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92690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69KB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低(4)
2、疏于管理,留守儿童易形成不良性格,出现品行问题(4)
3、读书无用”思想在留守儿童中的蔓延(4)
4、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有所下降(5)
三、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5)
1、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5)
2、建立留守儿童卡片(6)
3、转变教育理念,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6)
4、政府参与,使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上学、上好学(7)
结束语(7)
参考文献(8)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却留在家乡生活,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孩子在人身安全、成长成才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在查阅、分析国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留守儿童及其教师的访谈,介绍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建议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脚步的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逐渐成为社会流动人群的主体。
大规模流动人口出现的同时,把子女带到城市生活的农民工还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将孩子留在农村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全国有1.2亿进城务工农民,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
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老家农村,被称为“留守儿童”。
一般来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往往是农民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年富力强,文化程度和综合能力也往往较高,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在外就是为了增加收入,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的生活。
可是事与愿违,由于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亲子教育的缺失,他们的孩子往往受到很多负面影响,这些留守儿童中的很大一部分也许不能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享有“农村精英”的称号。
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况
1、留守儿童的内涵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
2、留所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安全系数低安全系数低,主要体现在隔代监护、上代寄养2类留守儿童中。
儿童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监护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但是,那些隔代监护的儿童,他们的监护人一般已年老体衰,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照顾好他们,大多只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
尤其有的家庭中老人在兼顾农活的同时要照顾数名留守儿童,就更加力不从心。
而且,原本由于代差老人就难以与孩子畅通交流,再加上老年人说话比较唠叨,孩子不但听不进去有时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上代寄养的留守儿童,其所寄养的亲戚家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就更大。
首先,孩子难以在这些亲戚家中找到归属感,容易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其次,监护人的亲戚身份决定其不便对孩子严加管教。
因此,与隔代监护者一样,这些上代监护者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只能是粗放型的,仅能保证其吃饱穿暖,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却往往被忽视,使得家庭监护的覆盖面不全,难以弥补学校监护的“空档”,从而带来了很多隐患。
近年来,留守儿童中溺水、触电、车祸、自杀等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寒暑假的学校监护空白期,这类事故更加频繁,有些地方
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恶劣事件。
3、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一般认为,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就是农民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
其具体原因为:
3.1负担不起流入地昂贵的学费,这是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的最主要原因。
3.2城市物价高,孩子在外除学费外的其他花费也很大,这是父母把孩子留
在家乡的又一重要原因。
3.3父母工作紧张,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
3.4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在外无法稳定就学。
3.5孩子在外生活不习惯,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是语言障碍(四川、广
东、江西、安徽、湖南和海南等6个省的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超过半数,达到55.2%,而这6个省的方言较重。
农民工的流入地也多为广东、海南等方言较重的地区。
二是农民工流入地居民,主要是流入地同学的歧视。
4、留守儿童的类型
根据留守儿童所处地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
该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根据留守儿童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4种类型。
①自我留守型:
父母双方均外出,单独留守的儿童;
②“单亲”留守型:
父母一方外出,与另一方一起留守的儿童;
③隔代监护型:
即父母双方均外出,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④上代寄养型:
即父母双方均外出,同与父母同辈的亲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其中只有第1类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留”、“守”儿童,后3类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侧重于“留”,“守”的责任不大。
而第1类儿童在留守儿童整体中占的比重很小,而且这1类儿童由于年龄较大,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较高;
第2类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其监护人一般较隔代监护人精力充沛、文化水平高,并且较上代寄养儿童的监护责任心强,被监护儿童也不会因为误解其厚“亲生”、薄“非亲生”而产生心理阴影。
因此,自我留守型和“单亲”留守型儿童的问题相对于另2类儿童较轻。
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低
家庭经济实力的提高是否就能够带来更好的基础教育呢?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蔡澄、邰启扬、吴承红曾对江苏省江都市某初中“留守初中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只占7%;
较好的占20.6%;
一般、较差的占56.5%;
差的占15.9%。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成绩一般以下和差的共占了72.4%,远高于正常初中生的平均水平。
2、疏于管理,留守儿童易形成不良性格,出现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龄刚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管理而易于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容易引发留守儿童不良性格的形成,导致不良后果。
首先是家庭环境变化,家庭成员亲密度降低、矛盾性较高。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引起或诱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因素,而不良性格又会导致儿童学业不良和出现行为问题。
另外儿童涉世不深,自制力较差。
没有了严格的管理,社会上一些不法娱乐场所为了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拨。
再遇到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和教唆,就极易发生行为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留守的”三无”(无学上、无工打、无人管)青少年存在严重品行问题的原因。
在一些地区,”三无”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
3、读书无用”思想在留守儿童中的蔓延
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回到家里往往不会对孩子讲述自己在外的艰辛和挫折,而多会讲一些在外的趣事。
并且,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用,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
看到父母文化不高也一样打工赚钱,孩子的心中对打工生活更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再加上成绩不好,读书的快乐感、成就感不强,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辍学,开始了打工生涯。
段成荣、周福林在《中
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中对留守儿童在校率的统计表明,留守儿童中7~11岁的孩子在校率还是很高的,一直保持在97%以上,从12岁开始逐年递减,14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为88%。
而据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从1985年的22.13%下降到目前的约18.16%,更为严重的是,每年全国有近200万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劳动力。
可见,留守儿童不仅给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一个挑战,而且如此多的孩子连基础阶段的学习都无法完成,他们将来也很难适应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也是该文开头提出的这些孩子的未来有可能失去他们父辈“农村精英”称号的主要原因。
4、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父母外出打工后,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比原来有所下降。
单独留守的孩子,由于不懂烹饪,也不懂得营养搭配的道理,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以方便食品充饥,这对身体发育非常不利。
而隔代监护的孩子,尽管监护人在心里非常疼爱孩子,但由于他们大多经历了困难年代,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对于营养搭配的知识了解也不多,因此,孩子的饮食质量也不容乐观。
另外,寄养儿童,因为常常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为了获取监护家庭的认同,他们往往分担了过多的家务;
还有些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因为要照顾年老体弱的长辈也多了一些沉重的负担,这些对他们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解决问题中国农村留所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1、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要作用,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搞好研究、管理、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首先确定“帮扶”队伍。
这里的帮扶不仅包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还包括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热心助人的同学以及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
第二建立“代管家长”队伍。
选择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既能增加师生情谊,又能让孩子感到亲情般的师爱,使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另外可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留守儿童生活保障机制,开展表彰留守儿童评比等行之有效的办法。
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撤并后,有些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学生
家距学校较远,路上安全隐患很多,有的监护人精力和时间有限,无法每天接送其上下学,这是部分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
因此,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增建宿舍,鼓励学生住校,利用学校撤并后多余出来的教师任保育员,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习上的辅导,加大校内的管理和关怀力度。
同时,也可以缩小班级规模,返聘闲置教师任教,使其能够增加对班上的留守儿童的关注,能更更好的关心到每个儿童的学习,提高留所儿童的学习成绩。
2、建立留守儿童卡片
学校、社区可以为留守儿童建立信息卡,信息卡除了要登记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监护人的个人信息、联系方式外,最重要的是要留有其父母的联系方式,以便留守儿童有了问题及时与父母沟通。
负责管理的人员还应提醒父母这个卡片的意义,以便这些父母工作变动、联系方式有改变时及时通知联系人。
学校、社区还可以多请在外打工的父母代表、自强自立的优秀留守儿童做报告或开座谈会,或是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群体性或私密性的谈心,辅以教师教育引导,使其更加理解父母外出的动机和对自己的期望,向优秀的留守儿童学习解决生活困难的方法,增强自我约束力,自立自强,奋发向上。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目标。
而且,一些女童由于没有家长在身边指导,对成长中的一些生理发育现象容易感到惊慌失措,产生心理负担,影响生活和学习。
对此,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包括安全常识、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等等。
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3、转变教育理念,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
目前,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理念上,这就使学校和老师往往偏重于对“优生”的指导而放松对“差生”的管理,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开展积极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农民工以及留守家庭的教育认识水平,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分析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同时,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对留守家庭的教育培训,提高孩子们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树立读书有用的观念,提高监护人教育关爱孩子的意识和水平。
如对打工家庭留守的爷
爷奶奶这一群体,可以做些普及性的教育、宣传,让他们能和小孩的关系更进一步密切,使他们对孩子不只停留在吃饱穿好的浅层关怀,能有更多心理层面的关心,建立起人际沟通,有了这种沟通,孩子就能学会关心别人。
4、政府参与,使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上学、上好学
户籍制度一向深为广大有识之士所诟病。
多年以来,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和他们的子女也应该与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鉴于收入和社会保障一定时期内彻底改革的可能性较小,那么,农民工子弟在城市上学起码可以参照下岗职工子弟的优待政策,保证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后能够上得起学。
打工小学的兴起给留守儿童提供了在城里上学的机会。
但是这些小学大多为私人投资兴建,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多数教学环境不佳,设备不全,建筑安全隐患多,而且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不稳定,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对打工小学,政府不应只审批兴建,而是应该参与到小学的建设、管理、效果评估中来,改善办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降低就读费用,使留守儿童在“有学上”的基础上还能够“上好学”。
只有这样,使留所儿童的生活质量有所保证,才能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早日团聚,结束了他们两地相隔。
结束语
总之,由于“留守儿童”人数越来越多,社区工作人员、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由于监护人能力、精力有限,家庭能给予的教育就比呆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少了很多很多,这也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还有社会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赌博风气的漫延,拜金主义的盛行,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使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
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儿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使留守儿童享受到同其他儿童一样的教育和关爱。
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为社会新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2005(3):
29-33.
[2]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
版),2003,(6):
49-50.
[3]蔡澄,邰启扬,吴承红,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5):
42.
[4]段成荣,周福林,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
(1):
29-36.
[5]胡朝阳,张震乾,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J],决策与信息·
财经观
察,2005(8):
6-11.
[6]吴永胜,喻本云,离了乡,孩子怎么办[J],光明日报,2004-05-13(B1).
梁胜.关注农村“留守综合症”[J],农家参谋,2004(9):
5.
[7]周福林,段成荣: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8]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类型及特点分析》,《湖南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
[9]刘易斯·
A.科塞,《社会思想名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王振宇,《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致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俊老师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他的谅解与包容,没有他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
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
感谢我的班主任蔡老师,谢谢她在这两年中为我们全班所做的一切,她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这两年的学期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农村 留守 儿童 问题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