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案例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514928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51.45KB
面试案例集文档格式.docx
《面试案例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试案例集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师,班主任,工作认真,细小的地方谨慎,做事要求高,墨守成规,有时让人觉得性格沉闷,敏感,过于刻板,没有亲密朋友,也不会向同事表达好感。
整天只知道工作,以至于常常放弃娱乐和友谊。
强迫型人格障碍。
无明显生活事件,一贯作风。
特点:
刻板,过于认真
事无巨细,要求高度精细,极端准确,又必须严格遵循的规则,否则难以容忍。
不安全感,总担心做错事,反复检查,反复想,常沉浸在对问题的回忆中。
性格僵硬,对任何变化都不能适应。
了解诱发因素,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人格障碍的种种表现,参加活动、与人交往,药物使用
案例四:
陈鹰,学习吃力,虽用工但成绩不好,到初三实在跟不上,退学。
怕别人说,成天躲在家里,父母告诉别人说他转学到上海读书。
三个月后,出现奇怪现象,家里来客人说是来侦察他,街上有人说话,就说是在揭发他根本没去读书,骂他是白痴,半年后在家大妈父母联手迫害他。
精神分裂症
妄想幻听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案例五:
大名,男,16岁。
偷看女生洗澡,抓到后又发生,别勒令退学,现被拘留。
平时性格内向。
家人代替咨询。
咨询对象:
大名
窥阴癖(类型:
性方式变异)
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偷看异性裸体,尤其是外生殖器,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的异性。
咨询过程:
1、了解原因
2、耐心认真听取整个事件过程,询问是否对异性和同性感兴趣
方法:
系统脱敏,厌恶疗法,交互抑制疗法药物治疗
案例六:
刘丽,女,26岁,考大学时认为头会挡住日光灯的光而影响视力,为了让出日光灯的位置,头就一会摆向左边一会摆向右边,浪费很多时间,没考上好学校。
经了解,在高一时就出现做作业调台灯的事,知道不必要,但就是不行。
如果有一次没有调台灯就做作业,一定会感到不舒服,严重的时候会心慌气急。
强迫症(强迫行为)
1、强迫出于内心
2、明知不合理但仍反复出现
3、力图抗拒和排斥但不能控制
4、症状出现会导致强烈焦虑和内心冲突
咨询要点:
倾听和支持,不会发展成精神病。
行为治疗:
松弛疗法、呼吸放松
案例七:
范明,男,36岁,常无故紧张、手脚冰冷、面部潮红。
2年前,参加一次技术比武,本来技术在厂里是佼佼者,比武肯定没问题。
没想到,结果在比赛时晕过去了。
醒来后也不知道为何会晕过去,只觉得当时心慌、气急、胸闷、头晕等一系列躯体表现。
焦虑症
精神和躯体的焦虑同时存在
焦虑程度与刺激程度不相称
建议:
自我监测:
检测每天出现焦虑的次数、原因与持续时间;
告诉自己焦虑可以减弱,耐心倾听、解释,教会放松训练,参加集体活动、体育活动,药物治疗
案例八:
张妈妈,76岁,失眠来咨询。
2年前,隔壁王妈妈得了脑瘤,一个月不到就去世。
张妈妈是王妈妈的好朋友,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事互相帮助,王妈妈走了以后,张妈妈非常伤心,感到孤独,经常睡不着觉。
有一天,她头疼得利害,伴有鼻塞、咳嗽,家里人带她去看,医生说是感冒了,吃点药就好。
果然,服了药后鼻塞咳嗽都消失了,但头疼得利害。
她就想起来王妈妈当时也是这样,就想我不会也是脑瘤吧,心里咯噔一下。
于是开始到处看医生,检查结果都是阴性,医生诊断也排除脑瘤。
但张妈妈就是不相信,总是放心不下,还时不时为此感到害怕,心慌、手脚冰凉。
疑病症
表现:
疑病症状(身体上某一部分确实有不舒服),并没有相应的疾病,反复检查的否定结果和医生的解释保证,仍不能消除其患病的信念,仍无休止地要求检查和健康不相称的强烈痛苦
咨询:
揭示其疑病后的认知,是来访知道疑病症的特点和发病原因询问还有什么没有检查过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检查,尽量打消其顾虑,鼓励其参加喜欢的活动,适当控制,使用药物
案例九:
有一25岁的女性当事人因为情绪困扰前来心理咨询。
在咨询中她谈到她以前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经历。
给她治疗的心理医生对她有性引诱、性骚扰的行为,并列举了不少细节。
她说这些经历使得她的情绪困扰更为严重,精神严重抑郁……
1·
诊断和鉴别。
经验不足的咨询员往往忽视对当事人主诉真实性的判断,简单地信以为真,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咨询。
事实上,咨询员应当审慎地留意、检查当事人主诉的真实性。
通过仔细的追问、询谈,考察其是否是妄想等精神症状。
当排除这一可能后,再作进一步的咨询。
2·
处理抑郁情绪的方法:
诉说宣泄、消除认知上的羞耻感和心理创伤、若症状严重时可配合药物治疗、建立心理支持系统等。
最好要能说出4-5项可能的对策。
3·
保密问题(若此项考生未能主动提起,主考可以追问)。
若当事人所说的情况属实,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咨询员不能擅自为了惩罚那位骚扰当事人的心理医生而将当事人的情况向有关方面公开,除非是司法介入调查时。
案例十:
小B,男,现为高二学生。
他小学时成绩不错,初中前两个年级时学习成绩也还可以,但从上初三开始对学习漫不经心,成绩渐渐下滑,先是考高中发挥不理想,进高中后更是慢慢沦为班上成绩倒数的学生。
而且他开始热衷于黑社会有关的信息,面对班主任和学校心理老师,他直言不讳:
“我将来想当黑社会老大!
”原因是他父母离异,他跟了母亲,但更崇拜父亲,为此他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他原本努力学习是想让父亲满意)……
应通过倾听询问,了解到当事人成绩下降的真实原因。
考生应关注到两个主要现象:
一是成绩由好转差;
二是想当黑社会老大。
这两个可能是有因果关系,也可能是某一原因的不同结果。
考生应有全面的思路,而不是狭窄地只考虑到一个方面。
对策是对症下药。
找到原因才能有相应的对策。
考生可以对有些对策作简单的说明。
可追问考生其它可能导致当事人成绩下降的原因:
比如受不良媒介的影响、受不良交友的影响、家庭关系恶化(父母矛盾、亲子矛盾)造成情绪困扰、学业适应不良寻求替代性满足、青春期逆反心理、“早恋”等。
案例十一:
小F,女,高三学生。
原本成绩相当好,但高二下半学期成绩开始下降。
班主任找她谈话,问她成绩退步的原因,她说她高二看了许多哲学书,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这类问题。
渐渐地,她觉得读书考试荒废了大好青春,而事实上有许多知识到最后都是用不上的。
她决定休学甚至退学,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旅游探险、先工作了解社会民情、培养自己的能力。
对于她的想法,家长很是着急,所以催促她来咨询,希望咨询师能让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有弹性的价值观。
咨询师不应该有过于强烈的价值导向,并用强硬的手法去逼迫影响当事人,令当事人屈服或放弃自己的想法。
若当事人是深思熟虑的,她的想法也未尝不可。
由于当事人是由父母领来的,也许缺乏咨询意愿,所以,在咨询的最初阶段可能需要应该放在启发当事人的咨询意愿,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从这一个案我们可以考察咨询师本身的心理思想成熟度、知识面(比如对哲学的了解)。
4·
如果要引导当事人放弃退学的想法,可以考虑以下的对策:
和当事人讨论自己和父母的需要,引导她平衡自己和周围人的需要;
先“肯定”她的想法,然后引导她设定具体的能实现其想法的行动计划,并一起收集所缺的信息,评估计划的可行性,当当事人发现自己的计划缺乏或暂时缺乏可行性的话,她慢慢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
案例十二:
当事人为36岁的母亲,知识分子,说她最近十分担心儿子的学习,现在儿子在一教学质量很好的中学读初一,快临近期末考试,儿子不用功学习,一直无所谓,根本不担心考试,放学回家还要看电视,听音乐。
当事人为儿子的学习几乎包办了一切家务,甚至儿子连倒茶盛饭之类的事都不做。
与她的担心不同,丈夫和老师都觉得孩子的情况可以,但她不认同,认为丈夫不帮她管儿子,万一成绩下降,将来考大学怎么办?
她同时还担心儿子没良心,对自己不亲,不愿意和自己多说一句话。
提供当事人足够的情绪情感宣泄,注意同感和聆听。
通过恰当的提问技巧让当事人意识到客观的情况究竟如何。
当事人有没有焦虑症。
提供家庭教育方法的咨询和指导。
案例十三:
25岁的女青年,说自己最近很苦闷,在情感问题方面很困惑。
她原有个男朋友,是她的中学同学。
她们已谈了2年,但他已跟随父母到深圳居住,在深圳的一家公司工作。
当事人觉得原先的男友相貌和能力都一般,但为人似乎比较实在。
现在仍一直与她保持联系。
要她到深圳去。
但她后来又有了男友,她现在的男友是她同单位的,他主动追她。
他们也已相处了半年。
他对她也不错,但新男友为人好像很精明,她对他有些莫名其妙的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他催她赶快和他办婚事,但她觉得这事还不成熟。
她现在很为难。
跟谁好,拿不定主意:
中学同学男友在深圳,要她放弃现在的工作,她有些犹豫。
要和那位同事结婚她也犹豫。
她现在心很烦,注意力集中不了,心情很焦躁,老是在想这些问题,又想不出结果。
担心做出错误决定会后悔一辈子。
她每天都睡不好,入睡时常常还在想很多问题,经常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入睡。
当事人想在咨询得到帮助,如何对待和处理这种情感的选择问题。
当事人不时会问咨询师:
“我该选择谁呢?
”
这是一位受情感问题困扰的当事人。
咨询师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当事人,简单地代替当事人作决定。
咨询师要帮助当事人客观地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通过认真倾听掌握更多的信息。
案例十四:
男性,大学教师。
2年前他出差乘飞机,没想到飞机在起飞后半小时出现了2次高速坠落的危险情况,我们小桌上的饭菜和饮料都晃落在地板上。
全机的乘客都吓坏了。
他吓的几乎已经绝望。
好在最终还是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但这次的惊吓后当事人非常受不了,让他觉得乘飞机真的太危险了,随时都有失控的危险。
他不想再冒这种险。
从此他再也不敢乘坐飞机了。
现已有1年多不坐飞机了,因为怕乘飞机,怕会出事情。
此外,他现在变得怕高,怕乘缆车,怕登山,一到高处就会全身发抖,不敢往下看,心慌胸闷,呼吸局促,大汗淋漓,手脚发软。
但他担心自己这是严重的精神问题,想自己是什么心理疾病?
又该如何做?
当事人的问题是恐怖症,或者恐惧、焦虑症状。
2.应该给当事人充分的诉说的机会,宣泄其恐惧焦虑症状。
当事人对当初事件的细节描述,对他面对恐惧、缓解恐惧有好处。
3.这种不适应的行为背后有“以偏概全”和“任意推断”的认知歪曲,所以可以通过认知和行为干预来改善来访者对乘飞机和登高的恐惧。
也可以教授放松技巧或实施系统脱敏法,让当事人能够面对恐惧。
案例十五:
男青年,25岁,近半年来自己的心情一直感到不爽,好像觉得好倒霉,好晦气。
事情的起因是他上班会经过一段闹市。
有一次他无意中发现马路上有一个人戴孝(黑纱)。
大概是那天他心情不好,对这现象有些敏感,觉得见到戴孝的人对自己是一种不祥之兆。
从此就开始注意路上的行人。
当他注意行人时,很容易就发现人群中有戴孝的人,有时发现一个,有时发现两个。
他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
注意了行人就发现有戴孝的人。
他觉得这是自己很晦气。
他也问过别人,人家都说很少见过。
但他认定自己确实是每次都能发现戴孝的人。
他怕遇到晦气的人会发生让自己倒霉的事,所以他现在已很少外出。
即使迫不得已在路上走,也总是低下头,眼睛往地上看,不敢抬头。
当事人害怕自己某一天会遇到倒霉的事。
时常有心慌,胸闷,出汗。
有些好朋友也劝他说见到戴孝的行人和倒霉没有什么关系,但他很难消除自己会倒霉的念头。
他想知道该怎么办。
诊断是:
焦虑心境。
这不一定是幻觉,很可能是“选择性消极注视”和“任意推断”的认知曲解。
咨询师可以帮助当事人理性地认识“选择性消极注视”和“任意推断”的曲解认知。
鼓励来访者调整遇到“晦气人”就会遇到倒霉事的不合理的信念。
案例十六:
当事人是17岁的女高三学生。
她6时父亲病故,此后爷爷奶奶也相继过世,14岁时母亲也猝死,从此她成为孤儿,由其母亲的单位作监护。
进入高中后由于没有人督促她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了自卑感,不愿接触同学,有时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去了学校老迟到,有时早到了也不进教室,去厕所间等上课铃响后再冲进教室。
有时还会猜疑同学在背后议论她,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趴在桌上睡觉,学习成绩下降,尤其是数学,几次都只考了十几分。
当事人自尊心极强,猜疑重,又不合群,明年参加高考,如果考不上大学,她将不知如何去面对社会,如果生活没着落,她可能会走极端。
给当事人通过充分的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
鉴别和排除精神病的可能
危机干预:
评估危机状况,按照危机干预的步骤实施危机干预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放松法、系统脱敏法等)、当事人中心疗法均可
案例十七:
某中学高一女生陈某,近几个月来常常情不自禁地过分夸大自己的弱点,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弱点,还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合理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以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失去自信心,对那些自以为自己无能力完成、但实际上稍加努力就完全能够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
(模特可以编些具体的事例说明情况)
当事人的问题为自卑感(自我贬低、失去自信)
自卑感多见于:
多次失败体验之后,会不由自主地从总体上怀疑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归咎于自己总体上的无能,而根本不考虑失败的客观原因和其他主观原因;
多次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之后,会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消极评价转化为自我否定评价,而不管这些评价是否客观,是否具有群体的代表性。
3.咨询时可以充分了解当事人以往的经历,帮助当事人看到自己自卑感的根源和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案例十八:
当事人28岁女性,小学副校长,刚从教导主任提升为副校长,但只工作了三周,就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校舍基建、人事安排、薪酬改革等,觉得无法应付,又累又怨,也感到自己的个性和年龄并不适合此岗位,所以,提出辞职。
但周围人都反对,家长、老领导、好朋友都劝她要坚持下去。
这令她犹豫不决,十分矛盾。
由此,她出现身体症状:
每天凌晨三点就会醒,感到心慌,怕去学校上班,到下午才缓和。
前一段时间是暑假,情况还算好,但随开学日期临近,情况越来越糟糕。
直到在开学典礼那天,升旗仪式时,她不敢露面,躲在办公室面色苍白,大汗淋漓,随即离校回家,休息至今。
此后,也到某医院心理科看过,煎服中药治疗。
区分抑郁症还是焦虑症。
可建议当事人配合药物治疗(最好能了解最基本的用药知识),同时给予心理咨询。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放松法、系统脱敏法等)、当事人中心疗法均可。
案例十九:
27岁,男,硕士。
刚结婚一个多月,睡眠不好,常常半夜起来吸烟。
原因是在婚前,妻子告诉他,说自己与前任男友同居过(而这一点她以前的同学都知道),当事人当时听了虽然没有太不愉快,以为随着时间长了可以淡忘这件事,但婚后非但没有淡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想这事,影响了睡眠,也影响了工作,变得很焦虑。
焦虑症或焦虑症状。
认知疗法、格式塔疗法、支持疗法均可。
可考虑配合抗焦虑药物治疗。
案例二十:
女大学生,20岁,为难以处理好与辅导员关系而来咨询。
她主诉班主任(辅导员)――一名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对她有好感,很关心她。
他给了她很多机会让她能表现自己,也给以他很多支持,超过了对其他女同学。
她认为他显然对自己有好感,想追求她。
但她对他一点都没有感觉。
所以,她认为他是单相思。
她想告诉他自己对他的感觉,但又怕伤害他的自尊。
但如果不响,保持沉默,他肯定认为自己对他也有意思。
她怕他误解。
在他面前,她经常很不自在,怕得罪他。
她感到不知所措,见到辅导员就心慌,有时脸红发热,怕看见他,想逃避。
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焦虑情绪,鉴别是当事人多疑(神经过敏)还是妄想。
考察是否可以排除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可能。
通过具体化技术,了解细节,考察辅导员的行为是否有问题,或者是当事人的认知有问题。
引导当事人客观看待事实真相;
鼓励当事人与辅导员良好沟通,理性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案例二十一:
提出问题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问题在何种情景刺激下最容易显现?
引起该女生此种心理状态的因数一般有哪些?
你会为她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参考答案(或思路)
自卑(自我贬低、失去自信)
情景刺激:
(1)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鼓励
(2)缺少成功的体验,缺乏基本的自信心
(3)不能自我认同,遇到挫折习惯性地否定自己,以至形成自我诋毁的心理模式
咨询建议:
(1)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缺点与短处,以致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而应努力去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以增强自信心;
(2)凡事把期望值定得适当一些,以确保成功,然后逐步加大期望值,以取得成功为前提,不断体验成功;
(3)“以勤补拙”和“扬长补短”。
案例二十二:
某大学大二女生李某,自中学阶段以来,常常把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对己不利的偶然事件(如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人说她读书用功不够)通过主观想象将其当作是有意为之的必然事件(有意贬低自己);
把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对己不利的若干孤立事件(如某同学开生日“派对”没有邀请她、她向该同学借书因该同学正在使用未及时借给她等)通过主观想象将其凑合在一起当作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必然事件(有意处处与自己作难);
把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生的正常事件(如班里搞活动,事先忘了通知她,活动时才发觉忘了又临时通知了她)从不利于自己的坏处进行判断而当作经过策划的必然事件(有意忽视甚至歧视自己)。
因而李某常常把别人的无意当作故意,甚至把别人的善意当作恶意。
请评估这种心理问题的类型?
产生此类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如果要矫正这种心理问题,你认为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多疑(神经过敏、疑神疑鬼)。
主客观原因:
对某人或某些人有成见、偏见;
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
在此前提下,出现了误会,或有人搬弄口舌,产生不当联想,就会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现实而表现出多疑心理问题。
消除成见,客观地看待、冷静地分析他人的行为,实事求是去处理诱发情景;
主动交心,只有主动与人交心,才能搞清事实,澄清是非,消除误解,使多疑失去依托、失去基础;
胸怀宽阔,不要处处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言行表情,不要事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不要时时苛求别人,要待人以善、以情。
案例二十三:
某中学高二男生王某,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独往独来、离群索居,常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心理,似乎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
与人交往也常常缺乏热情和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
有时看上去好象也活跃,但总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仿佛仅是为了改变别人对其原有的印象,因而很多人都不愿主动与之交往,认为王某有不合群的“性格缺陷”。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2.这种心理问题在何种情景刺激下表现得最为突出?
3.这种心理问题与“孤独”有什么区别?
4.如果要矫正这种心理问题,你认为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1.孤僻(孤寡怪僻而不合群)。
2.情景刺激:
当别人因自己行为怪僻而不愿理睬自己、回避自己时,就会产生失落感而显得更加孤僻;
当与人交往时受到冷落或讥讽侮弄时,就会产生自尊心受伤感而更加不愿与人交往;
当自己受到挫折而他人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时,就会对人怨恨甚至敌视而更加自我封闭起来。
3.“孤独”是孤单寂寞心态,是客观环境所造成,“孤僻”是不愿与人交往,是一种主观上的逃避状态,即便与人交往也因缺乏热情和活力而不合群。
4.咨询建议:
(1)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地并创造各种条件与人交往,使之成为习惯,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被人理解、被人接受,也才能认知别人,悦纳别人;
(2)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并体验活动中的乐趣,以培养积极情绪,在活动中与他人自然融为一体而变得合群。
案例二十四:
某中学初二男生秦某,近一段时期因沉湎于电脑游戏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父母尽管采取劝告、限制等措施,但秦某仍然会想出各种办法玩电脑游戏。
最近几天,开始对某女歌星入迷狂慕起来,到处购买收集女歌星的歌带,几乎到了一天不听该歌星的演唱就会有浑身不自在的感觉,有时正做着作业,突然听到邻居放该歌星歌带,便会情不自禁地哼唱,长时间地把作业丢在一旁不管,因而学习成绩越发下降。
但秦某仍然我行我素,课余大部分时间不是玩电脑游戏,就是听歌带,痴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
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
这种心理问题与“痴迷”有什么区别?
请提供矫正这种心理问题的建议?
逃避原因:
(1)厌倦学习,缺乏学习动力;
(2)沉迷游戏、狂迷歌星以满足感官需求以麻醉自己,转移对放弃学习的压力
(3)这种因逃避而产生的狂热其主旨在于转移焦虑,而痴迷则是对某种事物本身的迷恋。
(1)检查逃避学习的心理根源
(2)制定保证学习的协议和措施
(3)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案例二十五:
小B,男,现为初一学生。
他小学时成绩不错,初中预备班上学期成绩也还可以,但从初中预备班下学期考试对学习漫不经心,成绩渐渐下滑,沦为班上成绩倒数的学生。
”......
对于上述个案你有什么看法?
请分析小B想当黑社会老大的可能原因,并请谈谈你将怎么处理这一个案?
1.此题重点在考生形成合理假设的能力。
考生至少应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面试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