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挑战杯优秀作品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585216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73.78KB
全国挑战杯优秀作品集文档格式.docx
《全国挑战杯优秀作品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挑战杯优秀作品集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该成果首次在心理距离与行为评价的关系问题上
引入评价内容的效价变量,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建构水平理论的理解且对于青年价值观教育和
生涯规划咨询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构成该成果的两篇学术论文均发表于国内心理学一级学术期刊《应用心理学》。
(收起)作品专业信息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旨在揭示评价内容的效价对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以拓展和深化对行为表征与心理距离关系的理解。
研究思路:
根据建构水平理论,研究者预测,相对于心理近距离自我及他人,人们
对远距离自我和他人的正性和负性行为均可能采用高水平建构。
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项研究四个实验分别考察了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自我及他人正性与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理论构思方面,首次考察了评价内容的效价
特性对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将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拓展到行为评价领域。
2.在实验材料
的选择和编制等方法技术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对评价性句子收集、编辑和评定体现创造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价值与意义:
1.本研究的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建构水平理论,拓展和深化对行为表征与心理距离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本研究的成果对于青年价值观教育和生涯规划咨询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公交车上,好朋友踩了你,你觉得是车太挤;
陌生人踩了你,你觉得他太粗鲁。
可见,人们对不同心理距离对象的心理评价存在差异。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
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
用低水平建构。
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项研究四个实验
分别考察了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自我及他人正性与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以揭示不同评价
效价对行为表征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
(1)随着心理距离的延伸,被
试对远距离自我和他人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高水平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类
似效应,说明评价内容的效价对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2)相对于远期过去的自我行为,被试对近期过去的自我行为倾向于负性表征,说明个体对近期过去自我的满意度较低,并对未来自我提升具有高期待倾向;
(3)相对于远距离他人,被试对近距离他人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评价分数均较高,说明人际熟悉度对他人行为的表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品讨论了该研究结论对于青年价值观教育和生涯规划咨询实践的指导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构成本作品的两篇论文均发表于国内一级心理学学术期刊:
(1)过去时间距离对自我行为表征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10,16
(1):
20-26.⑵社会距离对他人行为表征的影响:
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应用心理学,2010,16(4):
291-300.
2.本作品获得XX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1.5。
3.本作品受到下列项目的资助:
(1)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行为评价的心理距
离效应及其自动化加工机制(项目批准号:
10YJAXJX024)”;
(2)XX省2010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
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人际评价性信息的心理距离效应及其内隐机制(项目批准号:
2010R405004)。
参考文献
支撑本成果的核心参考文献:
1.Liberman,N.,Trope,Y.,andStephan,E.Psychologicaldistance.InA.W.
KruglanskiandE.T.Higgins(Eds.),Socialpsychology:
Handbookofbasicprinciples.NewYork:
Guilfo...(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科学实验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人际互动中,个体不仅评价自我及其行为,也评价他人及其行为,且基于对自我和他人行为的评价调节其人际行为,因此评价是人际过程的重要表达形式。
以往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归因更强调行为的情境因素的作用,而对他人的行为归因则更强调他人稳定的人格特质的作用。
该倾向被称为行动者-
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effect)。
个体作为行动者对行为的描述倾向于采用相对具体的表征方式,而作为观察者对行为的描述则倾向于相对抽象的表征方式。
近年来,有关行为表征的最重要的研究进展之一,是
基于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leveltheory,CLT)对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的研究。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
(1)
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客体均可在不同水平上被解释或表征,低水平建构是对事件的具体而相对未经组织的表征,而高水平建构是事件的抽象而图式化表征;
(2)对客体或事件的建构水平与观察者知觉到的心理距离
有关,人们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
根据该理论,一方面,与其他客体一样,对自我或他人的行为表征既可在高水平上实现,也可以在低水平上实现。
另一方面,对行为的表征模式可能与心理距离有关。
基于上述推论,研究者已在时间距离维度和社会距离维度上对人际行为的表征模式进行了研究。
在时间距离维度上,
有两项基于建构水平理论的研究分别采用自我概念分化任务和自我想象任务考察了自我建构的时间特性。
第一项研究发现,相对于描述近期未来的自我,被试描述远期未来的自我时,表征更趋简单。
第二项研究结果显示,在远期未来条件下,被试对自己行为的评定更具跨情境的一致性,表明个体在表征远期未来自我时更倾向于用抽象而去背景化的特质性词汇。
上述两项研究证明,相对于对近期未来的自我表征,对远期未来的自我表征更具简单性和整合性。
社会距离维度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相似目标人物的行为,
被试对不相似目标人物的行为的表征水平更高。
可见,心理距离是影响人际行为表征的重要因素。
对自我
和他人行为的评价是行为表征的特殊类型,其评价内容具有显著的效价特性,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表征不仅指向正性行为,也指向其负性行为。
那么,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是否受评价内容效价因素的调节?
回答这个问题成为本研究的主题。
(收起)
汉语言语产生中语音、字形启动的位置效应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教育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以语言心理学中起始掩蔽启动(MOP)效应为背景,使用汉字词为材料首次确认了MOP的语音性质,发现了汉字单字词命名特有的字形位置效应:
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大于左部件,证明了汉语言语产生的最小单位是音位,并具有从左到右序列加工的特点。
研究结果丰富了语言认知理论,对汉语言认知心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创造性地从汉字固有的音、形结构特点与熟练汉语言语者认知加工角度出发为汉字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本作品的研究背景是在拼音文字系统中发现的起始掩蔽启动效应(themaskedonsetpriming
effect,简称MOP效应)。
该效应是在出声阅读任务中探讨字母串如何进行音韵编码而发现的词首启动效应量大于词尾启动的一种现象。
目前,此领域研究几乎全部针对印欧语言,如英语和荷兰语。
国内该效应的研究仍属空白。
国外已有关于MOP效应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论和不清晰之处。
首先,MOP效应的本
质是什么?
它是一种语音效应?
还是一种字形效应?
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由于拼音文字的字形和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透明,人们不清楚究竟是语音还是字形对于单词或图片的命名产生了启动效应。
其次,MOP
效应的产生机制如何?
双路径框架下的反应竞争假说认为,MOP效应产生于对目标词进行由形到音的序列加工的时段,即产生于形-音转化阶段,因而可以归结为一种早期的语音效应;
言语计划理论则认为,MOP
效应发生的时间点要晚于形-音转化阶段,它发生在言语产生的语音编码阶段,语音编码是从左到右的序列加工过程,包括从词条提取到建构发音形式,包括选择音位、重音、音节,还有将要输出的单元。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采用汉语拼音和汉字为材料,探讨在掩蔽启动范式下语音、字形启动的效果。
本研究首次确认了MOP的语音性质,发现了汉字单字词特有的命名的字形位置效应:
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大于左部件,证明了汉语言语产生的最小单位是音位,并具有从左到右序列加工的特点。
研究结果丰富了语言认知理论,对汉语言认知心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创造性地从汉字固有的音、形结构特点与熟练汉语言语者认知加工角度出发为汉字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收起)
起飞在大学校园:
你准备好了吗?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以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理论为依据,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其在新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满意的表现,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
研究表明,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
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接受、角色清晰)能够有效预测一般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
新生的个人主动性(信息寻求、反馈寻求、关系建立、积极框架)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
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从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大学校园实际和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水平,助力新生起飞的对策建议。
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
以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公众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10年以来,撤点并校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直延续,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公平和效益的角度,通过调研分析,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并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规划,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泛展开。
然而,随着《南方农村报》2009年4月1日刊登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
年之痛》指出撤点并校“上学难、废校空置、学生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负面影响,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县松江镇14名农村小学生在乘坐三轮车上学途中丧命,撤点并校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
如何正确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大的课题。
课题组历时两年,以公平和效益为着力点,以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为例,采取抽样调查法,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娄底市娄星区、涟源市、张家界市桑植县、衡阳市衡南县和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三门峡市卢氏县等相关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其中包括学生卷、家长卷、教师卷、教育行政管理者卷,回收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89.5%,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为有关撤点并校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告诉孩子远离危险——儿童“冒险行为”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本作品结合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考查了小学儿童冒险行为的一般表现和感觉寻求、乐观性及同伴作用等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同时,结合儿童的发展特征和以往儿童冒险行为的研究结果,将意外伤害案例与识别风险信息的知识相结合,编写了用于提高儿童风险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意外伤害防范读本》,试图通过建立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更生动、形象、有效的方式提高儿童独立辨别风险信息的能力,以减少其意外伤害的发生几率。
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0至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
从儿童自身的行为特点上看,冒险行为是儿童意外伤害的直接原因,小学儿童又是意外伤害的高发群体,此时他们开始脱离成人的看护而独立活动,户外游戏的机会也开始增多。
因此,对小学儿童冒险行为进行调查以了解具体状况和发展特点,对预防儿童的意外伤害十分必要。
从相关流调数据和各种新闻报道看,儿童的意外伤害多发生在独自或与同伴玩耍等缺乏成人看护的时间和场所,因此,对小学儿童而言,能够识别危险并学会有效地回避风险是避免自身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能力。
本作品结合心理学实验和问卷调查,采用以往儿童冒险行为研究中的经典任务范式和标准化问卷,对5所城市普通小学的569名儿童进行测查,以探查儿童冒险行为的状况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
小学儿童表现出了高冒险特征和倾向,且感觉寻求、乐观性等个体特质和外界同伴作用会影响他们的冒险行为。
根据当前和以往儿童冒险行为的研究结果,考虑到预防和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教育实践的需要,本项目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编写了《小学生意外伤害防范读本》。
该读本从冒险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真实事件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和冒险行为的典型案例,配以相应插图,从提高儿童独立辨别风险信息能力的角度出发,以直观、生动、有效的方式弥补当前学校普遍采用的“简单警告式”和“单向灌输式”等安全教育模式,建立由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安全教育模
式。
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把握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脉搏,提出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新模式,构建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高职学生能力“多维立体”评价指标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内涵并利于实际的应用推广,设计了粗糙集智能模型予以指标权重的客观获取及后续的评价预测分析。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合理准确地进行高职学生能力的多种分析,更助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用工单位选拔高技能人才。
通过把握新形势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新动向以及“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指导新思想,在分析探讨了传统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思路和方法的不足之后,本作品提出了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新模式。
首先基于密集的人才市场调研获得第一手关于用人单位对高
职人才需求的基本标准,并通过大量的科学文献研究,借助相关先进理论和模型的指导构建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高职学生能力“多维立体”化的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之后,课题组面向与高职学生能力评价分析相关的社会各界专业人士,进行了两轮的“走访+问卷”形式的一对一调研,获取了贴近社会实际需求
的“真实性”评价数据资料,以此修正并得到了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继而深刻分析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最后,为了深入完善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和内涵,并利于实际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的应用分析,设计了信息熵约简下的权重客观求取和评价预测分析粗糙集模型,并以某高职院校的高职学生在本评价指标体系下的评分数据作为历史集进行了Matlab程序实验仿真。
实验结果验证了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及相关模型的正确可行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达到合理准确地进行高职学生能力的多种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学生自身良性发展以及用工单位的合理招聘用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参考。
关于小学教育本科生实践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基于江苏省十所师范院校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就其教育见习、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
在江苏省内10所不同层面的设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随机抽取1040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录入、分析,得出一系列
的结论。
从小学教育本科生自身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提高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呼唤着高素质的小学师资队伍,小学教育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提升小教本科生学科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是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小教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就其专业理论学习、教育见习、教师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
在江苏省内10所不同层面的设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随机抽取1040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录入、分析,从而得出一系列的结论。
从我们小教本科生自身的
概念图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概念图是一种以科学命题形式显示概念之间意义联系的工具,通过其促成可视化的思维网络,
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增强学生对烦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基于此,本团队的研究重点是概念图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状况,探究概念图在运用过程中是否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指出其应用现状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完善概念图的应用体系,进一步探索概
念图在各个学科中推广的可行度。
通过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可知,“概念图”(ConceptMapping)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的诺瓦克(Novak)教授等人提出,它作为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形成可视化的知识结构,是一种新型的自主学习方法,在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因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部分大学院校,但对于概念图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未见具体方案,以至不能很好的反馈概念图在大学生中应用情况的信息,使得概念图在大学生中的运用仍处于探索实施阶段,不能进行对概念图体系的完善,以至于减慢了推广概念图应用于其它各个学科的进程。
因此,为迅速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本调研小组对概念图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院系大学生进行调研,从而反映出大学生在
运用概念图于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情况。
该调研由前期准备阶段、调研实施阶段及分析、评估与总结阶段三个阶段组成,对概念图的了解、学习、应用及其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调研。
1、前期准
备阶段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完成作品整体纲领计划,设计“概念图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2、调研实施阶段通过查找资料,个别访谈以及发放问卷等调查方式在选定的调研对象中进行全面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概念图应用于自主学习中的优点在于其有助于学习和记忆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
而其缺点则在于概念图的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对概念图的认知较少而浅。
3、
分析、评估与总结阶段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及评估,提炼出概念图应用于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优势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师生共同关注可视化思维的形成、重视概念图作为学习工具的探索、充分发挥教师在概念图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中所起的指导作用”等措施,形成一套完善的概念图应用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做出贡献,也为各个专业大学生更好的运用概念图奠定基础。
新民:
走向人的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云南某民族自治乡的并校研究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单亲家庭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多一些关注?
还是更需要充实的生活?
留守儿童更需要父母的陪
伴?
还是更需要能发挥主体性的丰沃土壤?
本项目通过人种志研究为被遮蔽的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去蔽”;
发现农村并校通过将学生置入现代化的教育场域,客观上满足了学生对外界的探索的渴望、对现代化的融入的需求。
但是学校和老师方面还应更加主动和自觉,才能使得并校所铺就的学生的现代化道路更顺畅更成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改革风起云涌,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间的合并,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强强联合”被誉为教育界一桩“盛事”;
浙江大学更是得益于并校而超越北大清华一跃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高校。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使得高校并校成为人们街头巷尾乐此不疲的热门话题。
然而,还有一种并校,由于象牙塔的夺目光辉而淹没在了人们的视线之外,那就是基础教育中的农村中小学并校。
围绕着追求城乡终极均衡的“意图伦理”,和切实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责任伦理”学者们对于并校有着见仁见智的看法。
这些见解有些是基于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深切洞察,有些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推理。
对于我来说,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挑战 优秀 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