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精校精析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533045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1.67KB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精校精析Word格式.docx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精校精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精校精析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胜地”改为“圣地”;
B.“故有领土”改为“固有领土”;
D.“箭拔弩张”改为“剑拔弩张”。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3.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侧目:
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不合语境。
C.如坐春风:
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望文生义。
D.鼎足而立:
形容三方分立对峙。
文中只涉及两方。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4.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并列成分共分四个大层次,所以标点改为“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
C.整体没有疑问的语气,所以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D.句内括号应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故改为“腹白(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很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5.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有歧义,可改为“由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或“目击者提供的两个弹壳”。
B.缺少主语,去掉“对于”。
D.“当今的世界……是……的时代”,主宾搭配不当,可以把主语改为“当今时代”。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
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
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
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
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
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静寒境界可以在龌龊的世界里为人们提供绝对宁静的精神世界,但是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仅是一种社会理想;
B.“全部内容”说法过于绝对,艺术追求的内容很多,非此一种;
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错误,原文有“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本”是指根本,而非本来面目,也不能还原,只能展示宇宙之本。
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7.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中原句“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而D项直接肯定了中国画追求空虚和死寂;
文中原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就更加明确了这一句完全是误解。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8.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以及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并不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而是论证第④段的中心句,即“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以静观动,动静相宜……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中国画”只能是视觉艺术;
D.说法太绝对,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另外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
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
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
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
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
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
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君唶②曰:
“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
”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
“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金华宋濂窃不谓然。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
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
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
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
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九节筇(qió
ng):
一种竹杖。
②唶(jiè
):
赞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
吃
B.皆竞秀献状秀:
开花
C.被鹤氅衣被:
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
接近
9.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此处“秀”为名词,指山峰之秀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0.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因果关系,“因此”/副词,“趁机”。
B.介词,“在”/介词,“比”。
C.表承接关系,可不译/表转折关系,“但”。
D.两个“乃”字都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竟”或“却”。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④⑥D.②⑤⑥
11.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②句描写的是松上的薜萝;
③句描写的是几百里外的闽中嘉树;
⑤句描写的是章君的行为。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
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12.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文中写得很清楚,因为看松庵正南方可看到其他三个方向的美景,又因为此处开阔、明洁、净爽,可以在此处弹琴、下棋、饮酒,于是盖了环中亭,并未提及其他二亭。
第Ⅱ卷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
13.
(1)[答案]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关键实词是“负”“当”“帅”“植”“见”,其中,“帅”“见”为通假字,“帅”通“率”,“见”通“现”;
关键虚词为“盖”,表原因。
(2)[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
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关键实词是“凌”“易”“托”“厉”;
关键虚词是“其”,译为“那”,意思是“大概”。
另外,“托之以自厉”为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龙泉有很多大山,在它西南方向一百多里的诸山更为幽深。
有些大山四面奋然而高耸起来,中间凹下,形状像箕筐的,人们因此称它为“匡山”。
山上有很多枝叶像虬髯一样的松树,满眼望去高入云天,新鲜的翠针映照着人如同被洗过一样。
松树上攀附的薜萝纷披蔓延,横向衍生有数十寻,叶子嫩绿可以吃。
松根上寄生的茯苓,有的大得如同斗器,其中杂生着黄精、前胡及牡鞠等植物,采下可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刚刚在山里盖起了一座庵庐。
庵庐西南方若干步远,有两个深潭,蛟龙潜藏在水里。
水面上云气精华向上腾涌而起,顷刻间就覆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那种纯白色,就像大海一样苍茫而无边无际,大风从东面吹来,云气就会消散,章君因此建起了一座烟云万顷亭。
庵庐的东北方向若干步远,山更加高峻,峰峦更加峭拔尖耸,那种气势如同想与霄汉连在一起。
向南可看到闽中几百里远,嘉树帖服在地上如同荠菜,于是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
庵庐的正南方又是若干步远,地面明净阔远清爽干净,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各座山峰,都摆出秀丽的情形争相竞斗,让人喜爱玩赏忘记了疲倦,再加上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着酒具来喝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于是章君又因此盖了一座环中亭。
章君读书的闲暇,经常披着鹤翅一样的大衣,拄着竹杖,先后游历三座亭子,回来就坐在庵庐里,回望虬松,看到它们如同善士、巨人一样在左右作揖。
章君注视很久,精神凝定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仿佛同古代的豪杰在千年之前互相交谈。
章君心情大好,起身穿起谢灵运当年一样的木鞋,每天在万棵松树间歌啸行吟,木屐的声音铿锵有力合中节拍,同歌声互相应和。
虬松仿佛了解章君的心意,也发出轻微的如同笙箫一样的声音来互相娱乐。
章君赞叹道:
“这就是我观赏松树的乐趣啊!
”于是他用“看松”二字来命名他的庵庐。
龙泉当地的士人,听闻此事质疑道:
“章三益具有济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如今竟然用‘看松’来命名自己的庵庐,就如同隐居者做的那样,他是打算鄙弃世俗的扰攘而不想去亲近呢,还是认为那些世俗之人不值得交往,而只能从松树那里取得他期待的品质呢?
”金华的宋濂私下认为不是这样。
在所有植物之中,秉承坚贞刚直的气度的,只有松树是最多的。
我曾经深深地思考过:
一种生气正兴盛的时候,无论是蕴藏在树根里的,还是聚敛在草根中的,没有哪一个不舒展着枝叶来表现一时的妍丽。
等到那秋高气清的时节,霜露已经降下,那么树叶都会枯黄陨落而没有什么可留下的了。
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正是松树吗!
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的吧。
章君处世,与松树为伍,就是卓然屹立来自立品格;
等到他在恰当的时候挺身而出,刚直坚贞自然会把持好,不被他人的议论所改变,最终能够建立功勋并能给百姓恩泽,但当初的想法也不曾同松树的品格相背离。
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硬说章君忘记尘世,就质疑他隐居山林之间,可不可以呢?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14.
(1)[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
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
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这里考查的是物象是“烟”。
烟,即雾气、云气,诗中用三个句子来表现。
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
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
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子含意,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保持内在的一致。
(2)[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
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整体加以分析说明。
【诗歌赏析】
江湜,清代诗人,诸生,道光间官至浙江候补县丞。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
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
这些诗歌记录行旅述闻之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
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照亮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
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缥缈。
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汽如云样洁白,飘飘荡荡,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汽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汽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
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
“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道:
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
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
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
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了一份轻巧和宁静,可为上乘之作。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
劝学》)
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子曰:
“道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卫灵公》)
(4)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___;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
车舝》)
15.[答案]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尽长江滚滚来
(2)寄蜉蝣于天地 齐彭殇为妄作 (3)如今有谁堪摘 不相为谋 (4)钟鸣鼎食之家 景行行止
五、(12分)
16.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求:
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__①__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__②__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__③__,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__④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16.[答案]①如果 ②甚至 ③因此 ④否则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表达连贯和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此段文字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是说错误的做法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后一句是对前一句错误做法的总结。
由“只注重”“而”“势必”“从而”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①处表示假设关系,故应该填写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倘若”“如果”等;
而②处,前后两分句是递进的关系,所以应填“甚至”;
③处后面是对上文错误做法的总结以及不这样做的后果,所以填“因此”和“否则”。
这是一个复杂的句群,分析时要瞻前顾后,理顺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17.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
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
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
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________①________。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________②________。
17.[答案]示例一:
①用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山东 卷精校精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