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573408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6.11KB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二、政治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政治学是研究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讨论政治和政治研究,不得不提到亚里士多德。
因为他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也是政治学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概括而言,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
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它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持。
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政治研究在中国
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儒家:
“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
“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
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
“兼爱”、“非攻”,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1、儒家传统具有代表性在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为线索,形成了一套将政治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2、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第二节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古希腊/罗马时代:
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
(1)研究主题:
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2)理论内容:
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都把人类的善、幸福和正义作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
(3)理论贡献:
柏拉图留下三篇关于政治和法律的对话,即《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成为政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和《雅典政制》。
2、中世纪时代:
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代”
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
中世纪的主导力量来自罗马教会。
期间,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只能被置于神学架构之下。
中世纪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神学性解释形成了神学政治学。
基督教神学是中世纪时代欧洲的主导思想。
基督教神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圣·
奥古斯丁;
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托马斯·
阿奎那。
他们作为神学家,都为天主教辩护,主张神权至上。
他们所阐述的神学政治观念被认为是当时的正统思想。
另外,中世纪也存在着教派斗争(为争夺正统)和教权与君权的斗争。
这种斗争在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经院哲学”与“异端邪说”的斗争。
(4)时代转变:
使神学政治理论逐渐衰弱下去的重大历史事件。
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
3、现代时期:
被称为“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
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国家学说)。
(2)理论内容和方法:
理性主义的政治学说。
4、当代时期:
被视为“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政府和公共权力的作用问题。
此时,政治理论出现较大的调整,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开始向政治科学研究转变,确立了新的政治思维模式。
表现在:
第一,从研究对象上讲,个人被视为是真正实在、真正应当关心的对象;
第二,在价值观念上,相对主义盛行;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成为主要方法;
第四,在研究内容上,人们对以前的政治理论如社会契约理论、国家理论、民主理论等问题进行普遍反思。
第三节政治研究的现状
一、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1、行为主义的定义“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其二,注重政治研究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注重定量研究而不是定性研究;
其三,强调实证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客观科学的方法得出结论;
其五,吸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
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状态,而在于政治的“实然”状态。
3、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贡献
(1)政治学对政治行为的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界最为盛行,并由此而得到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盛名。
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
(2)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选民的活动。
(3)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
(4)在研究方法上,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经验研究方法,对政治行为的分析注重于量化数据的收集调查、统计分析和经验理论模型的建设,极力倡导观察的客观性及“度量”的可靠性。
二、政治科学化的难题和局限
1、数据问题:
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
但是,无论如何,人类不像可以送入实验室的蝌蚪,也不像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
究竟如何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性”数据仍然是一个问题。
没有准确的数据,我们怎么开展科学研究来验证我们的假说?
2、隐性价值问题:
严格地说,科学研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
但是,政治研究模式和理论要实现完全的客观是非常困难的。
在政治领域中,事实和价值掺杂在一起几乎无法分开。
政治学的许多理论本身建立在假说和信念之上,这些假说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价值。
无法摆脱隐性价值,它的科学的真实含义就难免会受到置疑。
3、价值中立问题:
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
所谓“价值中立”,就是强调政治研究应当实现价值祛除,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排除任何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纯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
然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
在政治领域,绝对公正客观和科学中立的研究几乎不可能。
三、政治学所形成的政治设计思路
1、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
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
另外,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
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一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含义与性质
(一)“公权”与“私权”的定义:
1、“公权”即指公共权力,它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2、“私权”即指公民权利,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
(二)“公权”与“私权”的性质:
1、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公共权力表现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公民权利表现为公民在私人领域的自主和自由。
二、划分“公权”与“私权”界限的意义 “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既有协调一致的时候,也有矛盾冲突的时候。
在二者一致的时候,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意味着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反之亦然。
当二者不相一致、甚至发生冲突的时候,划分二者的界限就显得非常必要。
这种划分在理论和实践上就体现为法律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和对个人自由范围的确认。
三、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划分“公域”与“私域”的界限,界定“公权”与“私权”的关系,究其本源,就是对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的界定。
(一)利益的含义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一般认为:
1、人们的需求构成了利益的心理基础;
2、利益是一定阶段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反映;
3、利益是特定阶段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
二)利益划分与权力∕权利关系界定
根据利益主体范围和构成的不同,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把利益分为:
1、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指的是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2、团体利益团体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3、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
一、权力与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字面含义
(二)权力的政治学含义在政治分析中,权力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关系,即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说,权力就是使他人不以其选择而行事。
在一般的政治学研究中:
(1)权力被看成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权力被认为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
(3)权力也被看作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三)政治权力的含义
四)政治权力的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
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
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
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
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
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二、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一)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
1、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
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
掌握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就具备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
3、暴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
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
4、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二)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
1、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和体力的总和。
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础。
2、身份资格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
个人的身份资格就是人的社会政治角色。
群体也有其特定的身份资格,其主要有群体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等。
3、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
作为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理论实际上反映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符合于多少人的利益。
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因此,策略是与实际政治生活的具体时间、地点、性质、内容、对象、矛盾程度等等复杂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策略是政治权力在具体情况下能否形成和保持的关键。
4、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
组织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三、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1、暴力方式(武力)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
2、压力方式(操纵)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由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从而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
3、命令方式(权威)命令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4、规范方式(契约)规范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5、说服方式(灌输)说服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
6、奖酬方式(激励)奖酬方式即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动。
7、处罚方式(遏制)处罚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规范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
四、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政治权利的分配应当是平等的,但政治权力的分配是不平等的。
政治权力如何进行分配?
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一)理论模式
1、精英主义模式精英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权力掌握在精英手里,精英分为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
2、多元主义模式多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
因此,权力分化和多元社会集团之间实现权力分享是政治权力分配的基本模式。
3、多元精英模式多元精英主义者认为,现实中单纯的精英模式和单纯的多元模式都是不存在的;
政治权力既不掌握在少数封闭的政治精英手中,也不掌握在多元的利益集团手中,而是掌握在多元利益集团的精英手中。
4、马克思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
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
二)现实模式
1、阶级分权:
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治权力一般为统治阶级所享有,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政治力量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政党分权:
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治学中有“政党分肥”一说,指的是议会民主政治中多个政党分享政治果实的状况。
这种状况实际上反映了政党分权模式的存在。
3、政府横向分权:
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配模式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功能性划分。
现代政府一般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构分开,使其履行不同职责和功能的原则。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三权分立”。
4、政府纵向分权:
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公共权力在其权力主体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同时,它又是全社会整体利益与特定政治社区的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权力关系上的体现
第三节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一、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1、权利的定义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2、权利观念的演变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
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
3、政治权利的含义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二、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一)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一般来说,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
(1)人身自由2)言论自由(3)通信自由(4)集会自由(5)结社自由.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等。
(二)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三)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三、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一)自由权利保障机制
(1)制度
(2)法律(3)舆论监督
(二)平等权利保障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法律面前的平等权,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享有民族平等权。
国家从法律制度上对公民的平等权提供了保障,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平等、教育机会平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规定等等。
同时,公民对平等权利拥有舆论监督的权利。
(三)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我国在政治制度上尽可能地为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提供健全的制度机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保证民主党派享有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确保普通公民享有最基本的民主权利。
国家还颁布了保护公民个人民主权利的法律和法规。
第四章国家与政府
第一节国家与政府的概念界定
一、国家的涵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实施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二、政府的涵义:
广义的政府包括各类国家权力机关在内,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
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机关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关。
本书所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
三、政府的特性 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阶级性。
政府的阶级性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
(2)公共性。
政府也是公共权力机关,必须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它属于“公共部门”,因此,它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公务员”。
(3)权威性。
政府是一种公共权威。
(4)有机组织性。
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政治 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