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492459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70.26KB
周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周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明确:
(1)yì
zhāo
guān
kuī
jī
chá
o
jià
n
(2)①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美:
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面:
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
使……闻。
⑤地方:
土地方圆。
⑥左右:
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
委婉劝说。
⑧谤讥:
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
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徐公美?
”“我与徐公孰美?
”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
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
“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
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
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与徐公比美。
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
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
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
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
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
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
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
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
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
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
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
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邹忌入朝见威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皆朝于齐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王曰:
“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
由于邹忌由小及大。
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
设喻巧妙,推认自然。
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
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
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
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
”问妾:
“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
“吾与徐公孰美?
”
第一问的背景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
”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
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
”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
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
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
“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
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
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
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
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
三比(由已推王);
三赏(齐王纳涑);
三变(结果)。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
邹忌在三问之后。
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
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
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
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
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
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
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
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其中的原委:
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
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
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二是“善”。
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
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
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
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
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
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
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
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
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
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
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
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
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
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
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
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
《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
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
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
看来劝谏能否成功。
其决定因素在于进谏对象——王。
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
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
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
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感知全文:
1.朗读课文(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然后学生试读、齐读,朗读时注意正音。
)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
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做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切”可改为“丈”。
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
相当于“……的人”。
面:
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
毕:
全。
险:
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
其妻:
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
以君之力:
以,介词,凭,靠。
之,助词,的。
遂:
于是。
箕畚;
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
笑而止之:
而,表修饰,相当于“着”。
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
草木。
加增:
加大增高。
自此:
从此。
三、小结: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
太阳
阴
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
阴天
指
直,一直
手指
曾
乃,并
曾经
诸
之于
今义;
各个、许多
荷
负荷
荷花
毛
草木
毛发
息
叹气
休息
虽
即使
虽然
已
止
已经
2.词性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虚词:
之
代词,他例:
跳往助之。
助词:
的例:
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
甚矣,汝之不惠。
而
表承接:
不译例:
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
地、着例:
面山而居
表转折:
但是,却倒:
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
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
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
凭,靠例:
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
河曲智叟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
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
且焉置土石
四、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预习: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课后练习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提问: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3.提问:
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
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
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
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
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4.提问: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
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提问:
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
年老力衰;
人员少;
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
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
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
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
而“智叟”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
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
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访归纳中心意思。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四、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故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
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诗经两首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论语》曰:
“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计划 周忌讽齐王 纳谏 课时 计划