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人物传记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509143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9.93KB
文言人物传记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言人物传记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人物传记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
、虽藉众人之力
藉:
凭借
C
、劳而不酬,何以劝善
劝:
劝解
D、
识者嘉其仁恕焉
嘉:
褒扬
2、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达请轻骑告哀——我赫连达请求率轻骑去报告哀讯。
B、
今若值便掠缚——现在如果遇到(百姓)便掠夺和捆绑他们。
C、
于是迭相晓语——于是百姓都轮流互相转告。
D、虽欲来告,其路无从——虽然想来向我报告,可路上没有跟从他一起来的人。
3、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杜子之功”的一组是
①贵于是谋遂定
②令达率数骑据弹筝峡
③于是迭相晓语
④远来见及,遂得共尽忠节
⑤轻于鞭挞,而重慎死罪
⑥羊入我厨,物出官库,是欺上也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⑥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在对“迎太祖”的问题上,赫连达力排众议,以为应该保全兵力为上策,最终平定侯莫陈悦,他也因此受到了奖赏。
、赫连达阻止了欲掠村民的军士,并对村民加以安抚,作者是肯定的;
而对他轻易地施用鞭刑,作者也未加以批判。
宇文泰十分赞赏赫连达,在肯定了诸将的同时,表扬了赫连达的重要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宇文泰有功必赏的品质和赫连达的英勇。
赫连达为政清廉简约,把私人的绢帛用在边境的安定和睦事业上,甚至在别人劝说他使用官物办理时,他也婉言拒绝了。
二、
《左光斗事略》
初,大兴人史可法,幼贫贱,奉其父母居于穷巷。
光斗为督学,可法以应童子试见光斗。
光斗奇之曰:
“子异人也,他日名位,当在吾上。
”固召之读书邸第,而时时馈遗其父母资用。
一日光斗夜归,风寒雨雪,入可法室,见可法隐几假寐,二童子侍立于旁。
光斗解衣覆之,勿令觉。
其怜爱之如此。
及光斗逮系,可法已举于乡矣。
可法乃衣青衣,携饭盂,佯为左氏家奴橐鳣者,贿狱卒而入。
见光斗肢体已裂,抱之而泣,乃饭光斗。
光斗呼可法曰:
“道邻宜厚自爱,异日天下有事,吾望子为国柱石。
自吾被祸,门生故吏,逆党日逻而捕之。
公子出身犯难,徇硁硁之小节,而撄奸人之锋。
我死,子必随之,是再戮我也。
”可法泣且拜,解带束光斗之腰而出。
后数日,光斗死,可法仍贿狱卒,入收其尸,糜烂不可复识。
识其带,乃棺而殓之,得以归葬。
、而撄奸人之锋
撄:
触犯
时时馈遗其父母资用
遗:
赠送
、及光斗逮系
系:
被拘禁D、
光斗解衣覆之
,勿令觉
觉:
睡觉
见可法隐几假寐——看见史可法靠在书案上和衣睡觉
、可法已举于乡矣——史可法已被同乡举荐为官了
佯为左氏家奴橐鳣者——假装是左光斗家中送饭的奴仆
D
、吾望子为国柱石——我希望你能担负国家的重任
3、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左光斗爱才、忧国的思想行为的一项是
①
固召之读书邸第
②时时馈遗其父母资用
③光斗解衣覆之
④
异日天下有事,吾望子为国柱石
⑤
门生故吏,逆党日逻而捕之
⑥
奉其父母居于穷巷
A①③④B①④⑤C③④⑥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时任督学的左光斗在主持院试时见到史可法,他认为史可法是个奇才,将来一定能超过自己。
、左光斗不仅出资供史可法读书,还经常接济他的父母,这是后来史可法知恩图报的重要原因。
史可法装作送饭的家奴去狱中探视遭阉党迫害的老师,左光斗劝他应以国事为重,以免因徇小节而祸及自身
。
、史可法买通狱卒去狱中收尸,但左光斗的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史可法只得将老师的衣带捡回安葬。
三、《
岑文本》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
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
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
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辞甚美。
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谦虚。
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
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
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
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
文本再拜曰:
“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忧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
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
”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辩,其见待如此。
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
“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亲宾有来庆贺,辄曰:
“今受吊,不受贺也。
”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
“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
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
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言者叹息而退。
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直:
值班,值勤
抚弟侄恩义甚笃
笃:
深厚,真诚
不愿更希东宫恩泽
希:
迎合,乞求
今受吊,不受贺也
吊:
哀悼,慰问
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岑文本)宽宏仁厚,忠诚严谨,我把他当作亲信
、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对待平时的旧友,虽然自己出身微贱,也一定与他行对等的礼
、臣以庸才,久逾涯分——我凭借平庸的才能,所居官职早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怎么能再辱列太子的属官,来招致舆论的非议呢?
3、
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岑文本“忠谨”一项是
①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
②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
③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④亲宾有来庆贺,辄曰:
⑤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
⑥
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5、
下列对原文的4、下列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岑文本学识渊博,能够融会贯通,又善于写文章。
他所作的《藉田颂》、
《三元颂》深受人们欢迎,因此唐太宗很器重他,让他担任秘书郎,掌管国家的机密。
岑文本谦虚谨慎,不贪慕权势。
太子是储君,兼任太子的属官,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但他不愿这样做,对升任中书令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责重位高,不能胜任。
岑文本深得唐太宗的信任。
这不仅因为他的才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孝谨仁厚,忠诚尽职,所以太宗希望他能多与太子沟通,并且叫他担任中书令,真是用心良苦。
、岑文本廉洁朴素,不看重财富。
虽居高官,他却住在低矮简陋的地方,屋里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都没有;
有人劝他置办产业,他却为承受朝廷的俸禄多而不安。
四
、《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
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
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
“此子亦参政耶?
”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
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
蒙正遽止之曰:
“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
”时皆服其量。
李方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
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
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
先是,卢多孙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
至是,蒙正奏曰:
“臣忝甲科及第,释褐(脱下布衣。
指刚出来做官)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
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
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
”自是宰相子只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
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
蒙正笑曰:
“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
”闻者叹服。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
“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士庶皆罹剽掠,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
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赐,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蒙正避席曰:
“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
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
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矣。
”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
阳:
通“佯”,假装。
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
允:
允许
、臣忝甲科及第
忝:
谦词,辱。
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D、
膺此宠命,恐罹阴谴
膺:
承受。
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吕蒙正“以正道自持”一项是
①不若毋知之为愈也。
②
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
③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
④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
⑤乃知理乱在人
⑥愿陛下视近以及远
①③⑥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②④⑥
3、
吕蒙正任参知政事,初入朝堂时,有人说:
“这小子也当参政吗?
”他阳为不闻。
别人要追问,他连忙制止。
当时人都佩服他宽宏大量。
卢多孙作宰相时,他的儿子起家就授予员外郎的大官,并且成为常例。
吕蒙正任宰相时反对这样做,请求只给他儿子授个九品京官就行了,表现了他无私的品格。
吕蒙正十分廉洁,有个朝廷官员家中有一面宝镜,据说能照二百里的范围,他要送给吕蒙正,请求提拔。
吕蒙正说:
“我的脸不过碟子大,要照二百里干什么?
”不要他的镜子。
吕蒙正敢于直言,一次皇上把现在社会繁盛与五代时生灵凋丧作对比,有得意神色。
吕蒙正劝告皇上眼光要远大,不能只看眼前,还要看到长远。
五
杨王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题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
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
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
“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
欲从之,心又不忍。
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
“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
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
且《孝经》曰:
‘为之棺椁衣衾。
’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
王孙报曰:
“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
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
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
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
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
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于戏!
吾不为也。
祁侯曰:
“善!
”遂裸葬。
1、对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无错误的一项是()
以身亲土。
亲:
贴近②今则越之。
越:
改变
③愿王孙察焉。
察:
详审④以反吾真。
反通返
⑤靡财单币。
单通殚
⑥养生无所不至。
至通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⑤D、③④⑥
2、分别比较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遂裸葬
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
登轼而望之,曰:
“可以。
”遂逐齐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
3、下面词语在文句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①圣王生易尚。
易尚:
容易奉养。
②必亡易吾意。
易:
违背。
B、①是谓重惑。
重惑:
很重的疑惑。
②将以矫世也。
矫世:
欺骗世俗。
C、①既下,从足引脱其囊。
既下:
已经下去。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既其出:
出来以后。
、①夫饰外以华众。
华众:
让大家都穿着华丽的服装(来参加葬礼)。
②厚葬以鬲真。
鬲真:
隔断人回归自然,朴真。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B、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我最近随从皇上到雍地祭祀,未能前往问事。
C、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由于体察到人们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就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
D、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但世俗之人竟相提高葬礼的规格,费尽钱财,任其腐烂地下。
5、选项中完全是王孙反厚葬“欲裸葬”理由的一组是
①缘人情不忍其亲
②厚葬诚亡益死者
③靡财单币
④厚葬以鬲真
⑤裸葬可“今日入而明日发”
不损财于无谓
A、①⑤B、③④C、①②D、⑤⑥
6、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想裸葬,好友祁侯反对,王孙派人向祁侯报告了裸葬的理由,终于裸葬。
B、王孙想裸葬,其子欲不从,祁侯也反对,王孙回信说服了祁侯,终于裸葬。
C、王孙重生轻死,移风易俗,不顾亲友的反对,终于实现裸葬的愿望。
D、王孙与祁侯对反厚葬的问题见解不一,各抒己见。
王孙说服祁侯,实现裸葬。
7、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8、对杨王孙的观点进行评价。
答案:
1、C
②超过
至通致
2、A(于是)
3、A
(B②矫正世俗的弊病;
C①下去以后;
D在众人面前炫耀。
)
4、B
(未能前去问候您)
5、B
(①⑤不是理由,②③④⑥是厚葬理由)
6、B(从1段2段3、4段可以看出)
7、
杨王孙是孝武帝时(公元454年)人。
平时爱读讲黄老之学的书,也很能挣钱,有丰厚的家业,养生的东西没有不致的。
等他病了,自知活不了多久,事先就对儿子说:
“我死后,你要把我裸葬,让我复归于自然。
你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死了就用一个麻布袋,把我的尸体盛着,掘地七尺,放下去后,从足部将布袋抽出。
让我的身体贴近土地。
”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想按照他的意思做,又于心不忍,于是便去找父亲的一位朋友祁侯。
祁侯给王孙写信说:
“王孙您被疾病所苦,我近来跟随皇上去雍地祭祀,未能前去看望您。
我听说您让儿子将您裸葬,如果死者不知罢了;
如果死者有知,陈尸地下,光着身子怎样去见先人?
我不赞成您的想法。
并且《孝经》中也说:
‘人死后要有棺椁衣衾。
’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您何必要坚持一己之见呢?
希望王孙详审。
杨王孙读完了来信,回了一封信,说:
“我听说古代的圣王,最初因为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父母尸体曝露,故此制定了棺椁衣衾的葬礼。
而如今厚葬成风,已超出了圣王的制度,因此我要裸葬,以此来矫正那种不良的风气。
对死去的人厚葬实在是毫无益处,而如今世上的人互相攀比,耗尽钱财,让钱财在地下腐烂。
有的甚至今天埋了明天就被人盗掘,这同让尸骸曝露于田野上又有什么区别?
我
听说,人一死,精神和身体分离而各归其所。
骨骸归到地里,精神归到天上,这样骨骸和精神也就回归自然了。
那些在外表上装饰尸体,在众人面前炫耀,对死者厚葬,隔断了骨骸和精神回归自然,使回归的不能到达,应该变化的却不能变。
使精神和骨骸各自失去了它们应到的地方。
古代圣明的君主活着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
尸体埋到土里,那里还有什么知觉?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做毫无用处的事情,不在那些毫无疑义的地方耗费钱财。
现今耗费钱财厚葬,挽留死者,阻止他回到该去的地方,隔离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厚藏的行动,死了的人不知道,活着的人得不到好处,这样做就太糊涂了,那种厚葬浪费钱财的昏事,我不干!
”
祁侯看了信后说:
“好。
”于是,杨王孙死后,他的儿子便将他裸葬了。
汉代流行厚葬,丧礼和葬俗的含义是将死人当活人看待。
所以以墓室的形制都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子。
放置许多活人所用的物品,甚至船的模型。
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有的甚至因此破了家。
不过有人也并不赞成这种做法,杨王孙就是其中一个。
他关于精神在人死了以后的归宿的见解当然是不正确的。
但是他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
这种看法是很有意义的。
由此看来,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
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六
杨烈妇
建中四年①,李希烈陷汴州,既之将盗陈州,分其兵千人抵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做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
“君县令,寇至当守;
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谁守?
”侃曰: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杨氏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
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愤墓荐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许之,乃徇曰:
“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
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②,无长少必周而均。
使侃与贼曰: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为守死。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
秆失利,无益也!
”贼皆笑。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③,侃伤而归。
杨氏责之曰:
“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④。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率其徒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相与散去,项城之无伤焉。
(唐•李翱《杨烈妇传》)
【注】①建中:
唐中:
唐德宗年号。
②爨:
cuà
n,烧饭。
③蜚箭:
飞箭,流矢。
“蜚”通“飞”。
④陴:
pÍ
城上的小墙。
1.“众皆泣,许之”的“许之“是指(
)
A.
答应“岁满则罢去“
B.
同意“邑人也,愤墓荐焉”
C.
同意“召胥吏百姓于庭”
D.
答应“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2.比较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②超乘者三百乘
B.①无长少必周而均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
C.①既又将盗陈州
②忍能对面为盗贼
D.
①蜚箭集于侃之手
②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下列七句分为四组,能表现杨烈妇事迹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
③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④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
⑤亲为之爨以食
⑥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⑦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
A.②③⑤⑥
B.①④⑤
C.①③⑥⑦
D.②④⑦
4.下列是对杨烈妇抗贼一事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由于李希烈兵临城下,县令不知所为,杨烈妇说服李侃,动员群众,亲领胥吏百姓守城,并参与守城后勤劳役,敦促李侃坚持守城。
由于李希烈兵临城下,县令不知所为,杨烈妇高瞻远瞩,使官吏百姓信服,都决心坚守城池,她还参与守城后勤劳役。
由于李希烈叛军抵项城,县令不知所为,杨烈妇说服李侃认清利害关系,动员邑民拼死,向吏民颁布法令,亲自率领士民守城。
由于李希烈叛军抵项城,县令不知所为,杨烈妇劝谏他侃,决策抗贼,亲自动员邑民死守城,并参与守城后勤劳役,又敦促李侃忍受伤痛坚持守城。
5.翻译下列句子。
侃率之以乘城:
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
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力不足,死焉,职也:
七
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会去辄愈。
若当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人物传记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