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518600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07KB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出示放大镜:
“看,这是什么?
”(生:
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
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
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
“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
《放大镜教案》教后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
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
一是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二是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
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
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
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
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动。
由于现在这一节气天气比较寒冷,昆虫还没有出来活动,植物的花也没有开放。
为此我把学生观察昆虫的活动改为让学生分别用放大镜观察和用人眼观察自己手指上的指纹,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非常真投入。
再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更多的东西,如指纹、衣服上的纤维、笔迹、纸纤维等,再通过交流,通过信息分享,使学生进一步扩大感性认识的活动面。
亲身经历了“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图像,而且能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的探究过程。
令学生感到兴奋的是我们经常看的彩色电视机,学生用放大镜去观察它的屏幕,在放大镜下有红、绿、蓝三色小点。
这让学生激动不已。
在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只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有目的引导学生的去观察,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
演示材料:
自制简易天平、酒精灯、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张手工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张手工纸进行一次小小的折纸比赛,有没有兴趣?
(讲述比赛要求:
1、请同学们在一分钟之内自行设计一种你喜欢的折纸作品,做好后放到展台上。
2、看谁的作品设计的最好,用时最短,谁就获胜)听清楚了吗?
好现在开始)
同学们自行活动,教师计时(3、2、1停)。
师:
评价学生们的表现
同学们刚才用纸制作了这么多种物品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教室里有哪些物品?
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汇报:
小结:
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
关于物质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质方面的知识,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揭示课题:
(板书:
1、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察到的物体是物质,那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察不到的物质呢?
(预设:
空气)
讨论:
空气它实际存在吗?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学生交流,汇报:
同学们用间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空气的存在,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演示实验:
边演示边讲解过程)出示自制简易天平,用酒精灯给其中一个易拉罐加热,学生观察。
提示:
注意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
(引导:
空气受热膨胀跑掉了,说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实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
实际上除了空气,还有在实验中我们看到的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以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和我们每天用到的电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它们也都是物质。
(出示课件)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指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认识物质在变化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当中,世界上这么多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观察来研究一下吧。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组身边的物质,它们每一组还是兄弟家族呢!
下面请各组同学打开材料袋看看每一组兄弟家族都是什么?
小组观察、介绍材料名称:
(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师板书:
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
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
铁钉——生锈的铁钉;
水——水结成的冰)
提问:
看一看谁和谁是兄弟?
一会儿就请每一组同学选择你们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观察,比较每一组兄弟家族,观察中你们会有什么发现?
观察前先让我们看老师给你的观察提示:
(课件展示)观察提示:
1、把易拉罐压扁,易拉罐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
2、观察水和水结成的冰它们有什么不同?
水结冰后是否变成了别的物质?
3、观察火柴和火柴燃烧后变成的火柴梗,思考:
火柴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燃烧后的火柴梗还是火柴吗?
变成了什么物质?
4、观察铁钉和铁钉上的锈,思考:
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
铁锈还是不是铁?
在观察前我们还要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认识一下观察记录表。
(课件展示)观察记录表:
物质名称
物质有哪些变化
物质本身有没有变化
第一组
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
有□
没有□
第二组
水——水结成的冰
第三组
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
第四组
铁
钉——生锈的铁钉
现在就请各组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仔细观察思考,并讨论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观察结果(展示小组观察记录表)
评价学生的表现
根据我们的观察,你发现这四组物质中哪两组变化有相同之处?
第一组和第二组有相同之处;
第三组和第四组有相同之处)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相同之处。
(投影:
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单)
(出示课件)讨论:
易拉罐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这两种物质的变化都是形态、大小发生变化)
这两种物质在变化上都是形态和大小发生了变化。
板书:
形态、大小变化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相同之处。
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火柴燃烧后变成了木碳是一种新的物质;
铁锈也是不同与铁的新物质)
这两种物质在变化上都产生了不同与原来的新物质。
产生新的物质)
(课件展示)讨论:
以上四种物质的变化过程,你觉得那种变化在课堂上能实现?
那种变化在课堂上不能实现?
把易拉罐压扁、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能实现,因为他们变化速度快。
水结成冰、铁钉生锈不能实现,因为他们变化速度缓慢。
)
物质都在变化,有的变化速度很快,有的变化速度缓慢。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在变化的,老师今天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这样几种物质(粉笔、白纸、蜡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办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下面就要动手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我们的想法吧!
可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出实验要求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
A、请用尽量多的方法使粉笔、白纸、蜡烛发生变化
B、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单上
让物质发生变化实验记录单
使用方法
产生的变化或现象
有无产生新的物质
粉
笔
□有
□无
白
纸
蜡
烛
温馨提示:
实验中要分好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实验要求,取出材料袋开始实验吧!
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微观指导)
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几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汇报:
有的变化只改变形态、大小;
有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可见物质的变化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人为)
知识拓展:
我们已经知道人为的因素可以使身边的物质发生变化,那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像岩石、房屋、马路是不是也在变化呢?
说出你的依据。
岩石——风化;
房屋——变形、裂缝;
马路——塌陷、凸起等)
这些物质也在变化,它们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自然)
总之物质是在变化的,变化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另一类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知识巩固:
(课件展示)说一说通过本科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非常棒,发挥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六年二班学生团队的风采,我希望同学们下节课表现得更出色,有没有信心?
(有)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1我们身边的物质
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
产生新的物质
铁钉——生锈的铁钉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指导学生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来感知物质的各种属性,用观察的方法了解物质的形状,用讨论的方法确定物质的内部属性,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感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的学习。
本课成功之处在于小组合作试验前讲明了实验要求,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提高了学生探究效果。
也增长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这节课的设计详细,思路清晰,层次性强,结构紧凑,组织有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新课程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精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