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596198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44KB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Word下载.docx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
”“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
“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
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
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
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
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
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将寓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哲理寓言,另一类是现实寓言。
其中哲理寓言又分为讲道理的寓言和含教训的寓言;
现实寓言又分为讽刺寓言和劝诫寓言。
(一)哲理寓言
1.讲道理寓言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吾用多。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吾御者善。
’此御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
(《战国策·
魏策四》)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南辕北辙的故事,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季梁听说魏王攻打邯郸,谒见魏王时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其实故事中要去楚国的人就是要攻打邯郸的魏王。
季梁以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告诉魏王行动与目的相反,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的道理。
出资《战国策·
齐策二》)中的“画蛇添足”寓言,简单的故事情节却暗含着引人深思的道理:
凡事不能多此一举,以致弄巧成拙。
2.含教训的寓言
襄王曰:
“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
“臣闻鄙语曰: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战国策·
楚策四》)
庄辛在此用“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意在劝诫楚襄王不能沉溺于荒淫无度的生活中,而是及时改正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
以“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既是让楚襄王吸取教训,又是庄辛对楚襄王的鼓励,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
(二)现实寓言
1.讽刺寓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
“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
“臣请三言而已矣!
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
“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
“客有于此。
”客曰: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
“亡,更言之。
”对曰:
“君不闻大鱼乎?
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
“善。
”乃辍城薛。
齐策一》)
相对于其他寓言故事,这则“海大鱼”便是鲜为人知了。
靖郭君要给薛铸高城墙,身边有许多人不同意,邻国也要震恐。
一开始,靖郭君听不进谏言,一位门客用“海大鱼”三个字说服了他。
这则故事看似简单,却深藏着复杂的内容,把薛国比作大鱼,一旦离开水,便成为蝼蚁的食物,齐国就是这水。
在齐国的荫蔽下,薛国没有危险,若没有齐国,薛国的城防工事修到天上也无济于事。
讽刺了靖郭君的盲目,在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的情况下盲目行动。
2.劝诫寓言
《战国策》中,人君是策士说客说话的主要对象,“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
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恶得不苟?
”(《吕氏春秋·
遇舍篇》),由于人君的权力、地位决定他们注定是闭门塞听,一意孤行的。
策士说客为达到游说、劝谏的效果,常常用劝诫寓言来提高说服效力。
苏秦一“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入秦。
“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与桃梗相与语。
桃梗谓土偶人曰:
‘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
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
‘不然。
吾西岸之土也,残则复西岸耳。
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今秦四塞之国,比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
”孟尝君乃止。
齐策三》)
苏秦在孟尝君不听门客的劝诫下,一“土偶和桃梗”的寓言阻止了孟尝君出使秦国的打算。
在此则寓言中,把孟尝君比作桃梗,当淄水涨水时,桃梗的漂流无依暗示着孟尝君若受邀去秦国其下场将与桃梗的命运相同,形象生动,同时也成功达到劝谏的效果。
(三)《战国策》中寓言的功能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说客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寓言故事应用数量之多,题材之广,同时,寓言故事的应用也给《战国策》增添了不少的艺术魅力,可见其功能举足轻重,下面将分别从策士说客,读者的角度分析说明《战国策》中寓言的功能。
(一)从策士说客的角度
《战国策》作为策士说客游说活动及时人巧说材料的汇编,其中大量篇幅涉及策士说客在政治、外交手段上的谋略、辞说等。
策士说客在说辞是恰当使用寓言故事,意在增强自保,求达的可能性和提高说服劝谏的效力。
1.增强自保、求达的可能性
战国时代,列国之间的相互掠夺,竞争,攻伐变得异常激烈,列国之间的分合关系也变得十分错综复杂。
这些特有的形势给了这些策士说客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机会,善言巧便必不可少,同时巧妙运用寓言故事也增强了他们自保、求达的可能性。
《甘茂之秦且之齐》(《战国策·
秦策二》)中甘茂从秦国逃之时,以“江上女子”的寓言故事说服苏子。
以“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
‘妾以无烛,故常先主,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引出“今臣不育,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的观点。
甘茂用江上处女和群女会织,先到纺织处洒扫布席的寓言,希望苏子也能效仿,做这种无损于己而有益于人的是,拉他一把,最终得到苏子“善。
请重公于齐”的答复。
《四国为一》(《战国策·
秦策五》)姚贾在荆、吴、燕、代四国联合准备攻秦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他的出使,顺利完成任务,“绝某谋,止其兵”改善了和四国的关系,得秦王的重用,但姚贾的成功招来了韩非的妒忌,在秦王面前以“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诋毁姚贾。
聪明的姚贾巧妙用“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住堆不席,文王用之而王。
管仲,其鄙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
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
”的例子,此四人皆受过耻辱,遭受天下人的诽谤,但仍被明君重用,为国立功。
姚贾用四人之事成功对付韩非的谗言,同时也提出了人君应当如何用人的深刻道理。
2.提高说服、劝谏的效力
人君是策士说客说话的主要对象,权力、地位决定了他们语泣闭门塞听,一意孤行,如何克服对方的拒听态度或心理成为策士说客的难题。
巧妙运用寓言故事在他们劝谏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将道理蕴含在寓言故事当中,增强了说话兴味,也提高了说服效力。
《昭阳为楚代魏》(《战国策·
齐策二》)中陈轸本是齐人,此时见宗国被兵,于是挺身而出,劝说昭阳罢兵,使自己国家免遭战祸。
说辞中陈轸一“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故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之其酒。
”的故事相楚将昭阳讲明其位高爵重无以复加,必须知足,不然会有爵夺身之的危险。
陈轸“画蛇添足”寓言故事的运用成功说服昭阳罢兵,同时也告诫人们,办事应掌握分寸,恰到好处,避免劳而无功。
《魏王欲攻邯郸》(《战国策·
魏策四》)中季梁为阻止魏王攻打邯郸,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比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故事向魏王分析了攻邯郸离王天下愈远的道理。
“南辕北辙”的应用即为成功的组织了魏王攻打邯郸,同时也揭示了“方向不对,南辕北辙,愈努力问题愈多,愈坚持错误愈大”的道理。
《感昭王收破燕后即位》(《战国策·
燕策一》)中燕昭王复国后,面对残破的燕国,如何复仇雪耻,是个严峻的问题。
郭隗为劝燕昭王求贤,向昭王讲述“千金市骨”的寓言故事,以“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为前提而提出“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的道理,成功的劝谏了昭王广招贤士,“昭王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最终完成昭王复仇的心愿。
(二)从读者欣赏的角度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失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其文学艺术的特点更突出表现在人物说辞的绝妙和魅力,策士说客的善言巧,话锋机敏睿智也使言谈形象生动,富于文学色彩,同时寓言故事的巧妙运用也给文章增添了不少魅力,突出表现在简约质朴,具有生活气息和幽默形象,具有感染力两方面上。
1.简约质朴,具有生活气息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多以民间口头创作的形式进行流传,寓言故事与人们生活相关,且简短精湛,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明白晓畅。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寓言,《赵且伐燕》(《战国策·
燕策二》)在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的情况下,苏代为燕国向赵惠文王进言讲述了自己经过易水的所见所感。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两者不肯相舍,致使“渔者得而并擒之”成功阻止赵惠文王攻燕的计划。
苏代所举“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言故事,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动物之间的一个小片段,简短却揭示了双方相争而让第三者得利的深刻道理。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
秦策三》)中范雎以“郑人之智”的故事抨击平原君,指摘平原君徒有贤名名不副实。
文中“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其实是当时郑人和周人对“璞”和“朴”的不同定义,通俗质朴,贴近生活。
2.幽默开缘,具有感染力
《战国策》中策士说客说辞中所运用的寓言故事无论是改编袭用还是信手拈来,即兴创作的。
《战国策》中的寓言运用了拟人、类比、夸张等多种修辞。
特别是动物寓言中,通过拟人化的方法赋予动植物一人的性格特征,含蓄的体现某种政见和哲理,自然贴切而意味深远,幽默形象且具有感染力。
《江乙对荆宣王》(《战国策·
楚策一》)中江乙用“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回答荆宣王“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的问题。
以“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揭示“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的真相。
文章用狐比作昭奚恤,把虎比作荆宣王,分析说明北方畏惧昭奚恤,实为畏惧荆宣王的军队。
形象生动但不失深刻的哲理,具有感染力,提高可读性。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毋庸置疑,文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讲求行文辞说艺术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其策谋辞说,不但开启了汉代正论文,大赋也受其沾溉,直至唐宋八大家。
其中寓言故事的运用更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
但寓言的分类的标准界限仍不明确,其功能涉及者更少,以及《战国策》中国寓言对后世的影响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国策 浅析 寓言故事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