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2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案必修3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558021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8.17KB
浙江选考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2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案必修3Word下载.docx
《浙江选考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2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案必修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2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案必修3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正确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b)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c)
正确把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区别
内涵
指的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指的是在文化的继承中,不断排除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侧重点
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侧重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联系
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1.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F)
2.(2019·
4月浙江选考)传统文化中能满足人精神需要的内容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3.(2018·
11月浙江选考)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前所未有地重视老城保护与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
其目的是( )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③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B
4.(2017·
4月浙江选考)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A。
中国二十四节气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入选;
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并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体现了③;
②④说法错误。
5.(2016·
10月浙江选考)台风“莫兰蒂”来袭,浙江泰顺三座国宝级古廊桥相继被洪水冲毁。
当地政府号召民众抢救古廊桥木构件,国家文物局表示在资金、技术上全力支持廊桥修复工作,短短几天民间捐款超过300万元。
修复古廊桥的依据有( )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 ②先继承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髓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选B。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先后之分,②错误;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③错误;
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6.2019年春节期间,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营造了喜庆热烈的节庆氛围。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 )
A.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B.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C.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举行民俗活动,营造节庆氛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应选B项。
A、C两项不符合题意;
D项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生用书P80]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b)
(1)文化传承≠文化继承。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它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
由此可见,文化传承包含着文化继承,但不等于文化继承。
(2)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先继承,后发展。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推动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a)
(1)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文化应先继承后发展。
2.科学技术决定文化的性质。
3.(2017·
4月浙江选考)故宫博物院自主研发的一款APP(移动客户端)游戏,将故宫珍藏用精美的图片和诙谐的语言传递给观众,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
“故宫+互联网”的模式( )
①发挥了科技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②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创新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④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故宫+互联网”的模式将故宫珍藏用精美的图片和诙谐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发挥了科技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传播了传统文化,①②入选;
该模式并未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③不选;
④材料未体现。
4.(2016·
4月浙江选考)某市在发展乡贤文化的过程中,汲取传统乡贤文化的精华,抛弃其落后因素,并赋予其当代文明因子,创造出充满乡土情怀和时代气息的新乡贤文化。
这表明,文化创新( )
①应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②不能一味摒弃传统文化
③应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不能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汲取传统乡贤文化的精华,抛弃其落后因素,并赋予其当代文明因子,创造出充满乡土情怀和时代气息的新乡贤文化,这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项。
5.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如今,圆明园可通过数字重建,敦煌壁画有其无损分析体系,唐代公主的冠饰可利用虚拟技术呈现。
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 )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传播和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方便了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①④
选D。
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资源传播和储存方式的变革,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①④正确;
②在本题中没有体现;
③说法不科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增加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A.教育能传承传统文化
B.教育可以教化人培育人
C.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D.教育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B项符合题意。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223(独立成册)]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
1.(2020·
杭州余杭检测)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2.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
(T)
3.(2020·
宁波选考模拟)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5.思想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2020·
杭州教学质检)2019年是中国农历猪年。
与猪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结。
A.传统习俗具有时代性、在创新中发展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
C.中华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既兼收并蓄,又求同存异
“民俗活动”“烙在华夏儿女身上”“中国印”等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B入选;
A、C、D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7.放花灯,拜月亮,一轮明月,思念无限;
品琼浆,吃月饼,一块月饼,合家团圆;
赏桂花,猜灯谜,一份牵挂,情谊相连。
自古以来中秋佳节就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节日,流传至今依然魅力无穷。
中秋节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 )
A.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B.引领着现代文化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D.涌动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
D
8.中国传统婚嫁礼仪包括“三书六礼”,即聘书、礼书、迎书、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社会中婚嫁礼仪已经简化很多,但仍能看到“三书六礼”的某些影子。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文化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
④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A.①③ B.①④
现代社会中婚嫁礼仪已经简化很多,但仍能看到“三书六礼”的某些影子,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文化,①④正确;
②③与题意无关,不选。
9.(2020·
宁波选考模拟)“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建设完成后,在实现永久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①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科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对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④
建设“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说明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
建设“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表明科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②符合题意。
③强调传统文化的特征,与题意不符。
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④错误。
10.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在今天,我国北方许多地方依旧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这说明( )
A.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处不在
B.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是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祭祀文化是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
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如今北方许多地方依旧有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的习俗,这说明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B正确;
A、D材料未体现;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错误。
11.(2020·
绍兴适应性测试)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确立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为传承中华文化奠定坚实政治基础,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④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C.①②D.②④
汉武帝通过政治政策传承中华文化,同时在儒家文化主导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④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制度的更替,①不选。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不选。
12.“目连戏”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
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赋予了“目连戏”新的时代内涵。
①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说明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④符合题意。
①说法错误,②与题意不符。
13.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的载体,孕育过中国优良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
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脊梁和精神的家园。
这警示我们( )
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
B.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
C.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
选C。
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项符合题意。
A、B、D观点错误,应排除。
1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
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
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知识。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故选D项;
A、C两项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做法,不符合题意;
B项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做法,不符合题意。
15.《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
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
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②④B.③④
C.①②D.①③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选②④。
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16.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
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
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这两种观点( )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③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
④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注意题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即都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既存在精华,也存在糟粕,应辩证分析,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17.“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今后我国不仅要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而且每年还会定期组织“二十四节气”培训班,培训普及相关知识。
这主要是因为( )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二十四节气”具有农耕文明的共性
④教育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定功能
C.①④D.②③
“二十四节气”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组织各种培训教育活动对其加以传承,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①④符合题意。
②与题意无关,不选。
③只强调共性,与题意要求不符,不选。
18.近年来,“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①网络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④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B.①④
“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既体现了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说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②③符合题意。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媒体是大众传媒之一,①说法错误。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说法错误。
三、综合题
19.(2020·
1月浙江选考)W村原是“空心村”,土地闲置多,村民收入低,村容村貌差。
但是,它与拥有5000年历史的半汤文化渊源深厚,农耕文化元素丰富。
该村在认真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打出组合拳:
成立合作社,让闲置土地成为花海;
成立免费电商培训中心、农创基地,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充分利用农耕文化元素,辅之以现代元素,改造村居,形成独特村落景观文化,开发农耕工艺品,修改村规民约、家训家规,建立二十四节气馆……这些措施使W村面貌一新,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W村的变化如何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W村在改变村容村貌过程中,继承了家训家规、二十四节气等传统元素,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为了更好地传承农耕文化,在改造村居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元素,形成独特村落景观文化,体现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0.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
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带动了全民重温曾经学过的古诗词的热潮。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如开设传统文化社团,举办“品味经典诵读经典”“古诗朗诵”,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本题知识限定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属于措施类的题目。
解答时,依据解读和获取的材料信息,可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文化发展“立足社会实践进行创新”、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方面组织答案。
(1)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3)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克服“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选考版 新高 政治 一轮 复习 第二 单元 文化 传承 创新 第四 课文 继承 发展 教学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955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