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桂林山水》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541865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9KB
教学设计《桂林山水》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教学设计《桂林山水》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桂林山水》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
(板书课题,齐读)
说明:
这四处景观,课文中用来跟桂林山水相比较以显示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上课前放映,既引出了文中生字,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媒体: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1)“甲”(泛红),在这里指“第一”的意思,“甲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天下第一)板书:
甲天下
(2)作者接着写他们“荡舟漓江”,跟前一句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
因为人们这样说,所以他们来观赏。
)
(3)指读、齐读。
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如这两句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以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2、过渡:
桂林的山和水有哪些特点呢?
请大家观赏课文录像,边听边思考:
课文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1)播放课文录像。
(2)读准词语的读音,出示媒体:
无暇、泰山、骆驼、危峰兀立、屏障、奇峰罗列、连绵不断、怪石嶙峋、画卷(“卷”多音字)、攀登。
(3)交流:
课文先总的赞美了桂林的山水,再分别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把山和水联系起来,形容为连绵不断的画卷。
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方法。
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直观的视听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使学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想学,是学生获得能力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它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呢?
(1)指名分节读、纠正字音、交流
(2)山水的特点,板书:
水山
静清绿奇秀险
4、老师这里有一组关联词,出示媒体:
你能试着用上关联词分别概括一下第2、3小节中山和水的特点吗?
出示关联词:
又………又………
建议答案:
桂林不但水又静、又清、又绿,而且山又奇又秀又险。
运用关联词帮助学生说清2、3小节的节意,让学生接受了一次语言表达的训练。
三、复习巩固
1、指导写字:
笔画指导——澜、峦、瑕
写字指导——兀、翡
2、抄写词语: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第二课时
1、体会桂林山、水景色的特点。
(重点)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较,体验对比、排比句和比喻句的作用,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难点)
3、学习课文二——四小节。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漓江的水又()又()又();
桂林的山又()又()又()。
(看板书回答)
2、如果我们就这样介绍桂林,能让人感到美吗?
所以和课文中的句子比较,还是课文的句子写得好。
好在哪里呢?
就让我们来欣赏漓江的水。
二、研读课文
(一)品析第二小节:
1、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指名读句子。
(2)(出示图片)看图片了解漓江水的特点: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受)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看见的)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看翡翠图片理解“无暇”——玉上没有斑点。
)(想到的)
板书:
水、静、清、绿
2、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比较: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1)自由读句子思考。
(2)交流:
第一句话具体地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3、把上面的这句话再换个写法。
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
(出示媒体)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请两位学生分别读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4、再比较,如果把句子中的“真”改为“十分、很、非常”,哪一句好?
漓江的水十分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非常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同桌分句读思考。
(2)交流:
第一句话用上“真”字,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写得十分有节奏感,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小结:
作者把游览漓江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运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语句,也就是——排比句来进行描写,这样一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这个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
俗话说: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加深语感。
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
5、指导朗读:
(1)指名读,正音:
指导“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
真静啊(nga);
真绿(ya)、真奇啊(ya);
真秀啊(wa)真险啊(na)。
(注:
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
本课出现的“啊”让学生读准,读对。
(2)各种形式朗读,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
“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3)配乐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
学生能够读得有滋有味,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6、既然这2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
出示句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1)“玩赏”(泛红),找近义词:
观赏、欣赏。
(2)看图比较: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3)作者没有用上“相比”这个词语,那么他用上了哪些词语来表示“相比”呢?
——看见过、玩赏过、却从没有看见过
推敲词句,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美。
7、第二小节最后一句话写道: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1)这句话又表现了漓江水的哪个特点?
(静)
(2)这句话跟第1小节中的哪个词语可以联系起来?
(荡舟)
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存在着各种联系,这个自然段的末句,就照应了上文“荡舟漓江”,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认识。
(3)看着书本读第二小节。
小结过渡:
第二小节用对比、排比、比喻的方法,把作者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课文的第三小节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写出了桂林山的特点。
(二)品读第三小节: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
1、老师引读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
(1)出示图片泰山和香山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看图片,每座山各不相连,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3)出示句子媒体:
许许多多的的形状,数不尽,这就是──形态万千(泛红)。
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就是──奇峰罗列(泛红)
奇
2、引读特点之二“秀”:
桂林的山真秀啊……
(1)看图片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泛红)。
秀
3、引读特点之三“险”:
桂林的山真险啊……
(1)理解“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结合语句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危峰兀立”(泛红)。
(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的矗立着)
(2)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泛红)
4、指导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三)归纳写法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三小节,思考这三个问题。
(出示媒体:
一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二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三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评议。
总结:
此时作者在船上,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先写水后写山的原因。
(初读课文时学生的质疑。
)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由此联想到的写具体了,其间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2、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
1.要确定观察点。
2.要按一定顺序。
3.要抓景物特点。
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学会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由此联想到的写具体,还可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描述具体。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学以致用。
3、看着书有感情朗读二、三小节。
4、桂林的山水有着与众不同的美,看着图片、根据板书试着背诵第二或第三小节。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句子。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2、背诵上面抄写的句子。
第三课时
1、学习最后一节。
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2、指导学生写字,背诵第二节或第三节。
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上节课我们乘着船欣赏了桂林山和水,深深感受了它们的不同特点。
拿起书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二、三小节,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看图,指名背诵二、三小节。
二、研读课文第4小节
1、学生看书自读课文第4小节。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让你感到(),真是()。
(1)指名完成填空。
(2)理解:
“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
(联系2、3小节理解)
2、理解“围绕、倒映”是什么意思?
(1)看图说一说。
(2)除了山和水之外,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伐小舟)
3、本文开头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强调了桂林的山和水的独特的动人风姿。
这里又引用了诗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理解句子: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录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愉快)
人在画中游
4、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由愉快引起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借景——山水抒情——赞美
这里采用图片、配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为什么称“桂林山水”为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又从写作方面提示学生这诗句照应了开头;
从思想内容方面引出作者对祖国美景的赞美之情。
5、男、女生分读句子,读出赞美之情。
课文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展开,先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与其他景物作比较,再具体写出了山和水的特点,最后山水相映,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师指板书)——生齐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6、有感情朗读全文,用心体会桂林的美。
学习《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7、当代著名作家袁鹰这样赞美它:
是谁将百里漓江,染成浓碧?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铺下片片芳草地,软软又柔和?
船行在绿玻璃上,人倒影在绿玻璃下。
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像是向水面上问:
你下来吗?
齐读。
1、阅读书后描写桂林的诗歌:
浓碧
2、小练笔:
模仿第2、3节的写法,写一段话。
公园的花真多啊!
。
公园的花真!
。
公园的花!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甲天下
借景水山抒情
静清绿奇秀险
山水舟行碧波上赞美
人在画中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桂林山水 教学 设计 精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