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新人教版3 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498001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80
- 大小:889.94KB
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新人教版3 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新人教版3 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新人教版3 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①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
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细胞失水而死亡。
(2)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通常在7.35—7.45之间。
①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与血浆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即血液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最常见的有H2CO3/NaHCO3(主要)、NaH2PO4/Na2HPO4等)
②PH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
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分解成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其中的反应式是乳酸+NaHCO3—→乳酸钠+碳酸;
当人体摄入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
(婴幼儿体温〉成人的体温〉老年人的体温;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昼夜内也有变化,但不超过1℃)
5.细胞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没有细胞外液组成的内环境。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多细胞生物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间接的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营养通过消化、循环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循环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
代谢废物:
CO2主要通过循环、呼吸等系统排出体外,尿素等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循环、泌尿等系统排出体外。
②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四大系统:
循环、消化、呼吸、泌尿;
与物质交换间接有关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起调节作用的系统)
③外界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11层膜;
人体组织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3层膜;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排出体外至少需要穿过9层膜;
牛奶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蛋白质的消化、氨基酸的吸收、脱水缩合反应等变化才能转变成人体的组织蛋白,其间共跨膜7层
④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浓度
消化系统中的营养物质除部分脂质(如脂肪酸)直接进入淋巴外,其余的都直接进入血浆。
二、内环境的稳态
1.引起内环境变化的因素:
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内环境中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稳态的定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
4.稳态的调节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①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
内环境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③免疫系统曾一度被认为是机体的防御系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3)稳态失调:
人体维持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
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均会遭到破坏
如:
①渗透压失调会导致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②PH失调会导致酸中毒、碱中毒③血糖平衡失调会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④儿童缺钙患佝偻病,成人缺钙患软骨病,老人缺钙患骨质疏松症;
血钙过低会导致肌肉抽搐,血钙过高会导致肌无力。
三、实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采用对照试验,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
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
乳酸、碳酸钠
此外,还必须以PH试纸、试管做实验用具
3.步骤:
(1)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2)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定PH并记录;
向B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碳酸钠,测定PH并记录
(3)根据数据,以酸、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三种液体中的PH变化曲线
结果预测:
A组:
试管1中PH明显降低,试管2、3中PH变化不明显
B组:
试管1中PH明显升高,试管2、3中PH变化不明显
结论:
蒸馏水中不具有缓冲物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中有缓冲物质,
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缓冲物质
拓展提升:
1、组织水肿
①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造成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使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
②组织水肿的类型:
A.营养不良性水肿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的水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炎症、过敏反应等
C.淋巴回流受阻造成的水肿
D.钠与水潴留,造成的水肿。
③某人发生花粉过敏,当花粉再次进入其体内时会释放出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导致组织液增多(水肿)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_细胞渗透压稳定_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②_适宜的体温和PH_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③_血糖含量和血氧的含量稳定__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①神经元的结构:
包括细胞体和突起(即树突和轴突)
②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
神经: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的概念: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和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是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具备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生物都具备,故不能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
如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接受刺激发生反应,通过原生质来完成。
(2)反射的种类: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强化形成的;
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
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性反射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建立的获得性反射
刺激
直接刺激
任何无关刺激都可变为条件反射的刺激
神经中枢
参与反射的中枢是脑干和脊髓
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永久固定的,不消退
暂时的、可变的;
反射易消退,需强化
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适应的范围广,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
举例
吃话梅分泌唾液、缩手发射、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画饼充饥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定义:
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区分
①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
②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即根据神经中枢内的突触结构间兴奋是单向传递的特点来判断)
③根据切断、电刺激的方法确定,若切断神经后,刺激外周段不反应,而刺激向中段反应,则切断的是传入神经,反之则是传出神经。
(3)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含2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如膝跳反射
(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就越多)
(4)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作出应答。
(5)反射的条件:
①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②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和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则该左腿会有感觉不能运动。
三、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
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原因主要是K+外流
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Na+内流
(神经细胞内K+的浓度高于膜外,而Na+的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负外正,产生动作电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右图
①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②膜外的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的电流方向是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兴奋传导方向是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而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
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①双向传导②绝缘性③生理完整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快,但兴奋传导的速度、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
(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就产生兴奋,兴奋的幅度通常是恒定的;
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不能产生兴奋,与刺激强弱无关)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定义:
突触小体可与另一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1)结构基础:
突触②组成: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③类型:
主要是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
注意:
A.突触前膜本质上是突触小体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
B.突触小体中含量较多的三种重要结构:
突触小泡(内含递质)、线粒体、高尔基体
C.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2)神经递质:
存在于突触小泡内,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它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糖蛋白)结合,引起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
①递质种类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乙酰胆碱是常见的兴奋性递质,单胺类物质属于抑制性递质
②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释放时穿过0层膜
③突触后膜上接受递质的结构基础是糖被,其成分是糖蛋白
④递质的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传递过程(图2-4)
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也可写成:
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轴突—→突触—→细胞体—→轴突/轴突—→突触—→树突—→细胞体
②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时的信号变化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其中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
在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
化学信号—→电信号)
A.释放到突触间隙的递质与受体蛋白结合发挥作用后,很快被相应的酶灭活(只发生一次作用),以保证突触传递的灵敏性
B.肉毒杆菌毒素能选择性地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则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使兴奋的传递中断,从而使突触后膜不兴奋;
胆碱酯酶能使乙酰胆碱很快分解的主要作用:
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若某种药物能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使突触后膜持续地兴奋
(4)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特点:
①单向传递②突触延搁③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可用药物加强或阻断传递)
①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A.具体表现:
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B.单向的原因: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①如图有2个突触,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e
②若灵敏电流计的两脚分别连接c、e处,电流计将发生2次偏转,方向第一次偏向左,第二次偏向右;
若在d处给以一强刺激呢?
②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原因是:
兴奋在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相对较慢,传递速度与突触的数目有关
②在同一个神经元内(或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或化学信号)的方式传递。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神经中枢及功能(图2-5)
大脑皮层的作用: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
脑干的作用:
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
小脑的作用: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的作用在: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缩手反射等;
下丘脑的作用:
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动物的冬眠、迁徙)等的控制有关,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2.各级神经中枢的关系
①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②一般说来,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最高级中枢
2.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听说读写
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
S区受损,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说话,但却不会讲话,叫做运动性失语症
H区受损,病人会看懂文字、能讲话,但却不能听懂话,叫听觉性失语症
W区受损,病人不能写字V区受损,病人不能看懂文字
(2)学习和记忆
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元之间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在学习过程中应增加有意注意,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重复),以达到永久记忆,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2、3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发现过程①沃泰默(法):
研究思路正确,解释错误,坚持促进胰液分泌的是神经调节
②斯他林、贝利斯(英):
发现了促胰液素,发现了激素调节方式
③启示:
在科学探索中,不能迷信权威,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2)促胰液素:
①分泌部位是小肠黏膜
②作用:
作用于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促进胆汁和胰液中HCO3-的分泌)
2.激素调节:
指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区分内分泌腺、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
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分泌物是激素。
如甲状腺、垂体等
外分泌腺:
有导管,分泌物一般由专门送向体表或体内的某些管腔,如各种消化腺、汗腺、皮脂腺、乳腺、泪腺等
特殊地,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3.部分激素的生理功能
分泌器官
激素名称
本质
作用部位
生理作用
下丘脑
促x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垂体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
集合管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x激素
相应腺体
促进相应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睾丸
雄激素
类固醇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激素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肝脏
升高血糖浓度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增强体内代谢活动,增加产热量
①生长激素的异常症:
侏儒症(幼年不足)、巨人症(幼年过多)、肢端肥大症(成年过多)
甲状腺激素异常症:
呆小症(幼年不足)、甲亢(过多);
成人缺碘患大脖子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患糖尿病
②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
垂体分泌的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
③蛋白质类激素:
生长激素、胰岛素等(不能口服,∵它们在消化道内会被消化酶分解,失去作用)
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类固醇激素:
性激素(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激素)、醛固酮等
其他激素的化学本质基本上都是多肽类激素。
④协同作用的激素: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促进幼年动物生长发育方面起协同作用;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在升高体温方面有协同作用;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升高血糖方面有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的激素: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含量方面有拮抗作用。
⑤人体内性激素的来源:
性腺、肾上腺(肾上腺皮质能分泌少量的雄、雌激素)
⑥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又有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
⑦用甲状腺制剂饲喂蝌蚪很快长成小青蛙,实验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
①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主要)②肝糖原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还可来自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血糖的去路:
①氧化分解(主要)②合成糖原③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或④尿糖)
A.血糖的正常范围:
0.8-1.2g/L
B.肝糖原分解的条件是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分解场所是肝细胞
肌糖原的分解及产物:
注意:
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
C.合成糖原的场所:
肝细胞、骨骼肌细胞、脂肪细胞等
D.供能的先后顺序:
血糖、肝糖原、脂肪、蛋白质
一次食糖过多(正常人)
E.糖尿的原因:
肾小管病变,重吸收能力下降(非糖尿病患者)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患者)
当血糖超过肾糖阈(1.6-1.8g/L)时,多余的糖会随尿液排出,出现糖尿,或尿糖。
F.糖类的消化酶、消化场所、吸收场所、方式
G.氨基酸必需氨基酸(8种):
赖、色、苯丙、亮、异亮、苏、甲硫、缬
非必需氨基酸(12种):
可在人体内合成的氨基酸
(2)调节机制:
①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②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以体液调节为主,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神经调节
(血糖平衡中的神经调节是间接的调节,通过激素调节起作用,属于负反馈调节)
③血糖平衡的意义:
保证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
(3)建构血糖调节的模型(吃饭后的反应、运动后的反应)
甲:
血糖变化,如吃饭后血糖升高;
乙:
胰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江阴市高中生物 全一册知识点练习新人教版3 江苏省 江阴市 高中生物 一册 知识点 练习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