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559492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78.28KB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看、闻、采、记。
污染来自哪里
1、工业对水的污染源主要有:
①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②矿山污水、③把固体工业垃圾堆放在水边。
2、农业对水的污染源主要有:
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②养殖场排放的畜禽污水、③水土流失
3、生活对水的污染源主要有:
①把生活垃圾倒在水边、②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③把餐饮泔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中、④车油泄漏和在河边洗车。
清洁剂的“威力”
1、水域污染直接给淡水养殖带来巨大的损失;
水域污染还造成部分生物产生畸形变异;
水域污染造成的赤潮,给海洋
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
1、污水处理技术一般通过以下程序:
格栅去除大体积的漂浮物;
沉砂池沉淀砂石等粗颗粒物质;
生化处理设施用微生物分解部分有机污染物;
二次沉淀池对生化处理后的混合液进行泥水分离,以保证出水水质;
混凝沉淀池加入混凝药物,使更细小的物质凝结沉淀;
最后到出水提升泵站。
2、人们常用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来净化水。
3、3月12日是植树节,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4、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民展战略。
左图案绿色橄榄枝,既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
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三单元:
宇宙探索
太阳和太阳系
1、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星球,它内部的温度高达1500万0C,表面温度约为60000C。
太阳的体积大小相当于130万个地球。
2、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3、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卫星、彗星和流星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其他天体都围绕太阳运行。
4、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5、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小行星。
6、土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环绕着其赤道的巨大光环。
彗星在靠近太阳的时候会出现长长的彗尾。
7、迄今2300年前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天文气象杂占》。
8、我国有关哈雷彗星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
9、金星比地球略小,自转一周要243天,公转一周225天,有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表面的温度最高可达4470C。
10、人们把日出之前看到的金星叫做启明星,把日落之后看到的金星叫做太白星。
浩瀚宇宙
1、在银河系里,恒星的总在1000亿颗以上,它的直径约10万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使用的距离单位,是光在真空中经历1年所走的距离。
3、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集团,称为河外星系,已发现约10亿个河外星系。
4、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整个宇宙
5、在很久以前,人类只是靠肉眼来观测天象,能看到的星只有6000~7000颗。
6、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的古天文台遗迹——登封观星台,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7、公元10世纪的中国古星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之一,现存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8、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制作出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9、望远镜有:
天文望远镜、光学天文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
10、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天文台和太空探测器,将人类的视野延伸到了15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
灿烂星空
1、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88个星座,用人物、动物和器具来命名的。
2、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极星属于小熊座,发生流星雨特别有名的是狮子星座
3、我国的古书《鹖(h†)冠子》中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令季节的记载: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这种以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的方法,就叫做“观象授时”。
4、春季在南天可以看到狮子星座;
夏季在南天可以看到天蝎星座;
秋季在北天可以看到飞马星座;
冬季在南天可以看到猎户星座。
5、通过观察,天空中除北极星之外,星星都逐日西移。
宇宙畅想曲
1、我国代号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计划已于___开始实施,分3个阶段,可以用“绕、落、回”3个字分别概括。
2、探寻外星生物:
一是广泛接收和研究各种来自太空的电磁波信号;
二是主动向太空发射出信号;
三是发射探测器
3、欧洲宇航局1997年10月发射升空的“卡西尼”号飞船经过7年多的飞行,于___1月14日成功登陆泰坦。
这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距离地球最远(35亿千米)的天体。
第四单元:
科学的历程
1、在原始社会,人类就能利用石器等工具。
2、进入农业社会,铁的发现,镰和犁等工具的发明、制造提高了工作效率。
3、中国古代科技有着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
4、哥白尼写出《天体运行论》,否定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错误认识。
5、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三定律,以及他对光学、数学、化学的研究,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工业时代。
7、达尔文提出的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精髓的进化论为生物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8、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原子能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他的理论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9、1969年问世、1993年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达。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
1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1.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
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
(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
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
(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可以凭空得出吗?
(需要证据)
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
一.组织交流:
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师:
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
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
(化石)
活动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1、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
2、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
时间的顺序
生物演化
请比较4个时期的化石,试讨论分析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
由水生到陆生发展。
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发展。
三.阅读:
关于生物进化的辩论
1.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
2.组织交流阅读收获:
化石的形成非常偶然,人们通过化石所获取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的;
人们探索生物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说;
认识到科学上光有观点是不够的,需要由证据证明观点;
了解到辩论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
机动部分:
补充讲解乔治·
居维叶、拉马克的故事
2物竞天择
1.通过资料分析,了解马的进化与生活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适者生存,不适则被淘汰。
3.通过资料分析,探究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构造特征。
树立适者生存的科学进化论观点。
知道生物进化是环境的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
分组材料:
鲫鱼、小玻璃缸;
绿色的桌布,同样多的绿、白、红、黑四种短细线。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谈话引入:
直接入题: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曾出现过众多的生物,这些生物中的绝大多数在进化过程中灭绝了,又不断有新的生物出现。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让我们以马的进化为例,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马进化的影响吧。
二.研究讨论:
活动1马的进化与自然环境的变化
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信息,绘制流程图。
找出两条主线:
①生活环境的变化:
原始森林→森林减少→现代草原
②马的体态的变化:
体形小,多脚趾→侧趾退化→体形大,单趾。
2.对流程图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自然环境在马的进化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3、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原始马,有充足的食物,小巧的体形有利于躲避天敌。
随着森林面积减少,原始马失去森林的庇护,只有快速地奔跑才能躲避天敌,于是体形变大,更加有力,脚趾的中趾变得更为粗壮。
森林完全消失,体形更大、奔跑速度更块的马才能得以生存,因此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马遭到自然的淘汰。
在自然的选择中能适应新环境的马生存了下来。
4.让学生思维进一步迁移,理解: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了生物的进化。
5.播放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进化起到的作用。
三.活动体会
活动2自然的选择
1、师介绍活动方法及要求
2、学生活动
3、完成数据的统计,填写在第8页表格中
4、组织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
当四中颜色的短细线散落在绿色的桌布上时,与背景色反差越大的短细线越容易被我们发现。
这个实验说明,在自然界中当一种生物容易暴露给天敌,它的数量就会减少,长此以往就会有灭绝的可能。
反之,色差接近的生物也有被天敌发现的可能,但是总会保存下足够的数量进行繁殖,这样整个物种就不会灭绝。
这正说明了: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补充案例分析:
案例重现:
英国有黑、白两色的胡椒蛾,它们喜欢在树干上停留。
工业革命前,白胡椒蛾的数量要远远高于黑色胡椒蛾的数量。
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工厂中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环境,树杆也因此变为黑色,这时,黑胡椒蛾的数量就远远地高于白色胡椒蛾的数量。
请学生分析:
工业革命前后的环境变化对胡椒蛾的生存、繁殖会造成哪些影响?
这个影响又说明了什么?
一、观察引入,了解动物适应环境
1、观察水中的鱼,分别从上面和下面看,有什么发现?
从上面看鱼的身体颜色与水面颜色相似,从下面看身体颜色与天空颜色相似。
2、提出问题:
这样的颜色对于鱼有什么意义?
3、教师讲述:
不错,鱼的身体颜色能更好的保护自己,那么其它动物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适应新环境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构造特征,请大家分析教材第9页中的图片,小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这些动物用怎样的方式适应周围的环境。
4.拓展:
介绍你知道的动物适应环境的知识
二.观察分析,了解植物适应环境
1.观察骆驼刺的图片,分析骆驼刺哪些结构适合沙漠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骆驼刺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
骆驼刺的叶片很小,并且上面有一层蜡质层,减少蒸发,防止水分流失;
针状的枝,防止天敌落在植物体上啃食叶片;
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这些特征,让骆驼刺能够适应沙漠高温、少雨、强蒸发的生存环境。
(学生没提到的部分,教师可以补充讲解)
2.师小结:
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生存着不同的植物,植物的这些不同的结构特点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不同的植物适应在不用环境中生存。
三.课外作业:
课后搜集更多的关于动植物适应环境的资料,可以合作完成手抄报的制作,也可以将内容摘要发送到班级论坛,参与讨论。
注:
将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办一个专刊。
1人类的起源
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
2、通过对化石的分析,了解人类的主要的进化过程。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人类能够制作工具、使用工具,是文明的开拓者。
1.知道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2.初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
教学准备: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课件
一.问题引入
讲述:
我们已经了解了动植物的进化过程,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呢?
这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人们一直都在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模范科学家的研究
1.那么人们寻找答案会顺着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方法进行呢?
(可以提示学生:
希望能从人类研究马的进化获得启示)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整理研究思路和方法:
先在动物中寻找和人类长得相似的动物,然后借助已发现的相关化石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4.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与整理
师提出问题:
有哪些动物与人相像?
(学生回答后适时出示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物有哪些地方与人相像?
教师最后讲述称它们为类人猿的原因。
5.讨论并提出假设,思考研究方法
请依据上面的现象,请提出自己的看法:
你觉得人类的祖先是谁?
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下一步需要怎么做?
(借助已发现的化石进行研究)
假设1:
人类是类人猿进化来的。
假设2:
类人猿和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1、课件提供化石的记录,并告知学生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200ml,然后要求学生用流程图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
这些已发现的化石能说明什么问题?
还有什么疑惑?
2、组织学生的交流
只要有道理的观点都可以允许学生保留
3、教师进行必要讲解和补充:
课件介绍现在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认识:
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是怎么分成了两支——类人猿与人类。
主要是介绍因为在有些时间段还缺少化石证据,所以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问题仍在继续研究中。
三.鼓励学生继续查找资料,以求对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4动物的驯化
1.通过对野生动物与驯化动物的对照分析,判断人类的哪些需求决定动物的进化过程。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现代人们驯化动物的目的。
1.通过对动物驯化的研究,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保护自己的意识。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动物驯化的历史。
2.知道现代化的动物驯养,可以弥补野生动物资源的不足。
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提问:
被人们称之为“家畜”、“家禽”的动物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
(让学生说说他们已知的一些内容)
二.学生阅读观看家畜从哪里来
1.学生阅读,了解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我国最早驯化动物的历史。
3.观看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
三.总结人类驯化动物的成绩
1.小组讨论:
驯化的动物有哪些适合人类需要的优点?
2.组织交流:
狼与狗。
狗是由狼进化而来,狗对主人忠诚、温顺、乐于与人类亲近,又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可以保护主人的利益与安全。
有些方面还是人类的助手。
野猪与家猪。
家猪体肥,不具有攻击性,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肉食。
野马与马。
马温顺,可以人类是代步工具,力气大,可以拉车。
野牛与牛。
牛温顺,可以为人类耕地、拉车等。
3.师讲述:
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需求,决定驯化动物的进化过程。
四.学生阅读现代的动物驯养
阅读与思考:
现代动物的驯养目的在哪?
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
在语言上准备一下,可以为大家介绍介绍。
师强调驯养要科学,防止人畜共患的疾病传播。
五.布置课外作业
调查当地驯养动物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现代驯养动物的目的。
第2单元水环境污染与保护
1小河的哭诉
1.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周边的环境现状。
2.能够在实地考察中搜集一些样品或证据。
3.能够根据考察实际情况,对考察现状作出相对合适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关心周遍的环境,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注意安全。
1.知道人类活动正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污染。
2.初步意识到这些污染对人类的生活会造成危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小河的哭诉》教学挂图或照片;
实地踩点实地考察路线,寻找几处污染比较严重的水域;
布置学生自带一些搜集证据的器材或工具,如照相机、空瓶子、记录本……
2.事先邀请5名左右热心、有责任心的家长一同参与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果家长中有从事相关工作、研究的为最优。
1.出示小河被污染前后的挂图,提出讨论话题:
观察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2.阅读“指南车信箱”里的内容,了解国家关于水环境的治理的有关规定。
二.考察当地的水域环境
1.明确考察目的和要求,并做好相关准备。
目的:
了解本地水环境保护或污染情况。
要求:
考察时要做到细致认真,及时记录和搜集证据或样品。
要集体行动,小组合作,不离队,注意安全。
相关准备:
记录本、采集样本的器皿工具……(有相机的同学在家中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带来)
地点:
教师根据事前的考察明确活动范围。
为学生介绍考察活动参与人员。
考察方法举例:
(1)看:
颜色、漂浮物、动植物等。
(2)闻:
怪味、臭味。
(3)采:
采集水样等证据。
(4)记:
记录考察情况、拍下照片。
2.实地考察活动:
活动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搜集相关数据,如水色、气味、漂浮物的多少、排污口的数量、水中生物生存情况……
3.返校,水质取样存放实验室。
4.布置作业:
写好调查日记
一.整理调查资料
1.分组清点调查样品
2.对照样品,填写调查评价表:
第小组水域污染实地调查评价表
地点
实际状况
我们的评价
(在选项上前画“√”)
()无污染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污染严重
二.展示交流:
分组依次介绍,并出示样品和相关照片资料(实物投影)
三.交流感受
2污染来自哪里
1.能够根据当地水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调查得出造成污染的原因。
2.能够对对调查获取的一些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
1.意识到人类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初步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心。
1.知道污染的危害。
2.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几点原因。
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体会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威胁到自身。
调查表和统计图表。
1.讨论上节课调查的结果,说说水污染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2.那又是什么造成了当地水域的污染呢?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污染源进行猜想,比如附近的工厂、医院以及生活污染等等。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情形,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和全面?
让我们踏上寻找污染源的征程吧!
二.制定调查方案
1.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调查的内容展开调查。
比如:
城市孩子可以调查家庭污染物的排放,水域边生活垃圾的倾倒,在多长的距离里有多少污水排放口等等。
2.准备调查用表,小组分工。
调查目的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人员分工
调查记录
3.交流调查方案,提出建议,适当修改和调整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分组展开调查,记录相关信息和数据(强调室外活动的安全)
一.提出整理要求
1.教师出示表格或示意图(见教材第23页图)要求各组利用表格整理调查数据:
2.学生分组整理。
3.交流污染物有哪些?
主要来自哪里?
有哪些类别?
二.单项统计
1.统计方法参照教材:
可采用统计图表的形式。
2.引导学生对一些调查数据进行放大式的推算,比如,以一个家庭的清洁剂排放量测算出一个小区,一个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清洁剂的使用量。
3.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第24页统计图,认真组织分析调查数据,试做出相关结论。
鼓励学生除了填写教材我们的结论外,更可以将数据进一步整理、分析,写出简要的调查报告,投递当地政府相关部门。
3清洁剂的威力
1.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生活污水的水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
2.能够搜集一些水域污染危害的资料。
认识到水域污染危害的严重性,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知道水域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
科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六年级 下册 科学 单元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