本要求。
比如《习作1》中提出的“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实际上就已经蕴含了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条理性的要求。
你想,既然是要讲理由,首先是要有根有据,而且要有个条理,“胡子眉毛一把抓”,别人就很难明白你的意思,再有理由,别人不明白,那也没有用。
所以,只有把这样两条都落实了,才能够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理由充分”。
当然,暗含只是具有这个成分,还不是明确的规定和标准,我们在教学时,适当引导和提倡是应该的,但不要强行规定、限制。
这一暗含成分的存在,又一次告诉我们:
这一册教材的习作,较第二学段前三个学期的习作已悄然提高了要求。
另外,进入本学期以后的习作,对表现手法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比如《习作1》的写建议。
教材所提供的两篇例文表现的手法就是不同的`。
前一篇例文是以记叙的手法写成的,而第二篇则采取分条目说明的方式写成的。
前后两篇例文放在一起,明确地告诉我们:
目的相同的建议,写法是可以不同的。
第三是修改习作的难度有所提高。
关于修改习作的要求,教材虽然没有直接标明,但是,从教材所选用的可供学生参考的例文来看,它们的篇幅已明显增长,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多样。
这就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进入四年级下册的习作,不但成文的要求提高了,修改习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
二、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部分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来看本学期习作教学的实施
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三学段习作教学的要求,了解了本册习作部分在整个习作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教材的编写情况,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操作的问题了。
围绕这一问题,建议如下:
(一)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
因此,本学期的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大家知道,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内隐的非智力因素,是习作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
现在的问题是:
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很难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定量测评的。
所以,在本学期习作教学的进程中,一定要通过对学生参与习作时的情感、态度、方法、行为的变化,与习作结果的观察、统计,采用纵向对比和抽样测评等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不断地对这三个方面的落实和进展情况进行排队摸底。
比如,关于学生平时对习作兴趣和习作潜能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关于学生习作成果的统计分析;
关于学生动笔热情和能力的分析……
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与多种渠道进行综合调研,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培育非智力因素成长的力度。
绝不能单一地、紧紧地盯住学生的习作结果,更不能仅凭考卷上的一篇习作论成败、论“英雄”。
(二)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牢牢抓住习作的核心与关键,在“得心应手”上狠下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我们认为:
这一定义的核心理念,可以用"
得心应手"
加以概括。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既是"
得心"
的源头,又是"
的渠道;
进行创造性表述"
的实质是从"
成果向"
应手"
转换的要求,而"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则是"
所要达到的目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习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
的基本能力。
结合本册的习作,在落实这一核心理念上,我们觉得,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要关注学生"
的渠道与储备情况
第二点是要关注习作动机的诱发,要注意习作关键环节的指导,促进从"
向"
的创造性转化
《语文课程标准》认定: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就习作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把得于心的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
的成果。
打开教材,你会发现:
这册教材的习作设计,篇篇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具有相似性的情境。
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间的共振去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习作1》就这样写道:
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
看谁理由讲的最充分。
/某校四年级
(1)班,今年春游前开了个讨论会,结果,钱学亮和华健勇同学的建议被大家采纳了。
你看!
在这一段提示中,春游前开了个讨论会,研究"
去哪里好"
的问题,并要求"
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
,就是一个创设与学生已有经验具有相似性的生活情境去诱发习作动机的范例。
可以想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一定会对写好春游的建议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定会产生"
乐于书面表达"
的内在动机。
写什么?
是在诱发强烈的习作欲望后,呼之欲出必然要求。
为此,本册教材采取多种方式去激活学生已有的写作储备。
归纳一下本册的7次习作,大体采用了5种方式去激活学生的写作储备。
二是提问法。
比如《习作3》就是这样设问的:
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找到答案的?
三是提示法。
比如《习作4》中的"
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请围绕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相互谈谈看法,再写下来。
四是讨论法。
比如《习作6》中所说的"
请从以下几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展开讨论。
五是体验法。
比如《习作7》中所要求的"
组织一次体验活动,"
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激活学生习作储备的做法往往是与激发习作动机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分而述之,是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加明白,其实,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关于"
怎样写"
和"
写成什么样子"
的问题,教材并没有特别强调,采用的是在每一次习作中出示一篇或两篇与学生习作水平相似的例文,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学生:
这一次习作可以这样写;
可以写成这个样子。
在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
例文只是例子,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
模仿只是模仿,而不能是依样葫芦的照抄。
千万不要把例文变成了限制学生自由表达的"
样板文"
。
小学生的习作一定要在减少限制,放开手脚,让他们能"
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上着力。
(三)、紧紧抓住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在的相似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习作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大量的实践业已证明:
语文学习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将组成部分置于整个系统之中,并处理好它与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基于此,在本册习作教学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关系的问题。
1、发现习作与阅读课文内在的相似联系,力求习作与阅读相互促进
从广义上讲,读与写是相互联系的,读是吸纳,写是倾吐。
但是,从读到写,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内化与积淀的过程,一一对应、立竿见影的想法与做法,常常会陷入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所以,真正意义上读写结合,是发现与把握阅读与习作之间内在的相似联系,逐步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动。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习作虽然是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呈现的。
但它依然和阅读教材有着这样或那样内在的相似联系。
你就拿《习作1》来说吧,教材之所以把这次习作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显然与这组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古诗二首》的内容有关。
当然,这种相关或联系不是简单的"
一对一"
的联系,而是宏观的、内在的。
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课文对习作的引领作用;
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
你比如,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况下,要提示学生注意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
句子、章法。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
在学生已经进行过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中,有许多是与本学期的习作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的,我们完全可以以前车为鉴,采取温故而知新的策略,促进从口语交际向习作的正向迁移。
其关键是寻找、发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3、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探究性活动带来的动笔机会,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的本领。
实践证明: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动笔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注用好每一个动笔的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
问题是要我们,审时度势,见缝插针,适逢其时,水到渠成,让动笔写作真正成为开展饶有兴趣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教材是搞好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平台,但它同时又需要我们去开发,需要我们以此为基点去进行二度创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们坚信:
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一定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教学 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