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18学年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99480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46.80KB
最新718学年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718学年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718学年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6.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
“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把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说结合在一起,以提供行动指南和唤起爱国主义意识。
”“不对史学进行革命,史学便没有能力促进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保证中国的续存。
”这表明史界革命
A.更新史料解说B.推动维新变法C.否定史学传统D.旨在救亡图存
7.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
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8.19世纪末,革命党人基本上以翻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以及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旧籍进行革命宣传。
这说明当时革命党人
A.将救亡图存与争取民主相结合
B.重视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
C.将民生主义诉求置于次要地位
D.利用排满思想进行革命宣传
9.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
据此可以推断
言论
出处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
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左丘明《左传》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孔子整理《诗经》
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
A.西周实行分封制B.天子与诸侯具有血缘关系
C.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D.中国自古就建立了小农经济
10.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据此转变可推断
A.周代逐渐步入信史时代
B.文字书写趋于简化与规范
C.神权和王权进一步结合
D.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
11.西汉用真车殉葬始于文景时期,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墓规模大不如前,用其车马殉葬现象逐渐消失。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经济由盛而衰B.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C.文明程度提向D.诸侯王注重节俭
12.(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汉武帝采纳其建议。
材料说明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
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
13.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
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
这反映出当时法律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C.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D.受到伦理思想影响
14.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
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15.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
1313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
这反映了
A.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B.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C.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D.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6.“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
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
”这表明明代内阁
A.因皇帝素质低下而产生B.地位与前代的宰相相当
C.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D.标志着皇权强化至顶峰
17.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
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
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材料表明
A.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B.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国家
C.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D.罗马法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18.格里格·
安德森在《雅典的试验》中指出:
“是否举行陶片放逐投票的权利只属于公民大会,而且在任何一个确定的年份,要启动该程序,至少需要6000位公民的投票。
“这表明在古代雅典
A.政治精英间的冲突难以化解B.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C.政治家需要向全体公民负责D.公民大会成为常设机构
19.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
“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相互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
A.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来源于罗马法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推动了罗马发展
C.法律对权力的约束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
D.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度提供了依据
20.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
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
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
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
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
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
A.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B.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
C.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D.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
21.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不懂得国际公法
22.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
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这个变化
A.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C.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23.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
“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
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
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
”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B.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C.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D.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24.下图源自1871年3月29日公社法令。
该法令体现出巴黎公社的主要意图是
A.组织建立新型政权B.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C.贯彻法律至上原则D.捍卫公民基本权利
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于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
C.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D.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6.1929年,蒋介石在演讲中宣称,中国目前“只有整个民族受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事实”,“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的利益”,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
这体现了蒋介石
A.继承国民革命的使命
B.强化正统地位的企图
C.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
D.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
27.1928年6月,国民政府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将旧京兆区各县并入河北省,改北平为北京。
这主要是为了
A.清除北洋军阀残余势力B.淡化北京传统政治中心地位
C.遏制日本对华北的侵略D.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地位
28.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共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
30年代后期,在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土地,实行减租减息。
这一变化
A.说明中共土地的政策缺乏持续性
B.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C.表明南方阶级对立超过北方地区
D.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29.抗战前期,中国政府在各种场合向世界指出,“每一国家谋世界之安全,即所以谋自国之安全,不可不相与戮力,以至于保障和平,制裁侵略,傅东亚已发之战祸,终于遏止,而世界正在酝酿中之危机,亦予以消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国政府
A.警示法西斯扩张即将开始B.批评各国对日推行绥靖政策
C.呼吁各国关注中国的抗战D.宣扬中国抗战维护世界和平
30.1941年初,罗斯福认为对日本最有效的牵制是继续援助中国,因此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
8月,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质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B.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援助
C.美国以此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D.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
31.1944年9月15日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和全国人民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立即召开紧急国是会议、组织抗日联合政府的主张,获得广泛支持。
中共这一主张
A.目的在消灭国民党B.改变了国民党专政局面
C.提升了中共的声望D.意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
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
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
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
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
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11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
李鸿章认为:
“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由尤中土医工所束速者。
”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
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
著作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
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
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
1904年医学研究会;
1905年中国医学会;
1910中西医学研究会;
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
医药改良
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
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
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并指出面对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传统医学的应对措施。
(14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从以上时间轴中任选三个以上事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阐述。
(要求:
先摘录三个关联事件,再明确写出论题;
阐述要史论结合。
)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汉文帝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即位后即对刑法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
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
与此同时,又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
文帝十三年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劓、刖)。
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而奸不止,这是未尽训导之过;
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
尽管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但无论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
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刑法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刑法改革的意义。
(9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二、非选择题
33.
(1)现象:
西学东渐(或西方学术传入中国)(3分)
特点:
通过传教士传播;
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
在中国的影响局限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
遭到保守观念和力量的强烈抵制。
(8分)
(2)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的科技文化对传统的“中学”形成冲击;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将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传统医学面临严峻挑战。
措施:
近代以来,传统医学提出中西汇通的思想并著书立说;
中医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的优点,借鉴西方医学弥补不足,开办中医学堂培养中医人才;
创办学会并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改造传统医药理论和方法;
仿效西医药物方法改良传统医药。
34.示例一:
事件:
1914年一战爆发,1915年全国兴起抵制日货运动,1917年张謇大生纱厂获利。
(3分)
论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2分)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基本上卷入到了战争之中,因此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15年初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由此激起了全国民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
此外,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如:
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也获利达到76万两白银(7分)
示例二:
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19年1月巴黎和会(3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2分)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此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1917年11月俄国爆了发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变为了现实,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由此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7分)
35.
(1)特点:
完善法制,减轻刑罚;
放松言论控制;
废除肉刑;
礼法结合,刑德并用。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与经济的恢复;
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
将儒家道德精神引入司法与立法领域,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
(9分,任答三点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718 学年 下学 期高二 阶段性 检测 历史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